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德皆無是愚人,才大於德是小人,如果用人必須二選一,該選誰?

才德皆無是愚人,才大於德是小人,如果用人必須二選一,該選誰?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的開篇,曾連續2次討論了德與才的關係問題。這顯示了他對這兩個字的高度重視。可是,他對德、才關係的定性,看起來卻是有矛盾的。因為《資治通鑑》的開篇,貌似給了我們完全相反的2個答案。

才德皆無是愚人,才大於德是小人,如果用人必須二選一,該選誰?


一、寧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在論述韓、趙、魏三家分晉這段歷史時,司馬光認為,晉國國君智伯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他的才能勝過了他的德行。德與才的關係是:德駕馭才,德運用才。更進一步説,才德兼備是聖人,才德皆無是愚人,德勝於才是君子,才勝於德是小人。那麼,在選人用人時,我們該堅持怎樣的原則呢?司馬光在這裏告誡我們:如果得不到聖人、君子,寧肯用愚人,也不要用小人。理由是,君子用自己的才能為善,而小人用自己的才能為惡。用才能為善,則善行無所不至;用才能為惡,則惡行無所不至。愚人雖然也可以幹壞事,但他的才能不足,這就像是幼犬咬人,不能傷人還很容易被人鉗制住。而小人的才智,則可以讓他們如虎添翼,最後為害不淺。

才德皆無是愚人,才大於德是小人,如果用人必須二選一,該選誰?


但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了對德的考量。富有才華的人,最容易被我們吸引,而那些德行出眾的人,我們卻常常敬而遠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開篇就不厭其煩的論述德與才的關係,目的就是告訴君王,要親賢臣、遠小人,不能重蹈古人的覆轍。但在此後的一節中,司馬光又寫了衞國國君衞侯與子思的一段對話。這段對話,貌似又顛覆了他剛剛給我們的結論。二、寧用小人不用愚人子思也就是,是孔子的孫子。公元前377年,子思向衞國國君衞侯推薦了一個叫苟變的人才,並説他有駕馭五百輛兵車的才能(相當於37500人的軍隊)。

才德皆無是愚人,才大於德是小人,如果用人必須二選一,該選誰?


但衞侯對苟變並不感冒。他説:“我聽説過苟變有大將之才,可這個人當官下鄉收税時,曾經吃了百姓的2個雞蛋,這樣的人我不能用。”很顯然,衞侯很好的堅持了“德要勝才”的原則:苟變雖有軍事才能,但疑似品行不端,下鄉收個税都要吃拿卡要,而且吃相不佳,連2個雞蛋都不放過!這樣的小人,豈能重用?然而,子思卻説:“古代聖人選人用人,都是用人之才。這就好比木匠選擇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只要是良好的木料,即便中間有朽壞的地方,優良的木匠還是會拿它來用,而不會整棵都要丟掉。現在是戰國時代,您需要勇士保家衞國。就因為苟變曾經吃了百姓的2顆雞蛋,您就不再用他,這種事傳出去,一來讓天下人恥笑,二來會讓有一些缺點但還想投奔衞國的人寒心!”衞侯聽後,幡然醒悟,拜服説:謹遵您的教誨。司馬光剛剛説完寧用愚人而不用小人,為什麼到了子思這裏,又變成了小人可用了呢?

才德皆無是愚人,才大於德是小人,如果用人必須二選一,該選誰?


三、什麼情況下小人也可用在子思向衞侯推薦苟變以後,司馬光接着記敍了這樣一個故事。身為國君,衞侯其實能力欠佳,在君臣會議時,他不僅講話不給力,甚至連決策也是錯誤的。但是,即便是他做了錯誤的決定,也能得到臣子們一致的贊同。君臣之間整齊劃一,就像一個人在説話。子思見此情景,憂慮的説:“在我看來,今日之衞國,真是孔子當年所説的‘君不君,臣不臣’啊!”

才德皆無是愚人,才大於德是小人,如果用人必須二選一,該選誰?


有人問為什麼,子思回答:“衞侯這樣自鳴得意,做對了,就會排斥他人的意見;更何況他的想法分明就是錯的,而羣臣如此隨聲附和,這就是在助長他的罪惡。一個國君不去審查事情的真偽,反而只喜歡聽臣子的讚美;而臣子們不去追求真理,反而只去阿諛諂媚,博取君主的好感,這種風氣不改變,衞國將亡!”

才德皆無是愚人,才大於德是小人,如果用人必須二選一,該選誰?


子思還説:“如果君臣都自以為很賢能,在下級和百姓中也只能聽到讚美之聲,那麼就這樣一級哄一級,隨聲附和唱讚歌者有福,出言反對講真話者遭禍,這樣,怎麼能夠出現有利於國家的善言善政呢?”從子思“怒懟”衞侯的這兩段話裏,我們也可以大抵分析出衞國此時的境遇:由於衞侯本人昏庸不明、不辨忠奸,所以衞國上下瀰漫着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烏煙瘴氣,衞國的國勢也因此而日漸衰微。所以,可以毫不客氣的説,衞侯本人就是一個才德皆無愚人。我們常説,凡是要求他人做到的,我們必須先做到。在德與才的修養方面,更應該如此。只有自己做了德才兼備的人,或者德勝才的君子,才能去辨別別人是不是君子,是不是可用之才。

才德皆無是愚人,才大於德是小人,如果用人必須二選一,該選誰?


否則,如果自己無德無才,還對別人妄下定論,那就會犯“不識人”的毛病。很顯然,對於曾經吃了百姓2個雞蛋的苟變,聖人子思是有識人之明的。而即便是苟變有小瑕疵,像他這樣的干將,對於國勢衰微的衞國來説,也是急需的。可衞侯自身不修德行,才能有限,用自己的有限的眼光和學識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自然會與真實情況有較大的偏差:他眼中的“小人”苟變,其實未必如此。所以,“寧用愚人也不用小人”,這句話不假。但前提條件是,我們要讓自己的德行和學識都達到一定的水平,然後才能去辨別他人的“德才”,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06 字。

轉載請註明: 才德皆無是愚人,才大於德是小人,如果用人必須二選一,該選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