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幾萬元買“內推”“保offer”,可能落入美麗的陷阱

花幾萬元買“內推”“保offer”,可能落入美麗的陷阱

據《中國青年報》日前報道,近期在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留學生的網絡社交圈中,關於求職輔導、“內推”“保offer”的廣告五花八門。在相關商家的宣傳中,很多學生通過其專業輔導和特定途徑,順利斬獲投行、券商、事務所、互聯網等行業的優質offer。這些求職服務的要價不菲,承諾能“內推”“保offer”的價格一般在1萬元至10萬元之間,個別“保offer”服務費用甚至高達數十萬元,稱之為“天價服務”也不為過。

除了其高收費引發爭議之外,還有很多人懷疑商家的服務“承諾”能否兑現。有行業內的知情者透露:“確實有人簽約後一兩個月就幸運地找到了工作,可還有好多學生一直拿不到滿意的offer,開始投訴、要求退費。”然而,即便存在服務質量不到位、行業准入門檻低的問題,還是有很多應屆畢業生尤其是留學生掏錢“求幫忙”,其關鍵就在於商家抓住了求職者的焦慮感。用曾經在行業裏工作過的人的話來説,“是因為每年都有五六十萬名留學生回國求職,他們心態焦慮,又對求職機構沒有認知,很容易掉入陷阱”。

事實上正是如此。且不説這些商家和機構能否真的能幫助求職者找到滿意的工作,即便最終求職者遂願了,其實很多時候也很難界定這背後的“功勞”到底以誰為主。很多求職者本身的學歷與能力就是過硬的,不借助商家的幫助,他們照樣可以找到滿意的工作。如今各大知名企業的招聘都比較正規,即便靠着“關係”僥倖混進去,若不能勝任工作,也未必就能取得良好的發展前景。

多數求職者面對的焦慮,除了心態上的問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信息差的因素。在上述情況中,海外留學生的付費意圖更強烈,他們未必不能靠自己找到滿意的工作,但剛剛回國時,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上可能較少,而一些商家正好抓住了信息不對稱這點,展現自身在求職資源和信息上的“實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便會把商家的幫助當成一個“保險繩”。

其實,只要能保證信息真實,依規辦事,人們並不反對一些商家提供求職諮詢服務。更重要的問題是:服務能否到位,收費是否合理,所謂“內推”是否符合就業公平原則。對於求職者而言,與其盲目相信商家,不如在求學期間就考慮清楚就業的難度與風險,儘可能地提高就業競爭力,憑自己的本事找工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12 字。

轉載請註明: 花幾萬元買“內推”“保offer”,可能落入美麗的陷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