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朱棣蹊蹺的死因真為千古謎案之一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經典

事先聲明,此文章為原創,請大家支持原創

永樂二十二年四月也就是1424年,永樂大帝從北京出發,這是永樂大帝發起的第五次親征。這次親征遭到了當時不少大明朝臣的強烈反對,他們當然勸阻不了朱棣,領頭的户部尚書夏原吉和兵部尚書方斌均遭到朱棣的嚴厲處罰,夏原吉被投入大獄,方斌則被嚇得自縊身亡,方斌死後甚至還被朱棣戮屍。

朱棣曾對全天下説“朕非無深宮廣殿,可以自逸,而與卿等蒙冒霜露,暴於遠外者,誠以邊民之患不可坐視,胡虜之勢不可滋長,及朕與卿皆未老,同力掃除之,亦子孫生民之利也”。這段文言文不難理解,小弟就不翻譯了。我們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朱棣掃除蒙古勢力的堅決決心,我們自然也就可以理解朱棣為什麼對反對親征的人如此暴怒甚至做出了極為嚴厲的處罰。朱棣為了子孫後代永享太平,真是貢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就算到了晚年,朱棣也在拼命壓榨自己。


這第五次親征很不順利。6月17日,大明軍隊到達今天的蒙古境內哈喇哈河下游,大明軍隊尋找多日也沒找到敵人。當時的寧陽侯陳懋尋找敵人歸來後對朱棣稟報道“整個草原都看不到人,車轍馬跡皆沒有,看樣子敵人應該是事先逃跑了”。朱棣不放心遂派名將張輔等人分別搜索山谷。搜尋一番後,張輔等人給出的答案是“我們找遍了附近的三百多里,沒有發現一人一騎的任何痕跡”。朱棣是比較相信張輔的,在得到張輔的確切答案後,朱棣決定班師回朝。6月21日,大明軍隊分兩批迴京。一路由朱棣親自帶隊往東走,另一路由武安侯鄭亨帶隊往西走,兩隊人馬約定在開平集合。7月17日,朱棣到達榆木川。榆木川在今內蒙古多倫的西北方向,在朱棣死前榆木川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北國荒野。榆木川這個名字能被當時的人所熟知,全因為偉大的永樂大帝駕崩在這裏。

晚年的朱棣身體不好已經不是什麼秘密,這次的親征又透支了朱棣僅剩的一些生命。朱棣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所以他想撐着病體回到北京。説句難聽的,朱棣想死在北京。7月14日,朱棣曾問宦官海壽“還有多久能回北京”?海壽如實回答道“按照現在這個速度來看,我們8月中旬才能回京”。朱棣可能覺得時間有點久,他於7月15日派禮部尚書呂震先行回京,讓呂震提前回京向朱高熾宣諭自己要回京的訊息。的

7月16日,朱棣大軍行至蒼崖戍,朱棣病情突然加重。

7月17日,朱棣在到達榆木川后已經快不行了。

7月18日,朱棣駕崩。據歷史記載,朱棣駕崩的當天夜晚,天空出現異像,流星紛紛劃過且龐大的流星羣使大量的星座偏離了自己的位置。小弟不知道這段記載是確有其事還是被刻意渲染的。但小弟願意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小弟對朱棣有一種極為崇拜的心理。

重磅內容來了,那就是朱棣有充足的時間留下遺詔,最後為何沒有留下遺詔。這真是歷史幾大謎案之一。

7月14日還發生了一件詭異的事情,可以説特別特別詭異。在朱棣問完海壽“何時能回北京後”,朱棣還特別召見了楊榮和金幼孜,朱棣對二人説“太子治國的經驗已經很成熟了,等我回到北京後,大明的所有事我全都交給太子,隨後我就開始頤享天年”。楊榮和金幼孜是朱棣的人,他二人與朱高熾沒什麼過多的聯繫,但在皇位的問題上他二人卻是徹徹底底倒向朱高熾的一派。與其説他二人支持朱高熾,倒更不如説這兩個文人更堅持封建禮法,更看重嫡長子制。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在封建帝制社會中是真的厲害。


楊榮和金幼孜在聽到朱棣的自白後,他二人自然萬分高興,他二人的回答免不了要拍一番朱棣的馬屁,最起碼要稱讚朱棣把皇位傳給朱高熾是英明的決定。聽了他二人的馬屁,朱棣很高興甚至賞賜了他二人東西。重點來了,這段內容有四個信息點,第一,雖然各自派系不同,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在場的大部分大臣與宦官都是倒向朱高熾的人。第二,朱棣當時講話的邏輯很清楚,甚至説出了回到北京後要頤享天年,這説明朱棣怎麼看也不像是要突然暴斃的樣子。第三,朱棣還能高興起來,這説明他的精神狀態還是很不錯的。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這段內容是摘錄於《明太宗實錄》。《明太宗實錄》是誰編寫的,大家想必都心知肚明。要不然全是假的要不然就全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又有很多説不通的地方。

