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崔浩,字伯淵,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另一種説法是清河郡武城,現在的河北清河縣人。)曹魏司空崔林的後人,北魏司空崔玄伯的長子,母親盧氏是盧諶的孫女。崔浩的親戚皆是名門望族。
崔浩的父親崔玄伯小時,就被人稱作“冀州神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崔浩比他父親更聰明,更有才華。崔浩從小喜歡文學,他博覽羣書,經史、玄相陰陽,無不精通,在當時無人能比,他官運亨通,還未成年就做了直郎。天興年間又任給事秘書,後來任著作郎。
因為崔浩工於書法,拓跋珪很欣賞他,走到哪裏都喜歡讓崔浩陪隨。拓跋珪晚年性情大變,他喜怒無常,心情不好時,官員莫名其妙就被治了罪。大家都害怕一不小心惹惱拓跋珪,對他敬而遠之,能躲就躲得遠遠的。但崔浩卻跟大家不一樣,他依舊對拓跋珪恭敬如初,忠心耿耿的勤於職守,有時候忙的家都顧不上回。拓跋珪知道後,非常感動,派人給崔浩送去御粥,以示自己對他的寵信。
拓跋珪被兒子拓跋紹殺死後,拓跋嗣繼位,史為明元帝。明元帝繼位後,拜崔浩為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崔浩經常給明元帝講經書,明元帝去郊外祭祀天地,讓崔氏父子都乘坐軒軺車相隨,這讓眾人羨慕不已。
一直認為占卜師靠的是巧舌如簧,但這崔浩占卜吉凶,卻令人非常驚奇,他的占卜大多都能應驗。
後宮突然有兔子出沒,拓跋嗣覺得奇怪,因為兔子是沒法進入後宮中的,他讓崔浩推測這是什麼徵兆。崔浩推算説是吉兆,應該是鄰國將有美女進貢。第二年,姚興竟然真的進獻了美女。
02
崔浩不僅會占卜,見解也很獨特。神瑞二年(公園415)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連年旱災,發生糧荒,很多地方都有百姓餓死的事發生。太史令王亮和蘇坦對明元帝説:“平城連年災荒,有人觀天象説將有大難,我們若把國都遷到鄴城可躲避災難。”
拓跋嗣徵求羣臣意見,崔浩極力反對,他説,遷都到鄴城雖可暫時救困,但並不是長久之計。魏國地大物博,如果遷都,東部各州分不了多少人,而且鮮卑族人很有可能會因水土不服而患病,讓大家意志消沉。這種情況若讓周邊國家知道,就可能產生乘虛攻打鮮卑族的想法。北邊的柔然等部落若趁機而來,待從鄴城回師救援,或許雲中、平城已經落入敵人手中。如果不遷都,撐到明年春天青草發芽,乳酪充足,加上有蘋果,應該能渡過飢困。如果夏季糧食豐收,國家就脱離了困境。
拓跋嗣聽了崔浩的話雖然覺得有道理,但是還是不放心,他問崔浩:“那如果挨不到秋天,或者秋天糧食還沒成熟,又該怎麼辦?”崔浩胸有成竹地對拓跋嗣説:“陛下可以把一些最窮的人家,分到各個州,以便讓他們度過饑荒。若秋糧依然歉收,再想別的辦法。”
拓跋嗣聽從崔浩建議,挑了一些窮户,把他們分到各個州,讓當地人每户出五十石米,養活這些窮人。第二年,老天開眼,秋季大豐收,百姓安業,國家便渡過兩大難關。拓跋嗣很高興,嘉獎了崔浩。
03
泰常元年(公元416)八月,東晉太尉劉裕北伐後秦,水陸並進,將後秦打的節節敗退。泰常二年,劉裕又率水軍自淮、泗進入清河,準備逆黃河西上,為順利進關,他派人去跟拓跋嗣溝通,想要借道魏國。拓跋嗣召集羣臣商議對策。大家都覺得劉裕很可能真正的目的是想佔領魏國,應該出兵阻止他的軍隊沿河西上。崔浩卻跟大家想法不一樣,他覺得不宜出兵,柔然不斷騷擾魏國,國內缺糧,如果向南出兵,北臨部落有可能會進擊魏國,如果出兵援助北方,東方又會面臨被攻擊的危險。不如就借道劉裕,讓他入關,然後堵死他的迴路,隔岸觀火,看他們兩虎爭鬥,伺機動手。
拓跋嗣擔心中了劉裕假借魏道,實則取魏的計謀,沒有聽崔浩的勸説,派兵駐紮黃河以北,並且還派出一些騎兵跟隨監視劉裕的軍隊。劉裕進軍受阻,又看到有魏兵跟隨自己隊伍,終於惱羞成怒,與魏軍對峙。魏軍用三萬騎兵進攻劉裕部隊,竟然大敗而歸,此時,拓跋嗣才後悔沒有聽從崔浩的計策。
崔浩政見明確,非常的獨到,為拓跋嗣獻了很多計策。拓跋嗣病重之時,崔浩還建議拓跋嗣早立太子,以立長子拓跋燾為宜,選賢明大臣做太子的師傅,這些拓跋嗣都聽從了崔浩的建議。崔浩雖然聰明很有見地,但是他説話過於直爽,得罪了不少同朝官員。
公元423(泰常八年 )十一月,拓跋燾即位,是為北魏太武帝。官員們因為嫉恨崔浩的正直,合起夥來排擠他。拓跋燾雖然知道崔浩的能力,但還是接受大家建議,罷黜了崔浩,讓他以公爵身份在家閒居。但遇到什麼疑難問題,依然會召他進宮請教。
後來,拓跋燾晉升崔浩為東郡公的爵位,拜他為太常卿。當時,朝堂之上正在議論討伐赫連昌。羣臣都覺得這事很難,只有崔浩不以為然。他説,熒惑星再次守住羽林星,並且形成了鈎己之狀,這就預示着秦亡。而且當年五星一起出於東方,説明天應人和西伐的時機到了。拓跋燾聽從崔浩的建議,命令一撥人出擊蒲板一帶,自己則親自率領輕騎襲擊赫連昌的都城,結果是大勝而歸。再次征討赫連昌,拓跋燾依然接受崔浩的建議,全力反攻,最終使夏全軍崩潰。
