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你聽我的就對了”,父母和孩子的權力之爭,是叛逆情緒的滋生地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經典

孩子今年上二年級,我是個比較有規劃性的家長,自認為沒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也不要求他小學就必須考進班級前3,只要維持中上游水平且能穩中求進就好了。

不過,為了小升初着想,我還是有私心的,聽其他家長説很多中學的選拔考試中,奧數佔的比重都很大。

因此,為了讓孩子有自由的時間,不至於在各個輔導班和興趣班之間連軸轉,我把他之前的課程都停下來了,只報了奧數,這樣能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不過,孩子明顯對我的選擇不滿意,質問我為什麼要停掉他的畫畫課。

可面對這麼小的孩子,我沒法跟他解釋這其中的利弊關係,於是只好説:你要相信媽媽的選擇,這麼做是最好的,將來你學習也會更輕鬆。

但對這樣的解釋,孩子並不認同。本來我還打算保留畫畫課,只是要跟孩子説清楚奧數不能落下,如果做這個選擇就要承擔責任,不能抱怨累。

可孩子最近在各種場合下公然與我作對,飯桌上扒幾口就不吃了,跟他説話也不回答。也許是被這種憤怒衝昏了頭腦,連着好幾天我也沒把這個決定説出來,到最後還是老公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幹嘛非跟這麼小的孩子計較對錯?他既然這麼固執,説明是真的喜歡畫畫,不必在乎什麼面子不面子的,雙方各退一步多好。

我這才發現,原來我的內心被勝負欲控制了,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和追求,難道不是好事嗎?

01父母和孩子的“權利之爭”,瀰漫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裏

以下這樣的場景,大家應該都覺得很常見。

媽媽:從明天開始放學後就要立馬回家。

孩子:為什麼?

媽媽:你聽我的就對了。

結果第二天,孩子還是跟往常一樣,在外面玩了一遍才回家。

於是媽媽説:昨天我就跟你説了,放學後立馬回家,你怎麼不照做呢?明天如果還這樣,就別怪我懲罰你。

可孩子就跟不記得一樣,第三天仍然沒做出改變,媽媽氣得打了手掌一下。

孩子板着臉過了一晚上,既不哭也不跟父母説話,到了第四天回家的時間甚至比以前更晚了。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與大人之間是對峙狀態的。大人試圖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執行,而孩子也試圖用自己的行為來説明誰才是這場戰爭中真正的“勝利者”。

親子關係中,當父母對孩子發佈指令時,就勢必導致一場權力之爭。

在我們看來也許是孩子不聽話,但局外人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看就會發現,孩子和父母就像戰爭的兩方統領,橫眉豎眼、劍拔弩張。

其實很小的孩子就已經懂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如果父母不能控制好自己在養育過程中的態度,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會得到升級。

孩子太小的時候,由於認知原因,需求就是被父母要求。但隨着年紀增大出現自我意識,孩子的需求便會變成獲得自我支配權,而感知自己具備支配權的方式,就是無意識中與父母爭輸贏。

但對於父母來説,如果與孩子發生衝突沒有佔上風,就感覺教育是失敗的。

哪怕父母的初衷都是為孩子好,希望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帶領孩子少走彎路,但在這個過程中卻用錯了方式。

利用自身權威給孩子下命令,的確比跟他講道理更簡單,但後續帶來的問題也是無窮的。

我們只是用父母的身份來強迫孩子接受,卻沒有給他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沒有告訴他們自己做決定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權力之爭不僅不會讓問題得以解決,反而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兩敗俱傷。

02親子間的權力之爭,會導致什麼後果?

親子間的這種關係,實際上是一種微妙的暴力。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要求對方能順從自己的意志,儘管這場戰爭沒有硝煙,但對父母和孩子產生的傷害卻未必小。

1)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

事實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權利之爭,是叛逆情緒的最大自身地。

家長想利用權威讓孩子服從,孩子小時候這種方式可能有奇效,畢竟孩子無力反對。但壓迫時間長了之後,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會把之前所有壓抑的反抗情緒全部爆發出來。

而其外在表現,就是孩子開始變得不聽話、叛逆。

2)強權控制剝奪孩子的自我主張

如果父母比較強勢,在與孩子的權力之爭中總是勝者,佔據完全主導權。孩子長期處於壓迫之下,知道自己無力反駁,性格就會慢慢變得唯唯諾諾起來,失去自我主張。

3)家庭氛圍變得雞飛狗跳

最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父母成為孩子的合作者。

但若雙方的權利不平衡,最終肯定都會使親子關係受到影響,母慈子孝的局面不在,反倒變得雞飛狗跳了。

不要在家庭中爭輸贏,情緒和感受才最重要。

既然知道權力之爭不好,那麼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呢?

03如何撤出權力之爭?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既然孩子已經處在了叛逆中心,想改變這種狀態,自己就要從權力之爭的這種模式中先撤出來。

親子關係中,親情才是聯結第一,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接納、平和與合作。

儘量不要給孩子下指令,而要給他提建議,孩子感覺到自己有尊嚴很體面,情緒和感受被顧及到,就不至於非要站到對立面了。

具體怎麼做呢?

1)自我覺察、給孩子主動權

當發現孩子對自己的控制行為出現反叛時,家長就要及時自我覺察,判斷自己當前的狀態是否陷入到了權力之爭中,而後進行自我調整。

這種情況下,一定不要再把給孩子下達的指令視為最重要的部分,而要把重點放在孩子出現反叛情緒的原因上。

因為這背後代表的,往往是他真實的心理動機和需求。

就像給孩子報興趣班,可以告訴他:媽媽給你選奧數,是因為這對你今後的課程最管用,你不滿意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可否商討出一個比較好的方案?

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表達方式要更加簡潔明瞭一些。

但只要把選擇權放到孩子的手裏,遵守這類行為的責任,自然而然也就踢到孩子那邊了。

可以自律,何用他律?

2)思考孩子在爭什麼

反思完自己之後,也要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分析,考慮他在與自己進行權力鬥爭的過程中,是想改變哪一點?

比如想擁有某些方面的主動權、父母下達的指令,是不是沒有充分考慮到他的感受和需求?日常生活中沒有掌控感和權威感、父母在表達時的語氣非常不友好。

總而言之,找到這背後孩子不滿意的地方再進行改變,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此外,下決定之前一定要提前思考,我們所做的這些究竟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父母威望?

下面這張表格家長們都可以參考。

如果我們能做到右邊民主型家庭的態度,和孩子出現權力之爭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親子之間相處最重要的是尊重和堅持,認識到孩子是一個具備獨立思想的個體,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讓孩子好”,而不是所謂的“為了他好”。

當我們能做到理解鼓勵、尊重合作,那些爭執就是沒必要的。情緒躁動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心態平和的溝通,才能最終達到共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