基於這四點,可以説朱高熾説什麼就是什麼,因為朱高熾給出的答案就是真相。因為知道真相的人全是朱高熾的人,甚至編寫《明太宗實錄》的人也是朱高熾的人。這其中有一句話,讓小弟最為懷疑。朱棣那麼強的掌控欲,他回到北京可能頤享天年嗎?這都不像是朱棣的台詞。以朱棣的性格來看,除非朱棣死了,否則他不會交出至高無上的權利。這段話的內容無非是標榜朱棣已經默認朱高熾在自己死後繼位了。這段話的內容就是之後那所謂的朱高熾登基遺命,也是所謂的口諭。

7月15日還有一件詭異的事情發生。朱棣派禮部尚書呂震回京跟朱高熾宣諭自己要回京的訊息時,朱棣還特地命人寫了自己即將要回京的詔書讓呂震帶回。這説明什麼?這説明朱棣當時還是神智清楚的,如果神智已經錯亂,那詔書根本寫不出來。退一萬步來説,詔書寫完了必須由朱棣過目後才能發送。詔書既然發出去了,就證明朱棣本人肯定是親眼看過的,也肯定達到了朱棣滿意的程度,要不然詔書不可能發出去。這説明朱棣的神智一直是清楚的。或許身體有些疾病,但朱棣的精神狀態應該是不錯的。還説明一點,那就是朱棣認為自己可以活着回京。

重點來了,既然朱棣還能寫詔書,那為什麼不能把遺詔也一併給寫出來?小弟認為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朱棣認為自己可以活着回北京。所以沒必要提前寫遺詔。朱棣説回北京頤享天年這句話,無非是朱高熾這一派為了表明朱棣已經不在留戀於權利,回到北京後願意把一切正式交接給朱高熾。這是一種輿論上的宣傳。結合所有的一切也同時證明了朱棣當時的身體狀況還算可以,至少能撐回北京。小弟琢磨着《明太宗實錄》關於這件事的記載絕對是有貓膩的。重要的環節上,肯定有貓膩。在無關緊要的環節上,肯定是如實記載。就是真真假假摻和在一起從而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

7月16日朱棣的病情就開始突然惡化,7月18日朱棣就駕崩了。重點又來了,這幾天的時間裏,朱棣依然有時間留下遺詔,為何沒留呢?有些人會説朱棣死前的行為均為迴光返照。那好,朱棣本人察覺不出來,那其他人會察覺不出來?迴光返照,小弟見過一次,還是能較為明顯的察覺出來。退一萬步來説,就算朱棣快不行了,眾人讓朱棣留個遺詔的時間總能擠出來吧。但最後就是沒有遺詔。

小弟大膽猜測一下。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朱棣病情突然加劇後直接就昏迷不醒了,朱棣只能是在17日晚到18日這段時間昏迷,因為朱棣在17日到的榆木川,那時候朱棣還是清醒的。不管是病暈的還是人為弄暈的,朱棣都必須在這個時間段昏迷,否則沒留下遺詔就太令人懷疑了。普通人尚且知道提前立遺囑,更何況一代雄主永樂大帝。朱棣既沒提前留遺詔也沒在死前趁自己還有意識時留遺詔。這的確有點詭異。

第二,這是小弟一個最大膽的猜測。朱棣留遺詔了,但留下的卻是不利於朱高熾的遺詔。這讓倒向朱高熾的人不能滿意,所以選擇隱瞞。可能當時的朱棣身體條件已經不允許再立第二份遺詔了,所以朱高熾登基才出現了所謂的有遺命,沒遺詔的怪異現象。

最恐怖的事情還在後面。在朱棣死後,楊榮等人選擇密不發喪。為什麼?朱高煦雖不在北京,但他兒子在北京。朱高燧也在北京。如果朱棣駕崩的消息傳開,那一場巨大的政變是跑不掉的。出於大局考慮,楊榮等人才選擇秘不發喪,最根本的考慮還是為了保證朱高熾順利登基。為了穩定局勢,楊榮決定營造出一種朱棣還活着的假象。楊榮的這種做法堪稱是千古未見,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出來的。

楊榮把軍中所有的錫都做成裝斂朱棣遺體的橢圓形器物,然後把裝殮朱棣的錫棺材放在朱棣的專車裏。楊榮最狠的是把所有參與制作錫棺材的工匠全給秘密處死。一切妥當後,為了掩人耳目,楊榮命人正常給朱棣車內送吃送喝的,以此證明朱棣還活着。朱棣死後,南京那面都得到了一些風聲,但都不知道是真還是假。在楊榮使出這個障眼法後,大明大部分人都認為朱棣還活着,他們天真的以為朱棣能平安回來然後給眾望所歸的朱高熾讓位。明末著名學者黃景昉評論説“榆木川之役,從楊榮議,液錫為椑具含斂,秘不發喪,上食如常儀。此振古未有之變,榮從何處想出?”

