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場爭奪歐洲霸主地位的戰爭,竟然影響到了兩次世界大戰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經典

戰爭爆發更深層次原因就是稱霸,想讓對方至少在國家層面服從自己的某種“安排”。

十九世紀爆發的普法戰爭就是這樣,二者本來就有心爭奪歐洲的統領權,再經由某個事件的發酵,民眾對開戰“熱情高漲”時,這一仗真的是非打不可了。

那時雙方的情況:

一個是新晉級的普魯士王國;

一個是資深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前者想挑戰後者坐上歐洲的頭把交椅,後者自然不想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

於是,它們很是乾脆地掐了一次,結果,後者實力欠缺丟了自己的老大地位。更重要的是,在這次戰爭之後,歐洲各國的座次被重新打亂了,並結成了陣營。

説到“普法戰爭”就不得不説説俾斯麥了,這是一位好勝要強的首相。在他看來,戰爭有時就是解決問題的極佳手段。那時的普魯士王國日漸強大,於是,便萌生了統一德意志的念頭。不過,要實現這個目標有一個障礙必須要跨越,那就是:法蘭西第二帝國。

有時候,機會真的是自己找上門的。

這時,發生了一件事,西班牙的女王伊莎貝拉二世被驅逐了,原因是:個人生活混亂。這就導致西班牙政府急需一個人來做國王,於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堂兄利奧波德親王被相中了。不過,法國對此做法卻表示出了極大的憤怒。儘管此事最終沒有成功,但是,法國外長格拉蒙公爵還是威脅到了普魯士國王,並讓他“不要有什麼非分之想”。

其實,在這件事中,普魯士國王一開始就沒有答應,他知道法國不會同意,但是,俾斯麥卻是贊成的,這才激惱了法國,併發出了威脅。雖然,普魯士國王對這一威脅的態度是“婉轉回絕”,但卻被俾斯麥改成了“強烈拒絕”,還公開發表了自己的態度。於是,西班牙王位一事,成功地挑起了普法兩國之間的矛盾。

而法國更是乾脆,藉着此事,於1870年7月19日宣佈對普魯士開戰。雖然,這場戰爭的時間並不長,第二年就結束了,但其實普法兩國早已看對方不順眼了,就是想找個機會驗證下誰更強大。這樣的事情,若是換了其他的首相,估計還得緩緩,但結果遇到的是俾斯麥。於是,俾斯麥成功地利用了一次外交事件,迅速將兩國關係繃緊了。

戰爭結果:

此次戰爭的結果不必多説,普魯士軍隊包圍巴黎,法國國王成了俘虜,輸得很慘。當時,為了趕在法國國民受募人員形成戰力之前結束戰爭,在俾斯麥的指示下軍隊對巴黎城發起了多次猛烈炮擊,使得巴黎城內無數建築物被毀、街上到處都是遇難市民的屍骸。

但不管怎樣,更應該看的還是戰爭結果對雙方的影響。法國輸了戰爭對國民情緒的影響是巨大的,使得一些內在的矛盾被瞬間激化,轉化為了後來巨大的起義活動。最終,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那麼,是不是這時的法國國內就消停了呢?

普魯士嬴了戰爭,總會得到一些好處。於是,普魯士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簽了合約,其中的內容自然對法國“不公平”,也導致法國民眾無法接受。畢竟,法國一直都是向別人發號施令的,自然不能容忍聽從別國的安排。

1871年2月26日,雙方在凡爾賽草簽了合約,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不過,巴黎公社的存在時間很短也就兩個多月的時間,算是世界歷史上首個無產階級政權。同年5月10日,雙方簽訂法蘭克福和約,除了確認凡爾賽和約草案的基本條款外還將其修改成了更為苛刻的賠款割地條約:賠款從2億法郎增加到50億法郎,阿爾薩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區被割讓。

看來,此次戰爭讓法國傷了元氣,也丟了歐洲的霸主地位。此後,法國的工業化進程明顯放緩。經濟上一旦弱勢,政治上的話語權自然就沒有太大的份量,從而影響了法國的對外政策。後來,法國和其它國家惺惺相惜,就是為了日後扳回這一局面。

再看看普魯士王國,這場戰爭的完勝,不僅完成了德意志全境的統一,還得到了鉅額賠款,無疑是提速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它確定了普魯士在歐洲的強者地位。同時,普魯士為了防止日後法國報復,也開始拉幫結派。

當時,普魯士為了遏制法國的發展,及時調整了和奧匈帝國及俄國的關係。另外,意大利也藉着這次戰爭,將法國在意大利的勢力趕走了。

那麼,這場戰爭的後續影響是不是就到此結束了?

看看後來的一戰,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總會為後來的事情埋下引爆的果子。當時,雙方為了各自今後的利益着想調整了外交策略,它們紛紛拉攏戰略同盟,一旦時機再次成熟時戰爭依舊難以避免。

1878年柏林會議後,“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與奧意形成三國同盟,與此同時,法與英俄也逐漸接近,形成三國協約。從而在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進一步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其實,歷史的發展邏輯都是相似的,只要“野心”還在很多事情似乎都不可避免,畢竟,利益才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參考資料:

【《普法戰爭的起因及影響分析》、《普法戰爭以後歐洲格局的重組》、《試論普法戰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