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須開疆拓土,強兵則要先民富,欲霸天下務必廣施德政。三者兼備,王業可成。”這是《大秦帝國》中司馬錯的經典名言,也是歷史上司馬錯的早期戰爭思維的再現。
按照司馬錯的觀點,任何一個王朝想要維持強大,想要變得更加富強,就必須要走開疆拓土這條路。當年的大秦帝國就是在他的指揮之下,吞併了巴蜀之地,然後才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後代王朝有很多都引以為鑑,從秦朝到漢朝,甚至到後來的清朝,都在不斷的開疆拓土,這才由原先的七國之地擴展到了現在這麼龐大的領土。
但怪異的是,無論是宋朝還是明朝,都曾經出現過大規模的放棄土地現象,特別是在宋王朝時期。宋朝通過熙河開邊獲得大片疆土,最終居然被司馬光拱手送給西夏,那麼,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
一、收復河湟
自從宋神宗上台以後,就不滿足於積貧積弱的狀態,不僅啓用王安石變法,更是決心以武力來解決西夏的威脅。當時有一個從事軍旅的文人王韶提出了平戎策,這份計劃書裏面講究迂迴戰術,繞到西夏的後方給它致命一擊。
正如史書所説:“欲取西夏,先復河湟。”
根據古今對比,西夏位於寧夏陝西北部,和內蒙古東部地區,而河湟地區則位於甘肅臨洮臨夏等地,因此河湟地區簡直就是西夏的腹地。平戎策的計劃就是先收復河湟地區,然後逐漸的瓦解西夏的優勢,並且將其打殘。
可惜的是,河湟地區也有大麻煩,因為這一地區被吐蕃末代贊普的後人所佔據,而且這些人實力強悍,曾多次打退西夏的進攻,並且和宋朝有同盟的關係。
那麼,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吞併這個同盟,將其作為進攻西夏的跳板呢?
據史書記載,公元一零七一年,王韶招撫了吐蕃俞龍珂部,並且收復了十二萬人口。緊接着又靠此世之影響力,又招降了二十萬吐蕃部眾。此時宋朝不僅開疆拓土,而且已經給自己造了很大的聲勢。
隨後宋朝建立通遠軍,兵鋒直指河湟地區。此後,王韶先是掃蕩了武勝區域,然後進兵河州地區,一路所向披靡。當時吐蕃貴族紛紛選擇投降,而吐蕃領袖無可奈何,只能選擇游擊戰。
後來又遭到王韶的引蛇出洞的計劃,迫使主力與宋軍大戰,並且大敗,使得宋朝控制了河州地區,開拓了整整六州之地。從此以後,河湟地區徹底歸宋朝統治,而王韶也立下了不世之功。
二、得而復失
宋神宗時期的努力,可以説是創立了不世之功,然而,王安石下台以後,宋神宗的政策開始發生顛覆。特別是司馬光執政時期,不僅全盤否定了曾經的政策,甚至司馬光還選擇放棄曾經好不容易奪回來的河湟地區。
曾經,先皇費盡心思,花費無數努力才開疆拓土的成果,又這麼被司馬光先生二話不説給拋棄了。這是歷史上的一大悲劇,也是宋王朝的一大黑歷史。
那麼,為什麼宋朝要這麼做呢?難道司馬光老爺子沒有一點政治算計嗎?
其實也不能全怪司馬光,當時的河湟地區雖然非常重要,但事實上已經開始變質,原先的計劃趕不上變化,背後的算計讓司馬光的瘋狂變成了一種合理的計算。
三、放棄的理由
1.計劃趕不上變化
在王韶的平戎策中,要想解決西夏,就必須要拿下河湟地區,這樣就可以取得最後的成功。但是可惜的是,當時雖然宋朝已經佔領了這一區域,但這一區域依舊無法支撐起一支強大的軍隊。
因為據記載,河湟地區經濟太過於薄弱,無法進行自我生產。因此在這一區域想要駐紮起一支強大的軍隊,根本不可能。而且即使是在與蒙古大軍到來時,河湟地區對於滅掉西夏也只能起到輔助性的作用。
也就是説,平戎策中的滅掉西夏的計劃在這裏被腰斬,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得大家對於河湟地區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失望感。統治階層放棄河湟地區是有一定的衝動的。
2.黨爭的可怕
當年宋朝的政黨鬥爭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步,雖然相比較於明朝,還比較文明。但他們也僅限於不痛打落水狗,一旦某一方上台,將會全盤否定另一方的政策,來表達自己的正統性。因此在王安石倒台以後,司馬光將會廢除所有王安石的影響,自然也包括了王安石變法時期的成就。
所以,司馬光必然會廢除平戎策的計劃,也會放棄河湟地區,來抹除王安石的影響力。這是一種可怕的政治鬥爭,是一種零和博弈,結果誰都不討好。
3.可怕的經濟消耗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以外,還有個更大的原因就是經濟消耗太大了。眾所周知,宋神宗時期就因為經濟十分缺乏,所以才要進行變革。但可惜的是,當年拿下了河湟地區,結果消耗了鉅額的財富,甚至還使得王安石時期積累的財富都消耗了很多。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這一地區本來就屬於飛地,因此,在無法自我生產的條件下,必須由中央供給所有的補貼。要知道這麼龐大的區域全部靠國家供應,其中的開銷是巨大的。
而且,當年靠着這一區域,宋朝必須不斷的進行戰爭,結果在永樂城之戰中,正常損兵折將二十多萬,徹底的讓宋朝失去了消滅西夏的後備力量。甚至還有學者感慨,宋朝之滅亡,又是從這裏開始。
由此可以看出,這一地區對於宋朝的消耗太大,大大的讓宋朝可能要面臨亡國的危險。所以宋朝和明朝是一樣,選擇放棄了很多的領土,這並不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而是一種實在是不得已的選擇。
四、事件的反思
司馬錯先生強調,要開疆拓土才能富國強兵,這一觀點並沒有錯,而且在先秦時期的確創造了奇蹟。但大家也不要忘了,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要在於開拓,更多的還要擁有自身的穩定性。
就好像當年的大唐帝國,雖然它擁有着無比遼闊的領土,由於自身的統治制度已經無法滿足這麼大的版圖,結果反而導致了肢端肥大症,使得地方強大,中央弱小,最終導致了唐帝國的自我瓦解。
當年的宋朝其實也是如此,雖然開疆拓土很爽,但是自身的統治能力以及軍事實力無法滿足,那麼就會使得宋朝的壓力變得更大。司馬光先生選擇放棄這一土地,雖然被人給罵的狗血淋頭,但就當時的現實來説,他這麼做還是合理的,這也許就是宋朝的無奈吧。
結語
因此,我們對於國家的強大也要有一個更加正確的定義,版圖的消長並不能影響國家實力的增長。真正強大的國家不僅僅要有遼闊的版圖,更重要的是還要有強大的國家實力。這些國家實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實力,而且還要有着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的毅力與恆心。
遙想當年,大英帝國只不過是尺寸之地,結果居然統治了一個日不落的帝國。還有當年的德國,居然能以彈丸之地發動世界大戰,差點還讓世界扭轉乾坤。所以説,強國之強不在土地的消長之間,關鍵還在於自身的建設。
對於當時的宋朝來説,保持自己的尺寸之地不失,然後讓自己的實力不斷增長,特別是軍事實力增強,這才是真正的強國之道。但可惜的,宋朝並沒有做到這一點,相反還沉淪了下去,不可謂不悲劇。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