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學復課後別冷落了在線教育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非常時期,基於互聯網技術的在線教育高質高效確保了全國大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受到空前關注。近期隨着各地各學校陸續復學復課,傳統課堂教學逐步恢復。那麼,在線教育會在復學復課後遭遇冷落而迅速“退潮”嗎?在線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又將以何種形式並存?如果並存,又將怎樣實現優勢互補?
在線教育是當今智能時代的產物,具有順應時代發展的自然性特點並自帶能量,是教育領域呼喚教育教學模式變革的“鋭利武器”,也是知識存儲、傳播、創新和應用的“如意寶地”。近年來,隨着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革命性影響日趨明顯,近期在線教育在我國的迅速興起便是明證。既然在線教育擁有如此強大的時代趨勢、技術支撐、各界認同等正向影響力,即便是復學復課後,前期在線教學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優質資源,顯然於情於理也不應被擱置冷落。接下來我們必須要做的是,牢記教育的本質和初心,繼續“深耕”在線教育不鬆勁,持續改進優化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的融合過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線教育已不再可能逆勢退潮,而勢必會形成與傳統課堂教學長期並存發展的局面。而這種並存發展並非是彼此條塊分割、互不干涉的兩個獨立部分,而是應以一種具有優勢功能互補、渾然一體交融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存在,甚至説該模式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教育教學的一種常態。混合式教學模式樣態下,師生交互空間將打破物理藩籬,實體虛擬相伴,可有效實現教育多樣性發展並滿足受教育者多樣化學習需求;知識來源渠道將更趨多元多樣,未來教育教學將真正成為四通八達、互聯互通的“智慧教育場”,實現從教師拓展到更廣泛的社會羣體,從課堂演變為“人-機-物”三元有機融合的開放、智能、泛在空間,不斷達成集體智慧聚變的湧現。基於此,未來學校的課程呈現形態、教學設計方式、教育組織與管理將隨之發生巨大改變,在線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將更加融合,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將更趨融通,校內教學和校外教學將日益融會。無疑,這將給學生提供優質便捷、更高品質的教育體驗和學習收穫。當然,在線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各有優勢,並存狀態下形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既是應時之需,更屬長久之策。不過,復學復課之後,我們還是應深入研究並持續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在線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之間的一些“真問題”。譬如,如何解決優質在線教育資源匱乏、資源準備不足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不少網課僅僅做到了把線下內容機械式“搬”到屏幕上,其他照舊不變。我們知道,未來要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前提是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而調動好教師“全情投入”積極性這個核心關鍵尤為重要。廣大教師是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和引導者,積極構建基於項目學習、建構學習、能力引導學習、挑戰學習等“學的範式”,創設探究性學習與問題解決、師生與生生協作互動、批判式思考論辯等學習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線上、線下持續性“同熱”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再譬如,在線教育質量的評價也是一大難點。如何確保在線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實質等效,切實保證教育教學質量不斷線、不掉線至為緊要。移動互聯時代,在線教育不僅要探索自有的特殊教學規律,還要利用大數據、知識圖譜等技術進行教育賦能,積極推動學習分析、移動互聯、知識管理和社交網絡等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在保證學生獨立完成課程學習與考核評價併發揮好教師在創新、複雜決策、情感關懷激勵等方面優勢之前提下,形成響應迅捷的信息反饋和問題診斷機制。此外,還要將在線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基本學習訴求結合起來,真正建立起線上和線下學習中心的相互融合體系,進而有效促進因材施教與提質增效的高階性價值,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作者: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張立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