問題又來了。這是朱棣親征的軍隊,哪來的那麼多工匠?退一萬步來説,楊榮可以在當地招納工匠,但小弟在前文就説了榆木川是荒涼之地,就算能招到幾個工匠,但絕對招不到那麼多。或許軍隊會攜帶工匠出征,目的在於隨時隨地打造武器什麼的。有懂的網友們可以跟小弟解釋一下,大明軍隊出征是否有帶工匠的規定。

第二,一個出征打仗的軍隊哪來這麼多的錫?打造成一個橢圓形的錫棺材需要不少的錫,楊榮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集齊人力物力打造出一個橢圓形的錫棺材。這是早就蓄謀好的還是臨時起意的?楊榮佈置的這麼周密,可謂是滴水不漏,如果説這是臨時起意,小弟還真不信。楊榮是很聰明,絕對屬於最頂尖的那一批。但最關鍵的是從朱棣駕崩到完成這一切,楊榮只用了一天時間。是不是很誇張。小弟就是懷疑,但也只是懷疑,畢竟沒有實打實的證據。

7月19日,妥當安排好一切後。楊榮就和海壽星夜趕路帶着所謂的遺命回京跟朱高熾報喪了。所謂的遺命就是朱高熾派系編寫的《明太宗實錄》裏的那段話,朱棣回京後就頤享天年,把一切都交給政務已經熟練的朱高熾。

朱棣之死還有許多大學問在裏頭。第一,朱棣死前肯定要召見一批人或是有一批人要守在朱棣身前。目前已知的有海壽和馬雲這兩個宦官,但肯定不止這兩個人,肯定還有其他人,其他人都有誰?我們不得而知。朱棣是不是知道某些人是朱高熾的人所以在死前才不選擇召見?如果是這樣,那朱高熾登基時,羣臣提到的朱棣臨終之言則有可能是編造的。


第二,為什麼是楊榮和海壽回京報喪?這個決定是誰做的?讓他倆回京有什麼學問在裏頭?小弟猜測,他二人應該是守着什麼大秘密回京的,還是必須親口對朱高熾講述的那種。

第三,朱棣臨終之言又説了一遍讓朱高熾繼位的話語,但比較簡短,一致的是這次又是口頭上的。這所謂的臨終之言究竟是朱棣説的還是別人編造的?

第四,為什麼不偽造一份遺詔?小弟感覺這個問題才是最關鍵的。或許有什麼不為人知的事發生了,導致他們不敢膽大包天的偽造遺詔。有興趣的網友們可以幫着小弟分析分析一下。

最令人感到懷疑的事情就是在朱高熾登基後,他心懷感激的給楊榮寫了一道讚賞敕書。內容就不翻譯了,大概意思就是楊榮在處理朱棣駕崩這件事上是居功至偉。究竟是感謝楊榮替自己老子處理後事還是感謝楊榮助自己上位,這個問題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反正這個敕書寫的很有學問。

但令人意外的是朱高熾上位後,他雖然升了楊榮的官,給了楊榮最大的榮華富貴,但卻沒有重用楊榮。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朱高熾就是這麼感激居功至偉的人?或許是因為楊榮本就不是朱高熾的東宮班底。

《明太宗實錄》關於朱棣的死,全來自於楊榮的自述。做的這麼天衣無縫,反倒令人大起疑心。

小弟做個總結吧。做一個極為大膽的總結。朱棣知道自己周圍有朱高熾的人,但他的身體已經快撐不住了,所以也就放任他們了。朱棣更知道就算自己立下遺詔,只要自己一閉眼,那遺詔絕對會被朱高熾的人篡改,所以朱棣一直在強調回京的問題,甚至問出了“還有多久能回京?”。由此可見朱棣強烈的回京之心,朱棣是想回京安排好後事。通過楊榮所謂的“自述”,我感覺朱棣要傳位的人極有可能不是朱高熾,如果真心想傳位朱高熾,那早就立遺詔了。小弟覺得朱棣回京是要換繼承人,所以朱棣才堅持要回京。倒向朱高熾的人馬可能察覺出朱棣的意圖,他們一狠心決定不讓朱棣回京,因為朱棣活着回京就麻煩了。晚年的朱棣雖有餘威,但當時身處塞外,這點餘威已經不足以震懾住朱高熾派的野心。只要朱高熾順利登基,那一切都不同了。

當時夏原吉強烈反對身體狀態不佳的朱棣進行第五次親征。最後在回京的路上,朱棣對身邊的宦官意味深長説道“還是夏原吉愛我啊”!這句話不是出自於《明太宗實錄》,而是一段來自於其他史書的記載,是當初一個隨軍人員寫的類似於日記那樣的東西。

有些事情做的太刻意反而有些假。朱棣的死真是個千古謎案,小弟也想知道永樂大帝究竟是自然死亡的還是被人害死的。如果是被害死的,那也不稀奇。大明文人什麼樣的事情沒做過。朱厚照和朱由校就死的很詭異。朱棣當時還身處塞外,不單遠離了政治中心甚至還被朱高熾的人給包圍了,如果是被暗害的,小弟一點也不感到稀奇。夏原吉或許想到了種種可能,所以才強烈反對朱棣進行第五次親征。如果朱棣待在紫禁城,誰敢對永樂大帝下手!

朱棣死亡,朱高燧政變等等所有事情加在一起,我們會看到一個逐漸浮出水面的幕後大boss,這個人就是朱高熾。每件事看似都與他無關,但每件事發展到最後,他都是最大的受益人。也不知道這是巧合還是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