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温怎麼死的 劉伯温是哪個朝代的偉人
劉伯温怎麼死的?劉伯温是哪個朝代的偉人?劉伯温生於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人。劉伯温本名劉基,字伯温,是今天的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鄉人。由於以前的文成縣是叫青田縣,因此劉伯温又被稱為劉青田。
劉伯温石像照
劉伯温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在朱元璋帶兵打天下路過劉伯温的家鄉時,朱元璋聽説劉伯温有諸葛亮之才,便像劉備三顧茅廬那般誠意拜訪,使得劉伯温十分的感動。而劉伯温也正想讓自己的才能有用武之地,於是就決定跟隨朱元璋一起打江山。
在朱元璋成功的當上了皇帝之後,跟隨一起打江山的人都得到了封賞,而在征戰過程當中做出了大貢獻的劉伯温被朱元璋封為了伯爵,成為誠意伯。因此,後人也稱劉伯温為劉誠意。
在明朝成立了之後,劉伯温雖然已經不再上戰場了,但是也在朝堂之上為國家百姓出謀劃策,保證國家的安定。由於劉伯温學識淵博,精通各類知識學術,例如政治軍事,乃至奇門遁甲之術,劉伯温都有所成就。所以,每當朝中同僚或者是朱元璋遇到了難題,都會想劉伯温討教解決的辦法,而這些問題也都迎刃而解。
後世有很多人都將劉伯温與諸葛亮進行比較,稱劉伯温是諸葛武侯。而在中國的民間也都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温;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温”,劉伯温的才能學識可見一斑。
劉伯温預言
明朝的大軍事家、謀略家以及政治家劉伯温是被後人稱之為諸葛亮轉世的一個人物。劉伯温之所以會被後人這麼讚譽,不僅僅是因為劉伯温向諸葛亮那般忠君愛國,同樣也是因為劉伯温過人的智商以及謀略。劉伯温有過很多的預言,並且基本上都變成了事實。那麼,劉伯温的預言都有哪些呢?
劉伯温畫像
朱元璋召見了劉伯温,待到劉伯温將要到達朝堂之上時,朱元璋心血來潮,想要考考劉伯温的本領。劉伯温到了朝堂之上,就見朱元璋前面的桌子上有一個倒扣着的碗。朱元璋笑着説:“我聽説你的占卜預言能力不錯,你猜猜這個碗扣着的是什麼。”劉伯温閉上眼睛,掐指一算,便笑着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朱元璋大笑,將碗打開,碗下蓋着的果然是被朱元璋咬過一口的燒餅。
在國家大事上,劉伯温也有過預言。劉伯温作為朱元璋最為信任的朝堂大臣,經常出入皇宮,與朱元璋討論國家大事。
一次,朱元璋問劉伯温,當前皇城十分的堅固,防守也是十分的嚴密,為什麼還要加緊駐防,是不是沒那個必要?而劉伯温則説:“臣觀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江山永樂平,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燕子飛入京”則是指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而“一院江山永樂平”則是指燕王朱棣的年號“永樂”。由此可以看出,劉伯温的預言能力真的很是厲害。
劉伯温傳奇
不知為何,劉伯温和諸葛亮這兩個傳奇人物,兩者相差了一千多年,依舊能夠有所碰撞,下面由我為大家説一個傳奇的故事。
月觀星象的劉伯温
