文丨孩童教育
作為老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個性。
這些年,我國強調重視教育,大力辦學,尊師重教,卻沒有注意到關愛孩子心靈這個早該重視的問題。素質教育第一條就明確要求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個性。
沒有尊嚴、沒有個性,也就沒有了創造性和開拓精神。我們這個民族最終也就失去了快速發展的人才源泉。因此,為了祖國的明天繁榮昌盛,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在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克服錯誤的思想認識,體察和保護孩子的權利。
首先,尊重學生的權利,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調查發現,我國公眾對兒童的權益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和掌握。如有84%的成人知道,兒童無論是在社會、學校、還是在家庭中都是有權力的。
有73%的成人與兒童很不贊成“棒打出孝子”;93%的成人和兒童非常同意“預防和制止兒童吸煙、酗酒、流浪等,家庭和學校都有責任”;有53%的成人與兒童不認同由兒童承擔起貧困的生活重擔。
其中,有97%的成人和兒童都非常同意“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和學習成績好的兒童同樣有人格尊嚴”;72%的成人與兒童同意“學校中有關兒童的內容,應該由孩子參與做決定,而不能僅僅是老師説了算”。
加拿大雖然也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但教學方式與我國卻有很大差別。上課時,師生平等地圍坐在一起,老師更像一個召集人,師生可以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活躍,根本分不清課堂上誰是老師,誰是學生。
有時學生在課堂上發言和爭論的內容和時間比老師還多。有位就讀加拿大一所小學的中國小學生身有感觸地説:“我們班有一個叫瑪麗亞的學生在一次課上發言收不住嘴,整節課大家都在聽他講,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是老師呢。”
這與我國學生從小學直到大學都只習慣於老師講學生聽,課上拼命記筆記,課下玩命做習題,考前使勁背講義的情形形成較強的反差。
一位中小學生教育專家,對老師的素質作用做過這樣的表述:“只教知識,但不能在關懷上給孩子以積極滿足和影響的老師是不稱職的,因為一個孩子在小學六年中是否能在一個愉快、上進的環境中幸福、安全和健康地發展,將影響他未來的人生幸福。”
他還認為,不能與老師形成良好關係的孩子,以後在人際交往方面會產生一些困難,這會對他們的身心帶來不利的影響。
中國現在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力圖把學生歸於某種既定模式。這種“既定模式”或“理想模式",是上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約定俗成的。在他們看來,按照“理想模式”塑造青少年,是理所當然的。
在一些教師看來,只有按照“理想模式”來教育學生,才是正確的。按照“理想模式”成長的孩子,老師們才會視為“好學生”、“有前途”。教育研究人員指出:這樣的孩子,唯一的特點是“聽話”。
其次,一視同仁,注意批評教育的方法。在孩子心裏,最害怕的不是那些厲害的、愛嚷嚷的老師,而是那些愛“損人”的老師,他們的那些挖苦甚至羞辱,往往使孩子的內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本來孩子對老師有一種天生的敬畏,他們很在意老師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老師的一句鼓勵往往會對孩子產生意想不到的激勵作用,而不當的批語和指責也會把孩子推向自卑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