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p人物
5月27日,屈欣悦接到了來自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她在朋友圈中寫下:2020以前從來沒想過我能考上北大,也從來沒想過我真的能以最理想的方式結束異地戀。感謝我身邊的人,讓我至少還能記得起初心和本真。
2020年對於畢業生來説算不上友好,畢業、工作和升學的壓力接踵而至,我們採訪了從南京藝術學院跨考北京大學的屈欣悦,分享給正在畢業季的你們。
屈欣悦本科就讀於2016級南藝文產學院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主修舞台表演管理方向。報考北大,可以算得上考研中常説的“三跨”:跨校、跨地域、跨專業。
今年,她以筆試第一、總分第三名的成績,錄取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專業。其中,初試分數高達415分。
筆試成績
與我們印象中對“學霸”的印象不同,屈欣悦的大學生活更像是擇興趣而習。舞蹈、鋼琴、戲劇都有所涉獵;擔任校學生會副主席、辯論隊隊長;在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文化產業評論”新媒體做供稿人。把大學四年安排的多元不乏味。
01
/初入大學
屈欣悦出生於1998年,上大學之前的她在江蘇宜興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從小學習藝術,拿過舞蹈十級、鋼琴十級。高中時雖然不是藝術生,但最終在高考志願裏還是填了南藝能夠以文化生錄取的專業:文化產業管理。
和藝術院校中的其他實踐類專業不同,屈欣悦所在的文化產業管理,對於剛剛從高中升入大學的學生來説需要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用她自己的話來説:那時候對文化產業是陌生的,知道都沒有多少,更別説熱愛了。
校學生會主席團合影
因此,剛進大學的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社團活動和兼職上。加入校學生會,在學生會的一場場晚會中積累舞台策劃的具體經驗;還憑藉十餘年的舞蹈功底,每週末往返安徽全椒擔任少兒舞蹈老師。
作為工作人員參與”美的震撼“迎新晚會
大一時,屈欣悦還在一次偶然的活動中接觸到了辯論,這開啓了她大學生活中另一個重要的領域。在她看來“接觸辯論,能讓自己更加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也能認識到對方的合理性。”她與好朋友一起創立了校辯論隊,多次獲得“最佳辯手”稱號,並且還拿到了第九屆華語錦標賽省八強。
華辯宣傳照
華辯賽現場
和辯論隊隊友
除了嘗試新鮮的領域外,對舞蹈的執着她也一直沒有放下。從大二開始,她開始跟着舞蹈學院古典舞班出早功、上基訓課。每天早晨7點半到練功房,整整堅持了兩年直到大三準備考研前。
水袖扮相
在廣編作業中出境
02
/深耕專業
經過近兩年的專業基礎課學習,屈欣悦漸漸對文化產業有所瞭解。也開始有意識地參加專業相關的論壇、講座和訓練營。
大二暑假,屈欣悦報名了“文化產業評論”新媒體發起的夏令營活動。夏令營請了北京的學者和業內評論人來做講座,期間還參觀了北大和國博。“有的時候一天要聽滿8小時,但那時候卻沒有感覺很疲憊,發現自己還是非常喜歡所學專業的。”
夏令營在北大聽講座
也正是在這場夏令營中,屈欣悦認識了現在的男朋友,這也成為她後來一定要考去北京的最主要動力。
(夾帶私貨一張hhh)
夏令營結束後,屈欣悦開始給“文化產業評論”公眾號供稿,在一篇篇行業觀察與評論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一年多的時間中,以產業觀察為角度發表了包括電影、電視劇、戲劇、戲曲等領域的30餘篇稿件。(傳送門:當“浸入式”戲劇成為趨勢,“身臨其境”能否帶來“感同身受”?)
寫過的推文評論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專業老師説過,大學裏不會有老師盯着你去做這個作業、那個作業,老師能給你點明一個方向,接下來要順着你自己所選的方向繼續探索。那個時候聽着這番話很難懂,直到大三以後自己對專業領域有更多的認識時才能逐漸明白。”屈欣悦説。
屈欣悦把學校形容是一塊富礦,你要自己去挖,挖的多少、挖的多深,挖出來的是什麼,都需要探索。
除了擔任撰稿人外,屈欣悦還在大三上學期擔任了校學生會副主席、在馬鞍山第30屆詩歌藝術節中作為舞蹈演員參演舞劇《李白》片段《月隱》《白紵》,可以看作是她對前兩年大學生活的階段性總結。
參加表演
03
/備考北大
大三下學期以後,屈欣悦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上。
2019年7月,屈欣悦看到了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招生簡章。不同於常規的考研流程,北大藝術學院是先進行面試,她抱着是試試看的心態向北大遞交了材料,沒想到卻獲得了面試資格。10月份面試結束後,又再次入圍。直到10月底,她才最終把目標院校定在了北京大學。
事實上,在最初選擇報考院校時,北大並不在她的計劃範圍內。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相對新型的學科,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屈欣悦本科期間主修舞台表演管理方向,她最初將目標院校定在了上海戲劇學院。在10月份通過北大的面試之前,屈欣悦一直在按照上戲的要求複習專業課。
複習考研時圖書館三樓的彩虹
她在研招網報名系統即將關閉的最後幾天,把報考院校改成了北京大學。這同時意味着,一共4門、總計500分的考研筆試中,有兩門佔比300分的專業課她需要全部重來。而此時距離考研,僅剩下最後兩個月的複習時間了。
考研期間看的書
屈欣悦報考的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音樂劇實踐與研究方向,不同於文化產業管理本科所學的更多是藝術社會學,研究的是藝術作品“如何被貼上藝術的標籤”。而北大的報考專業,卻是從藝術本體的角度去探討問題。除了《藝術基礎》這門專業碩士必考的專業課外,她還需要準備《音樂表演藝術》這門專業課,這對並非音樂科班出身的她並非易事。
她每天耗在圖書館裏啃專業課,再結合自己之前的觀劇經驗一點點理解,每天還抽出一些時間與遠在北京從事相關工作的男朋友探討消化。最終在這門滿分150的考試中取得了145分。
考研複習時的書桌
“北大的試卷只有三題論述題,是非常開放的命題方式。我在這一點上或許佔了便宜,否則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如果是答規定性的考卷,是很難取得高分的。”屈欣悦説。
擬錄取名單
事實上,在面對這門自己最陌生的專業課中能取得高分,與屈欣悦平時積累的大量觀劇經驗不無關係。在開放性的試題中,她掌握了基本理論知識,能夠有大量的案例作為分析支撐,也是她平時日積月累的另一種結果呈現。
在她發來的觀劇清單中,僅僅2019年上半年,就觀看了高達39場的戲劇演出。
基於對戲劇的熱愛,屈欣悦還作為項目主持人獲申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重點項目立項《江蘇運河沿岸文旅演藝的發展方向研究——揚州大運河旅遊演藝規劃》。
在談及進入北大之後的學習計劃時,屈欣悦説:
“作為文化產業的學生,我過去參與實踐的東西比較少。所寫的評論性、觀察性文章也都是從消費者角度進行的定性研究。希望研究生期間能夠參與更多一手調研。將此前我在山外的感覺,變為我在山中,發表更多自己對行業的認知。”
知羹
圖源:屈欣悦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