故事是在明朝開國前,朱元璋在攻打金華的戰役中,在這沿路上勢如破竹,勇奪兩成,導致金華的守將胡深打敗退入樊玲一帶,這裏易守難攻,四周的羣山環繞,峭壁四起。很難以武力硬碰硬,此刻劉伯温告訴朱元璋,這樣的環境我們很難進攻,我先去打探一下地勢,再做決斷。劉伯温出了營帳,踏入了東邊環繞高大挺拔樹林的深山,山路極其陡峭,劉伯温在思索如何進攻。人有三急,此刻他就想找個地方方便一下,他找了一個在自認為別人找不到的地方,就嘩啦嘩啦的方便,擊打在雜草上,草被擊打的凌亂開來,恰巧看到 草叢裏有一個東西,他好奇心上來了,扒開一看,竟然是一塊石碑,上面刻着的竟然是此時此刻的時間,他驚呆了,以前他就覺得諸葛亮很驚豔奇才,但是我好端端上個廁所,你咋的也要來預測一番呢,而且我的行蹤你也不可能全都知曉吧。
遂之,他就繼續前進,他腦子裏現在想的不是完成任務,而是跟諸葛亮較真,認為他不是子虛烏有,都過去這麼久了,怎麼可能還能算計到我,接近他就繼續尿,但是不遠前的石頭上的大字把他驚呆,諸葛亮又算到了。此刻他的內心是驚呆了,但是他還算冷靜的,繼續往前走,看到一個山洞,走進一看,黑洞洞的一片,點起火把,石壁上又刻着諸葛亮的字跡,他料定朱元璋能夠稱雄,並且要求劉伯温棄甲而走。此時此刻,劉伯温是佩服諸葛亮的,他棄了內甲而走,出了山洞,他把四周的地形看了一遍,儘可能的瞄了一下敵人的兵力部署。連夜返回營地,進行了參謀,果不然,第二天朱元璋就打破敵軍。
這一段歷史,正史上沒有記載,只是野史上有所描述,可見劉伯温之奇,受人稱讚,不惜把他的小故事也稍加神化。
劉伯温簡介
劉基生於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的一名軍事家、文學家以及政治家。他字伯温,是漢族人,祖籍是浙江省文成縣人,因此,又有人稱劉伯温為“劉青田”。在明朝建立了之後,朱元璋封劉伯温為誠意伯,被人稱為“劉誠意”。死後被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因此又被成為“劉文成”、“文成公”。
劉伯温畫照
劉伯温自幼便十分的聰穎好學,在同齡人當中可謂是出類拔萃。而且劉伯温的父親親自教導,讓劉伯温得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教育。在劉伯温七歲的時候就可以一目十行,學習能力可見一斑。
在劉伯温十二歲的時候,便已經成為一名秀才,受到了鄉親父老的一致讚譽,被稱為“神童”。在劉伯温十四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府學讀書。他跟隨老師學習春秋經,而春秋經是一部極為晦澀難懂,並且是奧義很深的儒家經典,一般而言是很難讀懂的。但是劉伯温就顯示出了自己超乎常人的一面,劉伯温僅僅只是默讀了兩遍,就已經可以倒背如流,並且還能夠根據春秋經的大義來講解自己的理解,理解到前人沒有理解到的層次。劉伯温的老師見到劉伯温如此,十分的驚訝,懷疑劉伯温曾經學習過春秋經,於是又讓劉伯温嘗試其他的文章,劉伯温同樣是過目不忘,並且都有所領會,老師對其讚不絕口。
在治國軍事打仗上劉伯温的聰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從而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成為了開國功臣,並且為百姓造福。
諸葛亮預言劉伯温
諸葛亮一個傳説習得天書,擺弄山河的奇才,我們期待他有能一個後人能夠傳承他的本領,按照史書來看,沒有一個人能夠繼承下來,就算姜維也沒有這本事,但是諸葛亮曾預言下一個像我一樣的智者就是劉伯温。
驚才絕豔諸葛亮
野史上很多記載諸葛亮多次調侃劉伯温,在很早之前就留有石碑,刻上戲言,等到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劉伯温肯定會到來,看到自己寫的一切。最明顯的就是劉伯温要挖諸葛亮的墓,但是早在千年前,諸葛亮就料到了,刻上劉伯温不要打開我的墓之類的話語,嚇得劉伯温至此不敢抱有這類心思,還尊諸葛亮以師父自稱。這個系列的趣談還有一個版本,説是劉伯温已經打開了墳墓,只有骨盆,骨盆之內沒有骨灰,有的只是一封發黃的信,上面寫着”千年之後劉伯温親啓”,這麼玄乎的事情,劉伯温怎麼可能敢打開一看,只好收藏下來,以便日後再看。直到他歸隱山林之後,他經不起自己內心的多次誘惑,打開了信封,欣賞所寫的只是:我料你隱居才敢看。
