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中國屢次遭受西方列強的欺凌,不僅喪失了大片國土,還丟失了難以計數的利權,其遭遇之屈辱,每每令國人不堪回首。其實,“落後就要捱打”這條法則並不僅僅適用於中國,對亞洲大國奧斯曼帝國也同樣奏效,而且跟中國相比,後者的命運更為悲催。那麼,奧斯曼帝國有怎樣的前世今生?它在近代百餘年時間裏,究竟遭遇到哪些沉重的打擊?
奧斯曼帝國的主體民族土耳其人,原本居住於中亞阿姆河流域,在13世紀之前,一直是臣屬於花剌子模汗國的附屬民族。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西征時,所過皆殘滅,土耳其人迫於蒙古人的侵擾,被迫西遷,一直跑到今天的小亞細亞半島,才算是安定下身心。
土耳其人抵達小亞細亞後,起初依附於塞爾柱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以附庸國的形式存在。13世紀末,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打擊下走向崩潰,各諸侯國紛紛宣佈獨立,土耳其人在首領奧斯曼的領導下,也於1299年宣佈獨立,後世子孫為紀念他的功績,便將國家命名為“奧斯曼”。
從奧斯曼的兒子奧爾汗、孫子穆拉德一世開始,奧斯曼走上擴張的“快車道”,在陸續兼併原羅姆蘇丹國治下的其他小國後,頻頻對西羅馬帝國用武,並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擊敗匈、德、法等國聯軍,吞併巴爾幹半島大片土地。1453年,奧斯曼攻佔君士坦丁堡,立國超過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滅亡,土耳其人開始成為東歐的新主人。
滅亡東羅馬帝國後,土耳其人擴張的步伐加劇,終於在蘇萊曼一世在位時期(1520年-1566年在位),迎來自己的全盛期。此時,帝國已佔領大半個中東地區,並將北非大部分地區納入版圖。與此同時,由巴巴羅薩·海雷丁統帥的海軍也遊弋在地中海、紅海、波斯灣各地,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艦隊,使土耳其無論在陸地上,還是在海面上,都具備無人可以抗衡的實力。
蘇萊曼去世後的百餘年間,奧斯曼依舊保持擴張的勢頭。到1683年維也納之戰前,帝國的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囊括巴爾幹半島、黑海、中東、高加索及北非大部分地區,東抵裏海、波斯灣,西達摩洛哥、南包蘇丹、也門,北包斯洛文尼亞等地,面積達550萬平方公里,在當時是可與明朝相媲美的世界大國。
然而,連年的擴張成果固然給帝國帶來無上的榮耀,但由於版圖過大、民族成分複雜所帶來的治理難題,也常常令歷任蘇丹傷透腦筋。加上官僚集團的固化、保守思維的蔓延、技術上的落伍和無休止的內亂,帝國的衰亡已是不言自明的現象。
所以從1683年慘敗於維也納戰役、簽訂《卡洛維茨條約》開始,奧斯曼帝國便開始走向勢力下滑的“快車道”,而此時英、法、沙俄的進攻也隨即而至,紛紛侵奪土耳其人在北非、東南歐、黑海等領土,使得帝國由擴張轉為防禦,形勢大不如前。
民族獨立運動在19世紀初的興起,更是給本已衰朽不堪的帝國致命一擊,到一戰前夕,土耳其人不僅失去了北非屬地、蘇丹和也門,連土耳其人最先吞併的巴爾幹半島上,也陸續成立很多新國家。而這些新興民族國家的出現,不過是帝國徹底崩潰的“導火索”。
一戰期間,奧斯曼帝國為奪回被英法等國侵佔的北非屬地,重新消滅巴爾幹各新興國家,毅然加入以德奧為首同盟國,跟英法俄等“協約國”開戰,只可惜“押寶”失策,最終成了任人宰割的戰敗國。一戰結束後,列強為肢解奧斯曼帝國,迫使其簽署《色佛爾條約》,除為土耳其人保留小亞細亞半島部分版圖外,其他地區都要脱離帝國,或成立新國家,或淪為英法等國的殖民地。
《色佛爾條約》公佈後,大批愛國軍官因不滿其內容過於苛刻,便在凱末爾將軍的領導下發動革命,在成功地擊退協約國軍隊的侵襲、推翻帝國政府後,與列強簽署《洛桑條約》,廢黜原條約中許多過於苛刻的內容,尤其是領土部分。
但儘管如此,《洛桑條約》也只是為土耳其人保留住7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只有全盛期的14%。在奧斯曼帝國的故地上,如今已建立起40個國家,而土耳其在該地的影響,早已成過眼雲煙。如此看來,土耳其的損失要遠比同時期的中國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