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和李自成不是沒有和談過,而且還是李自成主動提出來的,崇禎皇帝其實也有意,只是他遇到了一個最大的問題——百官不同意!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打下了昌平,並沒有一鼓作氣直撲北京,而是讓一個被俘的太監回去給崇禎皇帝帶個話,願意接受朝廷招安,皇帝賜西北諸省與他為王,並要求得到“賞賜”幾百萬兩白銀。
李自成只是匪,並不想要大明的江山,他和宋江很相似,不圖千古霸業,只求富貴安康。其實李自成的想法並不多,他被逼造反也是或不下去,吃不起飯,大家都在反,不缺他李自成一個。
李自成逐漸坐大,他的心氣並沒有提高,沒有朱元璋的理想和追求。李自成就想圖個富貴,根本沒有打江山,做皇帝的理想。所以,李自成 打到了北京城下,自己動搖了。如果攻下北京城,皇帝都沒了,誰來給他富貴呢?難不成自己做皇帝,自己封自己有什麼認同感?所以,他才向崇禎皇帝提出了和談。
北京城的崇禎皇帝很清楚當時的局勢,大明氣數命懸一線,李自成遠在山西的時候,調遣全國軍隊前來勤王均無人前往,大順軍破城也就在盱眙之間了。
崇禎皇帝得到了李自成接受招安的信兒,這是他最後的救命稻草。反賊拿刀橫在脖子上,忽然對你説,你只要給我點錢,給我點地,給我一個封號,我給你打工。換誰都會答應。
崇禎皇帝答應了李自成的和談請求,明朝後期,不是皇帝説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還有一幫文官集團左右着皇帝的決定。嘉靖皇帝要追諡自己的爹帝號,他們不同意;萬曆皇帝要立哪個兒子當太子,他們要阻攔;崇禎皇帝在遼東要與後金皇太極和談,他們要反對。
崇禎皇帝招來了內閣首輔魏藻德進行商談此事,魏藻德才是大明朝最大的奸臣,他的壞比温體仁之流要大得多。崇禎皇帝希望魏藻德能夠給他一個台階,同意李自成的和談,畢竟皇帝親口説出來與反賊議和,皇家尊嚴過不去。
魏藻德奸就奸在一言不發,他心裏打的小算盤精着呢。大明朝覆滅是分分鐘的事情,李自成進入北京城神仙都擋不住了,崇禎皇帝這棵樹靠不住了,如果他以內閣首輔的身份迎李自成進城,李自成做了皇帝,他會不會封王受爵呢?
原來魏藻德是想更大的富貴,崇禎皇帝歷代對文臣武將不待見,現在是改換門庭的時候了,就算要換個主子,也要有拿得出手的見面禮。魏藻德的見面禮就是崇禎皇帝,大明江山,這份禮給李自成那是相當的重,説不定李自成會給予他第一功臣的待遇。
魏藻德的一言不發讓崇禎皇帝氣不打一處來,兩人不歡而散,隔日再議。就因為這一夜沒有答覆,讓李自成誤會崇禎皇帝並不接受他的條件,第三天一早就進城了。之所以叫進城,大軍一到城門口,太監王相堯開德勝、阜成二門,王相堯開宣武門,兵部尚書張縉彥開正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靖難之役開國功臣成國公朱能的後代)開朝陽門。
崇禎皇帝還在紫禁城召集羣臣商議,卻沒有一個文臣武將前來,他至少落寞的殺了皇后,自己的女兒,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走向煤山,上吊殉國,大明朝至此覆滅。
再説一句,魏藻德什麼下場呢?李自成從他家抄出百萬白銀,問他:“何不殉國?”,無恥的魏藻德回到:“方求效用,哪敢死?”。連反賊都看不起這種無恥之人,在牢裏折磨了五天,腦裂而死,李自成連他兒子都殺了。
大明朝的覆滅令人唏噓,如果崇禎皇帝力排眾議,接受了李自成的條件,大明朝又將如何呢?
崇禎皇帝真要是招安李自成成功,那麼大明朝絕對不會亡,至少不會那麼快的覆滅。李自成在提出裂土封王條件的同時,還不忘討好崇禎皇帝,願意率軍北上山海關,聯合吳三桂共同抗擊滿清。
這簡直是絕好的機會,既解決了內憂,又加強了實力抗擊外患。崇禎皇帝完全可以借李自成大順軍的力量去和滿清騎兵硬剛,有不有效果不説,至少雙方都會有極大的消耗。
解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崇禎皇帝就要騰出手來收拾朝局,大明朝根子爛在文官集團,這是共識。對付那些腐朽的文官集團,必須使用非常手段,啓用一些真正能力,一心幹事的官吏,重建大明朝的政治生態。
崇禎皇帝遇到的最大的難題並不是解決朝臣問題,有錦衣衞在手,該抓抓,該殺殺。他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
崇禎皇帝有了錢,解決了內患,招安了李自成的大順軍,極有可能讓李自成成為權傾朝野的重臣,他對明朝會不會忠心呢?這又是個問題。
其實,這不是個問題,這個時候的崇禎皇帝只要沒死,就有機會。李自成如果真要大明朝的天下,他還和崇禎皇帝談個啥,直接打進來就行了。既然同意了李自成的和談條件,無論是他後來變成霍光也好,曹操也好,總比崇禎皇帝掛在煤山那顆歪脖子樹上強。
只要大明的正統不倒,要玩權謀政治,李自成還是上不了枱面,崇禎皇帝只要喘過了那口氣,逐漸地收拾大明朝的這個爛攤子,還是有可能的。
一切都是假設,而這個假設不可能實現的最大因素就是崇禎皇帝自己,崇禎皇帝並不是一個具有鐵血手腕的皇帝,沒有魄力,也沒有能力在危難之際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