這些都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可能諸葛亮並沒有這麼傳奇和玄乎,世人怎麼就可以預言到後世呢,但是《馬前課》是諸葛亮所寫,所預言之後的未來,還是有一定的準確性,可見他能料到日後有劉伯温也不一定是無稽之談。他們兩個的預言都被歸入了中國四大預言中,這些都等待後人所考證。
劉伯温後人
劉伯温有沒有後人流傳下來,這是一個謎。正史和野史都對此有所記載,但又爭論不斷,沒有實證可以證明,暫且我們就相信正史吧,實際如何,就讓後人來考證,我們知道的只有這些。
後人對劉伯温的拜祭
正史上有所記載的是,劉伯温回到故居之後,朱元璋也不放過這麼一個有功之臣,特派胡惟庸以看望的名義,給劉伯温賜下毒藥,讓他服毒自盡。並且朱元璋有個習慣,殺人都喜歡株連九族,斬草除根,不留後路,因此在劉伯温死後不久,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被殺,意義上的劉伯温後人都被殺盡,那麼何來現在劉伯温的後人呢。
劉氏一門被朱元璋搞得生離死別,錯了,是死傷無數。劉氏本該因劉伯温而成為名望大族,卻因劉伯温墜落深淵。
劉氏在江浙一帶是大族,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七代的劉延慶,第一代戰死沙場;第二代官至國共職位;第三代只不過是一介書生,遠離官場,自己耕作……到了劉鏈(劉伯温的長子)就是第八代,因為跟胡惟庸餘下起了爭執,被脅迫跳井自盡。劉璟(劉伯温的次子)他的一生就是因為一句話而毀了,他對明成祖説:“殿下,在你百年之後的時間,肯定會有人篡改朝代。”他預卜未來,就被打入監獄自盡。
他的家譜正史記載也算記載清晰了,假如劉伯温真有後人流傳下來,到現在也已經是一百多代了,希望還是上天還是能夠留存他的血脈,一代偉人的血脈還是令人着迷的。
現在依舊有很多人以劉伯温後人自居,每年給他行拜祭禮,好不隆重,想吸引遊客也罷,這樣尊重傳統的行為值得稱讚。
劉伯温圖片
説到劉伯温這一個歷史人物,相信大家都是十分的熟悉,因為這是明朝歷史當中不可以不提到的一個重要人物。劉伯温是結束元末明初戰亂的軍事家,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更是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的大功臣。
劉伯温畫照
劉伯温出生於元末明初,本名劉基,字伯温,是浙江省青田人,因此,也有人稱他為“劉青田”。在兒時,劉伯温在學習方面便顯現出很高的天賦,僅僅九歲就可以做到一目十行,在劉伯温十二歲的時候,更是成為了一名秀才,被當地的人稱讚為“神童”。
十三歲時,劉伯温進入了府學學習,在府學學習的日子裏也有一個故事。剛進入府學時,劉伯温學習的是春秋經。春秋經在當時是一本極為晦澀難懂的書籍,並且書中的意思更是劉伯温十三歲的年紀的人所能夠領會的。但是劉伯温卻在默讀了兩遍之後,便已經倒背如流,並且還能夠大致領會到春秋經當中的意境,這令得老師十分的吃驚。老師懷疑劉伯温以前學習過春秋經,之後又抽查了其他的書籍,發現劉伯温同樣可以倒背如流,並且領會到其中的大義,由此,老師對劉伯温的學習能力大為讚賞。
劉伯温在十七歲時,便離開學府,跟隨當時非常著名的程朱理學大學士鄭復初。在鄭復初與劉伯温的父親見面之後,鄭復初毫不避諱的稱讚劉伯温,説是劉伯温祖上一定是積了大功德,才會有劉伯温這一個後代,劉伯温必將光耀門楣。隨着歷史的發展,這一句話也得到了應驗。
神機妙算劉伯温結局
劉伯温把自己的官服讓吏部的人帶走,他對老闆説我這個朋友真的不能跟你女兒成親,這個人是我們誰都惹不起的人,那個胖女人得知自己的相公飛了,坐地嚎啕大哭。
神機妙算劉伯温劇照
