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贏政執政後,昌平君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不僅被封爵位,擔任相國的高位,還與秦王有親緣關係,可以説,昌平君在秦國已經擁有很高的權利和很高的名望。
可是為什麼作為楚國的王子,為何出現在秦政權的中心?當秦王贏政面臨人生中最大的危機時,他為什麼挺身而出?鎮壓叛亂,化解危機並支持嬴政的成功親政?最後昌平君為什麼又選擇叛離秦王?
就算知道楚國已經瀕臨滅亡,他毅然接管了楚國,選擇成為楚國的最後一位國君呢,所有這些都增加了歷史人物昌平君的神秘感。當時還是儲君的楚王在秦國為人質,秦王族之女嫁給他生下了昌平君。
秦與楚聯姻已有數百年之久,那時秦王母親就是楚國王室嫁入秦國的羋月,當時太子的正妻華陽公主也是楚王的姐姐。後來楚王逃離了秦國,當時的朝局中華陽太后具有很大的發言權,留在秦的兩個兒子受華陽保護反而得到了重用。
秦王政初年,宮廷中有三個勢力:呂不韋、秦王母親趙姬、秦王祖母華陽夫人。呂不韋幫助異人為秦王被尊為“尚父”,擁有萬户封地和上千追隨者;秦王母親趙姬領導的是趙系家族的親戚,權力的核心是迅速崛起的嫪毐;秦王的祖母華陽支持下的昌平君和昌文君的楚系親戚。
秦王政上位後,三股勢力也到達了決戰的最後時刻。發現到嫪毐作亂問題之後,秦王下令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鎮壓。呂不韋活躍於商業和政治領域,他是相國和國事主要負責人,理所當然的是命令他主持叛亂。
他是一位從善於計算和戰略的商人轉變為政治家,也還是文化事業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主持過《春秋》的編撰,但是,呂相缺乏軍事經驗,並沒有真正帶領士兵作戰,所以在叛亂爆發後,呂不韋只是受命發佈命令的人之一。
真正率領部隊到咸陽鎮壓叛亂的人應該是昌平君和昌文君,他們忠於秦王政,居於秦政權的中心,並全力協助秦王政驅逐了呂不韋。除了收回軍事和政治權利外,最大的贏家是楚系勢力,秦王政想成為統一天下的帝王,於是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拉開了帷幕。
秦始皇十七年,秦滅韓,同年華陽太后去世,秦王政開始擠壓昌平和昌文兩個叔父勢力。秦王政安排李信進攻楚國,作為楚王的兒子,昌平君自然地站在秦國的對立面,昌平可能已經感覺到危險已迫在眉睫,帶着死士同行。
秦王政選擇鎮壓楚系勢力,過去的功績和親戚關係早已破裂,留給昌平君的選擇只能是一場拼命的戰鬥。這次叛逃很可能是一系列內部和外部勾結的行動,甚至可能企圖推翻秦王。
當年華陽太后為秦王政選得了昌平君的妹妹為王妃,為秦王政生了一個兒子是扶蘇,本來很有機會成為太子。昌平君和楚將項燕擊敗了秦國20萬軍隊,這也是秦國滅絕六國戰爭中秦國最悲慘的失敗。
但是在咸陽,是秦王政獲勝,昌文君死了。這也是秦始皇將來不再選皇后或王儲,而一道詔令將扶蘇處死的原因。後來的陳勝、吳廣由於扶蘇與昌平君以及楚氏家族其他親戚之間的關係,拉起起了扶蘇公子的大旗。
昌平君對秦的叛亂實際上與秦王政互相背叛,但秦始皇獲得了勝利,昌平君失敗了。所以關於昌平君的事蹟,秦國的史官記載應該曾有所隱去,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估計也無法弄清楚了,正因為如此,兩位重量級的人物昌平君和昌文君即便在協助秦王政親政中起了關鍵作用,與呂不韋齊名。
他們就成為了歷史記載中背景不明的神秘人物。如今很多古老的歷史記載已經丟失,昌平君是楚王的兒子,但是他的名字在歷史書中不見了,而他的名字直到1982年才通過考古研究發現,也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在薊縣考古發現的破碎秦戈,上刻有“丞相啓、狀造……”的銘文,啓和壯是當時的兩位相國的名字。薊縣屬於燕王國的領土,出現秦國的武器應該是在戰國中後期,在戰國後期。
最終確定,題詞中留下的兩位秦相只能是右相昌平君和左相隗狀,秦右相比左相位分高,昌平被免職後,隗壯被提升為右首相,這在歷史資料中也有明確記載。
結語:到目前為止,昌平君的名字被發現為“啓”,因為他出生在楚王室,所以他叫羋啓,這也是昌平君之所以在後來拍攝的影視劇中被稱為“羋啓”的原因。
至此可與呂不韋齊名的秦相,最後一任楚王,昌平君在戰鬥中去世後,過了整整2000年才找到其真實姓名,沒有消散於歷史的塵埃中,也真是令人慨嘆萬千,也由此可見考古研究在中國歷史傳承中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