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至“中國第一監獄”,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位於北京市北部的秦城監獄,該監獄先後關押過偽滿要員、日本戰俘、各類大案要案的案犯等,不過該監獄關押高官的牢房不僅面積大,還配有寫字枱、衞生間、洗衣機等,每天還有段時間可以看電視。
而同樣以囚禁高官與名人出名、與秦城監獄有“南橋北秦”之稱的提籃橋監獄的設施環境就沒有那麼好了,關押過的漢奸個個生不如死,日本戰犯受刑時瑟瑟發抖。
提籃橋監獄號稱“遠東第一監獄”,有“死亡之城”的稱號,也是我國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座監獄,始建於1901年,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內各巡捕房的囚室老舊、擁擠不堪,因此工部局的警務總監提出要興建一座監獄。
並且提籃橋監獄特立獨行,參照了美國監獄的佈局,並沒有像當時興建的多數現代監獄以英國倫敦的本頓維爾監獄為藍本,歷時兩年建成,最初是兩幢四層建築,分別稱AB監和CD監,由英國人管理,看守主要是印度人,但卻是囚禁中國人的監獄。
如章太炎、鄒容等人皆曾被關押在這裏,鄒容後來於1905年在監獄暴斃(很可能是被折磨死的),據説死後屍體被扔在了圍牆之外。
提籃橋監獄建成之後又陸續擴建、改建,最終於1935年形成了如今的規模,擁有近4000間囚室,監獄四周有5米多高的圍牆,而且除了普通囚室,還建有防暴監房、禁閉室、絞刑室和室外刑場等特種設施。
該監獄也因地處提籃橋地區,所以被稱作“提籃橋監獄”。其規模比日本羈押過二戰甲級戰犯而聞名於世的巢鴨監獄更大,日本佔領上海期間接管過提籃橋監獄,當時他們會公開使用肉刑、體罰虐待,生活條件特別差,因此獄中的死亡率非常高。
1943年起汪偽政府也接管過提籃橋監獄,用以殘害革命人士,冬天的時候強迫他們用冷水洗澡,夏天的時候則又迫使他們使用滾燙的熱水洗漱,此外還有上吊烤,讓受罰者苦不堪言。
吃的一邊是四兩飯,一般是芒刺、外皮等東西,不管飽,只管吊着一條命。
抗戰勝利後,提籃橋監獄則成為了我國境內第一個審判日本戰犯的地方,並且關押、改造過不少汪偽政府的政要高官,如汪偽司法行政部部長羅君強、汪偽駐偽滿洲國大使陳濟成等,大漢奸汪精衞的妻子陳璧君也是被關押於次,1959年陳璧君在提籃橋監獄病亡。
1945年至1948年期間有上百名的日本戰犯關押在這個監獄,並且至少有13名日本戰犯在該監獄中被處決,如甲級戰犯谷壽夫,其在我國縱容部隊燒殺搶掠。
當時我國處決戰犯的主要刑場便是上海的提籃橋刑場、南京的雨花台刑場以及廣州的流水橋刑場,谷壽夫曾被關押於提籃橋刑場,後被轉移到了雨花台刑場處決。
上海解放後提籃橋監獄又成了上海地區設立的第一個監獄,儘管依然在使用中,但該監獄也已有百多年的歷史,變化不小,具有其特殊的歷史價值,同時它還受到了不少影視單位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