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共鳴技巧,唱出洪亮動聽的歌聲

歌唱共鳴技巧,唱出洪亮動聽的歌聲

要取得好的歌唱共鳴,首先要有各發聲器官的協調與配合,下面就如何在歌唱中獲得歌唱共鳴的方法做一些介紹:

1.口腔共鳴。歌唱或練習發聲時,口腔一定要自然打開,笑肌微提、這樣聲波就會隨着氣息流動推送,離開咽喉向口腔運動,並在口腔的硬齶前部形成反射而引起振動,這就是口腔共鳴,這種口腔共鳴效果明亮、靠前,容易把聲音送到頭暌,同時可以減少咽喉的負擔,對聲帶起到保護作用,唱中聲區的音用得較多。

2.頭腔共鳴。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軟齶和小舌頭上提,鼻腔擴張,用打哈欠的感覺使口腔、鼻腔、咽腔通道展開,頭腔共鳴效果清脆明亮,富有色彩和金屬聲,唱高聲區的音用的較多。

3.胸腔共鳴。發聲時,咽部呈半打哈欠的狀態,胸部擴展, 喉頭略低,歌唱通道向下調節。但注意不能故意把聲音下壓,使喉肌緊張造成 “喉音”。要鬆掉喉頭,一切都在氣息支持下,胸腔共鳴聲音渾厚、結實,泛音濃郁,唱低聲區的音較多。

歌唱共鳴技巧,唱出洪亮動聽的歌聲

4.混合型共鳴。混合型共鳴是歌唱中運用共鳴的實際狀況,參與歌唱活動的器官雖然很多,但聲波振動與傳播,是在發聲通道中進行的。因此,在歌唱發聲時,為了協調各共鳴腔內聲波振動關係,使它們保持一定程度平衡,就應該運用“整個管道混合共鳴”的辦法,從而使聲音豐滿、圓潤、音色統一。發聲通道的藝術效果,事實上在聲音從聲帶發出後,經過喉腔、口腔、鼻腔、頭腔等共鳴腔體時,基音(聲波)已在不斷擴大,它從口腔出發時包含多種腔體共鳴的混合。如果片面地追求某種單一共鳴,必將造成發聲上的缺陷,破壞歌唱的整體效果。例如:

唱低音時,片面強調胸腔共鳴就是很危險的事情,胸腔會僵直,音質也會越來越粗糙。唱中聲區片面強調口腔共鳴,聲音往往會脱離歌唱的管道,過分靠前失去了與發聲通道的聯繫。片面強調頭腔共鳴,那麼很容易脱離基礎,高音變得尖鋭刺耳。所以共鳴腔體的混合運用是歌唱發聲的重要原則。

歌唱共鳴技巧,唱出洪亮動聽的歌聲

運用好“混合共鳴”的養分是如何根據音高適度合理地調整共鳴腔,使之符合一定的比例規律,以適應高、中、低不同音高的共鳴要求。那麼高聲區是上部共鳴多些,特別是鼻腔共鳴和頭腔共鳴,混合少量的喉咽腔、口腔、胸腔等共鳴,當唱高音時會感到眉心和頭部都有一種振動感。所以要想在高聲區、中聲區銜接、過渡非常自然統一就要按一定比例,增加一定量的喉咽腔、 口腔的共鳴。

而唱低聲區時,胸腔共鳴是主導地位,但喉咽共鳴、口腔共鳴比重也不可忽視,主要還在有一定的頭腔共鳴,即:頭聲應貫穿整個音域的始終。我們唱中聲區時要以喉咽共鳴、口腔共鳴為主,但頭腔共鳴、胸腔共鳴的因素也很大,可見這是歌聲共鳴的基礎聲區。這個聲區共鳴結構合理,過渡高音會很順利上接更多成分的頭腔共鳴,往下到低聲又可以順利下接更多成分的胸腔共鳴,為了演唱豐富統一,有整體的歌唱共鳴效果,不論唱哪個聲區,都應該是頭腔、口腔、喉咽腔、胸腔共鳴所組成的“混合體”在聲道中按比例發揮 各自的作用。

歌唱共鳴技巧,唱出洪亮動聽的歌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2 字。

轉載請註明: 歌唱共鳴技巧,唱出洪亮動聽的歌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