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吉巷戰,馬蹶,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身被矢如蝟,竟為賊執,大罵不屈。賊懸之高竿,叢射殺之,復臠其肉。
這是《明史》中記載的明將周遇吉的壯舉。
李自成在西安登基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李自成建國後,率領大順軍開始進攻山西,在路途中,李自成遭遇了很小的抵抗,就佔領了山西的重鎮大同和太原,大順軍直指北京。
而就在李自成以為攻下北京,只是時間問題的時候,一座關隘橫在了他的面前。這座關隘名叫寧武關,比起大同、太原等軍事重鎮,寧武關好像不值一提,寧武關只有四千守軍,而且城池防禦工事也很差,但是這座小城並沒有開門投降,而且還堅決抵抗了李自成的進攻。
周遇吉鎮守寧武關
寧武關的明朝守將名為周遇吉,周遇吉是明朝的百戰名將。他曾跟隨張鳳翼抵抗清軍,作為先鋒率先殺入清軍中,大敗清軍。他還跟隨孫應元討伐農民軍,在同張獻忠部的戰鬥中,數次擊敗張獻忠部,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在楊柳青戰鬥中,周遇吉率領幾千明軍,同清軍七萬多人激戰幾個晝夜,殲滅數千清軍,以弱勝強,立下大功。
而當李自成的部隊襲來時,周遇吉明知道阻擋不了李自成十萬大軍,但是他作為一位明朝臣子,還是選擇了堅守寧武關。寧武關的四千將士,都是明朝精英部隊—勇衞營。在明朝末年的亂世中,崇禎皇帝看到明朝部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弱,於是命令選拔精英部隊,最終組建了勇衞營,而勇衞營就由周遇吉訓練,因此寧武關的守城將士都是勇衞營的戰士。
大順軍先以步兵攻城,但是傷亡慘重,氣急敗壞的李自成動用火炮,大炮轟擊寧武關幾個晝夜,最終在寧武關上打開了缺口。大順軍進入城內,在《明史》記載中:
遇吉巷戰,馬蹶,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身被矢如蝟,竟為賊執,大罵不屈。
周遇吉率部同大順軍展開巷戰,最終周遇吉血戰至死,寧武關失守。百姓們被周遇吉的勇武感動,紛紛拿起武器同大順軍作戰,李自成盛怒,命令部隊屠城,又製造了一起慘案。
大順軍攻城
而在寧武當地,從順治皇帝時期開始,就流傳一種説法,那就是周遇吉是“縋城被執”,在《爝火錄》記載中:
公縋城出,自成猶立起禮公,公罵賊,不屈乃遇害。
這種説法同上面周遇吉血戰至死,李自成惱羞成怒,屠滅寧武的説法大有不同。在第二種説法中,周遇吉是主動去往李自成大營中,被李自成逮捕起來,周遇吉怒斥李自成狼子野心,最終被李自成殺害。
那麼這兩種説法哪種是真的呢?1997年,在擴建寧武火車站的過程中,發現了周遇吉墓,並將墓穴遷移到棲鳳公園。而在遷徙過程中,就找到了一些證據,證明清朝百年傳言。在周遇吉的墓中,發現了骸骨和兵器,經過檢驗,屍骨的主人年齡在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這也證實了這就是周遇吉墓。而屍骨的枕部被砍斷,後枕骨有一個十三公分長的刀口,也符合斬殺的特徵,也就是説周遇吉是被斬首殺害的。
周遇吉遺骨被發現
周遇吉墓的發現,證實了清朝順治年間的説法,周遇吉是“縋城被執”,也就是周遇吉不是抵抗到最後一刻,而是選擇同李自成談判,最終被李自成殺害。
清代劉玉瓚和王珻都曾去往寧武,他們也證實了周遇吉為了保護一城的百姓,主動去往李自成大營,他以抵抗都是自己堅持的,同城中百姓沒有關係為由,請求李自成放過城中百姓,李自成同意了,將周遇吉安然赴死,李自成也沒有屠城。
而為何《明史》中記載的周遇吉的死因,同周遇吉真實的死因大不相同呢?我們都知道,《明史》是由清朝人編撰,其中進行了許多改動,把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歷史都給改寫了。而《明史》改寫周遇吉的死因也是出於這個目的,一方面借周遇吉慘死,抹黑李自成大順軍,把屠寧武關惡行強加到李自成身上;第二方面就是表明自己的正統性,前面抹黑了李自成,也就為清軍入關找了理由,“正統”的清王朝滅亡了“不義”的大順政權,給清王朝入主中原一個理由。
明史抹黑李自成
在劉玉瓚編撰的《總鎮周公墓誌》中,劉玉瓚表達了對周遇吉的敬佩之情,內容為:
十有五年,餘叨塵郡,亟來守茲土,過公之墓而拜焉。問公遺事,而故老猶有能言之者。
寧武關勇衞營將士將周遇吉屍骨秘密安葬,加上劉玉瓚和王珻的考證,證明了周遇吉的真正死因。周遇吉用自己一個人的性命,保護了一城的百姓,他為國盡了忠,還保護了無辜的百姓,他是真正的俠之大者,他是真正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