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答好人口趨勢帶給教育的新命題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經典

作者:馬亮(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人口與教育之間有着緊密的交互關係,人口對教育提出了需求,而教育則持續推動着人口流動和結構變化。人口規模、空間和結構的變化,意味着教育政策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否則就會導致教育資源錯配和教育質量下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披露的主要數據,特別是人口的年齡結構、空間分佈和城鄉佈局等內容,對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政策調整有重要意義。

從人口受教育情況來看,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為15.47%,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8.93%增長了73.2%,是各類受教育程度中變化幅度最大的。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有13個省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這表明過去10年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

在越來越多的人有大學可上的同時,上學難轉化為上好學的問題。基礎教育階段,讓孩子們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進一步做好高等教育的擴容增量和提質增效,優化高教資源在各地區的佈局,使更多青年有機會躋身知名高等學府,需要重點關注。

2020年與2010年相比,總人口增加7205萬人,增長5.38%,人口增長速度較2010年有所放緩。雖然我國人口未來仍然會處於增長通道,但是很快將會達到人口峯值。為此,需要考慮通過補齊學前教育的短板來提升人口出生率。

許多獨生子女和雙職工家庭,生育意願普遍不高。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學齡前兒童入托問題,那麼就很難真正激發育齡家庭的生育意願。因此,要加大對學齡前兒童的托育投入,藉助市場力量來擴大有效供給;加強托育服務產業的規範化和標準化,使之成為未來提升人口出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人口增速放緩也意味着要做好基礎教育學位供給結構調整和優化工作。基礎教育資源在不同地區的不均衡不充分配置問題還將繼續存在,因此要做好欠發達地區的基礎教育幫扶工作,使教育資源更多向人口流入地傾斜。

七普數據還顯示,2020年中國有超過63%的人口居住在城鎮,城鎮人口比例比2010年上升14.21%。這表明人口進一步向大中城市和東部地區集聚,並給城市教育資源配置帶來新的挑戰。此外,市轄區內人户分離人口超過1.1億人,與2010年相比增長192.66%,這可能導致學住分離問題進一步凸顯。如何進一步做好市內學位的公平高效配置,將是未來一段時期特別需要關注的問題。擴大基礎教育學位的分配區域,實現中小學貫通制學位分配,都可能是未來需要考慮的政策選項。

當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成為新市民,流動人口的家庭隨遷和子女教育問題,就關乎新型城鎮化的質量和市民化的進程。目前以户籍和住房等為依據來分配教育機會的政策,需要考慮在流動人口加速市民化的背景下如何調整。不讓流動兒童和未成年人掉隊,為他們提供公平優質的城鎮教育,就成為教育政策面臨的重大挑戰。否則,隨遷子女的入學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將可能使新市民面臨階層向上流動的天花板,乃至出現貧困代際傳遞,不利於新型城鎮化的包容性推進。與此同時,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政策背景下,要讓鄉村兒童和中小學生可以就近入學,在享受優質教育的同時可以不忘鄉愁。

七普數據表明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為18.7%,其中65歲及以上佔13.5%,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齡化意味着銀髮經濟的來臨,如何讓終身教育成為老年人的生活新常態,就成為成人教育特別需要關注的問題。隨着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使成人教育事業發展前景廣闊。老年人退休、返聘和再就業,都使接受繼續教育需求旺盛。考慮到短視頻和直播等新興技術帶來的新機遇,通過新興互聯網平台提供各類教育和傳播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和適老化改造,使更多老年人享受“互聯網+教育”的技術紅利。

人口命題,教育答題。深刻理解人口普查數據背後的教育政策意藴,才能使未來的教育政策更加貼合實際和跟上步伐。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基礎教育補短板,職業教育樹精品和高等教育創一流的三大戰略。這些舉措的推行和落實,相信會使未來教育政策更好地回應人口變動提出的挑戰和需求,加快中國從教育大國走向現代化教育強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