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我不願做旁觀者
“總是一次次向全新的領域出發。”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田軒這樣描述自己的學術研究過程,而這與他的人生之路也頗為吻合。
2001年從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畢業的田軒,選擇出國深造,在美國奮鬥了13年,並取得了不凡的成績:在他博士畢業6年後的2008年,拿到了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的終身教職。
“在美國,拿到終身教職意味着不會被學校開除。但想要獲得終身教職是非常難的,需要經歷校內外全方位的評估。比如印第安納大學是研究型大學,獲得終身教職的基本門檻是在金融學三大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不少於3篇的學術研究文章。”回顧自己的這段學術研究經歷,田軒形容自己是個幸運兒,“幸運的是,我在博士畢業時選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研究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支持企業創新。”
很偶然的一個機會,田軒看到一篇motivating innovation(激勵創新)的理論文章。那篇文章的核心邏輯是講,用常規性的方法只能激勵績效,激勵創新是無效的。因此當一個創新項目失敗,沒有辦法區分出是因為創新人員偷懶,還是因為創新本身具有周期長、不確定性大、失敗率高等原因。這就必須用嶄新的激勵機制去激勵創新。田軒發現還沒有任何人在研究如何用金融的方法激勵創新,“這是我進入該領域的一個契機”。
幸運的是,田軒成功發現並耕耘了這個全新領域。田軒申請終身教職時,已經在金融學三大頂級學術期刊發表了7篇研究文章,而這些學術期刊的拒稿率高達95%。
選擇回國是田軒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我剛在印第安納大學工作時,就開始關注國內經濟。對我來説,出國有得有失,‘得’在美國取得的這些成就,‘失’就是錯過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階段。”
當時身在美國的田軒,也從身邊的細微變化感受到了祖國的日益強大:剛到美國時,周圍很多同學的第二外語是西班牙語和法語。到了2013年、2014年時,田軒發現有將近三分之一同學的第二外語選擇了中文。
“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我不願只作一個旁觀者。”田軒説,中國加入WTO後,經濟迅速騰飛。在國外的他認為自己從事的研究工作對國家是有價值的,想回國做點事情,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促使他下定決心回國。
2014年回國後,田軒選擇到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工作。
田軒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他提供了廣闊的研究領域和機遇。“我們中國的學者還是要研究中國問題,不需要過分在意西方的評判標準,因為西方經濟學固然有其科學性,但並不完全適合中國的情況。中國有促進經濟發展的實踐,當前正是構建‘中國特色的經濟體系’的時候。”田軒認為,這是令人激動的事情。目前,田軒擔任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專項項目“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理論與實證”的專家指導組成員。“現在是該項目的第一期,我很期待中國的經濟學家,能用8年至10年的研究實踐,從典型事實、基本規律、核心理論和系統仿真等方面深刻揭示和系統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和規律,形成一整套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理論。這涉及我國的宏觀經濟、微觀經濟、金融學、國際貿易、環境雙碳、區域經濟學等多個方面,中國學者有很多機會。”
另一方面,田軒不斷提升自己。近幾年,他先後兼任中國證監會第六屆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委員、中央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建言獻策專家組成員、深交所第一屆創業板上市委員會委員和第一屆併購重組委員會委員等職務。“這些機會在國外不可能有,尤其對中國籍教授來説更不可能。”田軒坦言。
“這幾年,我不僅學到很多,還看到中國資本市場的成長。”在這一過程中,田軒也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議,並獲得2017年北京市無黨派人士建言獻策優秀成果特等獎。
談及未來,田軒表示首先要做好學者的本職工作:加強科研,衝擊國際頂級期刊,發出中國的聲音;其次是做好人才培養;最後繼續做好建言獻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一點貢獻。”田軒説。(經濟日報記者 錢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