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意義,就比如説從隋朝就開始的科舉考試製度,這種選拔制度成為一種衡量知識人才的標準。自從明朝的布衣皇帝朱元璋出現之後,這種考試製度也成為改變人生命運的一大絕招。
我,趙秉忠,1573年出生在青州府,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青州市,我家裏還算可以,父親怎麼也是禮部右侍郎,所以也算是一個書香門第。其實父親對我的教育是從小就開始的,他希望我能和他一樣,能為國家貢獻出一份力量。
其實我是不抗拒的,畢竟我很喜歡讀書,很多人都在看我的成名之作,就是我中明朝狀元的那份考題,正如你們所見,試卷上只作答了一道題,這個事情確實不假,以至於現在我的試卷答案被陳列在博物館展覽。其實我的心情是比較複雜的,但是轉念一想,這就好比和你們的優秀作文被張貼在年級公告欄中一樣,還是有點小自豪的。
不要覺得我有多大的能力,其實我也和平常人一樣,我從小就被家庭環境薰陶,不看書都不成,一天裏玩耍的時間是少之又少,幾乎很少能看到我的趣事。我十五歲成為補府機構的一名學生,開始正式而又具體的學習,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才當上了明朝狀元。
我慶幸活在這樣一個好時代,因為明太祖從本質上真正完善了科舉制度,對他的敬佩是打心底油然而生的。明太祖的治國方案以及他還相當痛恨那些搞虛假欺騙,專門作口頭文章的人,他的這些説法我都相當贊同,所以才立下目標,要做明朝狀元。
但在我成為明朝狀元之後,我發現現實卻很骨感,可能是我秉性剛直,還沒有任職太久就被炒魷魚,即便是這樣,我還是沒有辦法改變我的本性。學習依舊是我人生的一大愛好,只要我的內心是充實的,我就沒有白活,其實我認為你們對明朝的試卷更感興趣,如果多流傳一些這樣的試卷,你們或許就不會對我抱有這麼大期待了。
當時考試的題目: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我看到這個題目時,內心是有把握的,因為我最尊敬的明太祖已經把這個問題給回答了,我斗膽加以闡述自己的觀點,期盼能與判卷老師來一場思想上的交流。
本來這些卷子都被收歸國有,但也不知為何流落到民間,既然已經廣為人知,就不想再去糾結由來,我的一些雜文冤事就放過吧,共同為國家更好的未來做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