皇上被抓到公堂,馮唐沒見過皇上,還讓他下跪,皇上喊了一聲,嚇得在隔壁聽的李善長連滾帶爬的去向皇上見駕。劉伯温不多久也到了,就地直接開審户部官銀被劫一案。
這案子一開審,,連皇上親自觀審,劉伯温命令原告王履前來,訴説馮唐的罪責,接着讓他解釋他什麼受兩州知府所通緝。趙麟説他接過元寶上刻着的就是尤十三的名字,並不是王履所説的尤十一,但是王履一口咬定是尤十一,劉伯温傳尤十一上堂,讓他辨別,他説這個是我造的,但是刻的是我弟名字,劉伯温又問他重量,他説絕對是50兩,分毫沒有差,可是量了之後,差了半錢,尤十一都快要流淚了,覺得自己的弟弟要掉腦袋了。但是劉伯温説要掉腦袋的不是他,而是另有其人,命人脱掉趙麟的官服,杖大二十大板。皇帝覺得很憤怒,命令使命打,李善長扇風點火,叫他使命打,因為他家裏還收了《富春山居圖》這麼個髒貨,他生怕趙麟會供出他,所以叫人使命打他,好讓這個線索從此折斷保存自己。但是劉伯温不給他活路,讓皇上把李善長帶走,他自己再重申此案。
劉伯温使巧,讓馮唐招供,尋找到了贓款就在他家的後院裏,劉伯温打破搶劫官銀一案,也還了王履一個清白。
電視劇的劇情也就這麼的到此結束了。
歷史上的劉伯温
劉伯温是一位家喻户曉的人物,他是明朝的重臣,盡心盡力輔佐朱元璋,但他也是治世的能手,他善於嚴懲貪官,對百姓以禮待之,為人正直,就好像唐朝的魏徵一般,是朱元璋的一面明鏡,用以淨身。
他字伯温深受別人瞭解,但是原名劉基卻被不少人忽視了,但是並不影響他在歷史上的影響力。
他在朱元璋起義後幾年,就以謀士的身份進入他的帳下,並逐漸受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起義於現在的浙江左右,發展迅速,但是缺乏根基,備受腹敵,他的力量不足以直接對抗張士誠和陳友諒,在這種危急關頭,他認為張士誠沒有稱雄的野心不足為慮,陳友諒挾持舊主,名號不對,並且身居上游,宜可早先征戰。深得朱元璋心意,先滅陳友諒,後滅張士誠,這兩個勁敵已滅,何愁不成帝業。
並且劉伯温在機場重大戰役中,身居前線,臨陣不危,適逢陳友諒親率重兵攻打金陵,雙方兵力懸殊,陳友諒大概以3比1的遠超於朱元璋,朱元璋帳下文武百官亂成一遭,主見四起。有主戰,有退戰以保實力,也有投降……這麼多的主見,卻沒有計謀用以克敵,老天還是眷戀朱元璋的,在這之前劉伯温就已投奔他的帳下,他效仿赤壁之戰,採用先派人詐降,用以降低陳友諒的戒心,最後以火攻、火炮給予重創,使其兵敗如山倒,逃回老窟,遂就佔領大片的州府,替朱元璋反敗為勝,並立下大功。
劉伯温的功勳遠不只這些,之前的大戰小戰只不過是他幫朱元璋奠定一些根基,遠不能最終摧毀陳友諒的勢力。時不待人,陳友諒在上次失敗之後,整頓旗鼓,率領號稱百萬的雄獅與朱元璋決一死戰,時間是1363年夏天,地點在潘陽湖。一次偶然的機會,劉伯温跟朱元璋在一首船上探討軍事,劉伯温發現飛鳥驚飛,猛然醒悟,知道陳友諒想要集中兵力攻打朱元璋,於是,跟朱元璋避其鋒芒,腳還沒落定,就發現之前的那艘船被陳友諒的炮火猛烈打擊,驚得朱元璋一身冷汗。而陳友諒覺得朱元璋就在那首船上,肯定對面的指揮已經被擊斃,於是發令進攻,但是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並沒有死,反而率領軍隊拼死反抗,不斷地鼓舞士氣,最終的結果反而是陳友諒戰死潘陽湖,朱元璋勝了,又是一起我們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俗稱潘陽湖之戰。
劉伯温是明朝的朝廷柱石,朱元璋想冊封他為丞相,但是劉伯温深知為官之道,知道君主不希望臣子功高蓋主,而且朱元璋也不是那種大度的皇帝,遂就告老還鄉,也不忘走前叮囑,勸誡朱元璋實行仁政。他的早日告老還鄉,雖避免了朱元璋對他的猜忌,但歷史上對他的死抱有懷疑,覺得他的死跟朱元璋分不開關係。
一代偉人就這麼歸隱於江湖,但是他的偉績依舊被後人所讚美,深受後世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