04
崔浩脾性耿直,經常力辯羣臣,他屢建奇功,雖深得拓跋燾的青睞,但他不顧忌羣臣面子,朝堂之上樹敵也頗多。而且,崔浩這人也有點居功自傲,不知道避嫌。拓跋燾對崔浩説:“卿才智淵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盡規諫,匡予弼予,勿有隱懷。” 他允許崔浩進宮可以不限朝堂,隨便出入,包括他的卧房。崔浩便堂而皇之的,出入太武帝的寢宮,絲毫不去想,寢宮乃是帝王的私宅,怎是臣子可以隨意出入的地方?
崔浩自恃才略過人,深受拓跋燾寵任,慢慢變得專制朝權。在推薦官員時,他推掉太子的推薦人選,執意提拔自己看好的官員,給太子難堪。(好在太子雖然上書力辯,但卻並未提及崔浩半字。)他的這種處事方式,也為他後來的結局埋下了隱患。
崔浩掌權以後,想按照漢族的世家大族的傳統思想,整理、分別和規定氏族的高下。他的表弟曾勸阻他,但他卻置之不理,得罪了很多鮮卑貴族,為他後來的被殺又埋下一筆禍患。
崔浩在朝中鮮卑族大臣面前,多次讚揚侄女婿王慧龍是貴種,那遺傳的齇鼻(俗稱酒糟鼻)看着順眼,這引起鮮卑族大臣們的不滿。司徒長孫嵩向太武帝告狀,説王慧龍是從南方歸降的,崔浩讚揚南人,是“有訕鄙國化之意”。拓跋燾聽了大怒,把崔浩一頓訓斥,把崔浩嚇得脱帽叩頭,才得到拓跋燾的寬恕。
其實單憑這件事,即便拓跋燾很討厭南人,也不應該發那麼大的脾氣。這應該是他借題發揮對崔浩發泄自己對他以往行為的不滿。但是,崔浩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他依然我行我素,以至於《國書》事件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05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燾命崔浩以司徒監秘書事,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事,續修國史。當時,拓跋燾告訴他們,寫國史一定要真實。崔浩這個呆子,沒有深悟領導意圖,採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把拓跋氏一些不願明人的早期歷史都給據實搬出來,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
參與編寫國書的閔湛、郗標也是兩個見風使舵的人物,他們巧言令色,總以諂媚討得崔浩歡心。《國書》寫完後,為了取悦崔浩,兩人極力慫恿崔浩把《國書》刊刻在石上,以表彰自己耿直直筆,同時也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經》。世人都愛被人奉承,崔浩也不例外,他頭腦一熱未及深想,竟然真的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在天壇東三里處,營造了一個《國書》和《五經注》的碑林,方圓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萬才告完成。
鮮卑貴族看到後,都非常憤怒,他們覺得這是崔浩故意將他們祖宗的缺點公佈於世,到拓跋燾那裏告狀,説崔浩有意醜化祖宗。拓跋燾編國史的目的,本來只是想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他沒想到,這本秉筆直白,盡述拓跋氏歷史,詳細而又無所避諱的國書,竟然變成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擺在了世人的面前。
拓跋燾心想,我讓你據實寫,你不僅寫出來竟然還敢給我公佈於世,把我老祖宗的糗事拿出來顯擺。
盛怒之下,拓跋燾逮捕了崔浩和秘書郎史。崔浩被逮捕之後還糊里糊塗,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他仔細反省,供認自己曾經受過賄賂,但卻從來沒想到,他的致命錯誤恰恰就是拓跋燾要求的據實寫。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太武帝拓跋燾誅殺了崔浩。同時,秘書郎吏以下也都被殺。這件事,也連累了崔浩的同族和姻親。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上把這件事稱為“國史之獄”。
崔浩死後,太武帝北巡陰山時,方才後悔誅殺崔浩。當時北部尚書宣城公李孝伯病亡,拓跋燾説:“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説:“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秋果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