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對加強教育App管理,推動與“雙減”政策銜接提出明確要求。通知提出,對於提供和傳播“拍照搜題”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不良學習方法的作業App,暫時下線。整改到位並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後,方可恢復備案;未通過審核的,撤銷備案。
明知拍照搜題軟件存在一些問題,但在看到暫時下線的消息時,我的心裏還是有些不情願。沒錯,此類App針對的受眾主體是學生,但在實際生活中,它服務的對象卻有一部分是家長,尤其是小學家長。因而,如何整改“拍照搜題”App,也自然成為了家長們關心的話題。
我家孩子今年讀五年級,一週我會抽查幾次作業。在檢查數學作業的時候,我都會拍照搜題來對照答案檢查。一方面,提高了檢查作業的效率;另一方面,孩子做錯的題,我也可以根據“答案”再給孩子講解一番。在對照答案給他講解時,我都儘量讓孩子吃透。萬一這道題就只有他不會而其他學生都會,老師認為這不是普遍問題而不再過多強調,那我家孩子豈不是就落下了這個知識點?
“拍照搜題”App於我而言,更像是輔導孩子作業的一大利器。現實生活中,相信像我這樣的家長也不在少數。要不然,“拍照搜題”App暫時下線的消息傳出,朋友圈裏的家長們也不至於“哀嚎一片”。
“拍照搜題”App對家長有幫助,對學生來講是不是全然有害?這其實要看是什麼學生在運用。自制力強、學習主動的學生,應該不會也不必依賴這類軟件來完成作業;而自制力差、喜歡偷懶的學生,也許一遇到難題就會本能性地搜題。同一個產品,不同的人會運用出不同效果,這並不奇怪。
因此,“拍照搜題”App在整改時,需要考慮到家長羣體的需求,以及何人使用等分類情況。
事實上,“拍照搜題”APP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又有多少學生依賴“拍照搜題”功能?到目前,還沒有相關數據或調查來加以論證。新技術的出現,確實可能帶來一些矛盾,一時也難有清晰的界定。但毫無疑問,遇到了問題,必須要予以解決。
從家長層面講,“拍照搜題”App這類產品,必須依附於手機、電腦、pad等電子產品才能發揮作用。而無論在家裏還是學校,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對孩子來説都是有所限制的。如果這一“關口”把控得好,“搜題拍照”App墮化學生思維的副作用,其實也就難以發揮出來。
這幾天在使用某App給孩子檢查作業時,我發現App上已經多了“家長認證”功能。這一設置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學生對“拍照搜題”功能的使用頻率,但如果指望這道門檻完全阻止學生使用“拍照搜題”,那也不可能。至少在目前看來,家長認證“僅需提供任意成年人姓名及身份證號碼即可,不需要進行人臉識別”就足以讓個別學生鑽了空子。此外,如果設置過於繁瑣複雜,對於家長來説,也勢必成為一種負擔。從搜題軟件層面講,如何有效防止學生依賴,又不至於給家長造成負擔,顯然還需要有更多的思考。
對此,有專家建議,應視不同情況而定,對不能年齡年級段,設置不同的使用時間段;要讓學生遠離拍照搜題App依賴,關鍵是教師輔導也要跟上——這無疑為如何整改提供了一個思路。
任何一項產品,有問題就必須有整改。但如何整改“拍照搜題”App,除了首要考慮主要的學生受眾,不妨也多聽聽家長們的訴求,畢竟它也是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幫手”。
(作者 陳方,摘自《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