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出土明将周遇吉墓,后枕骨被砍断,证实了清朝百年传言

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

这是《明史》中记载的明将周遇吉的壮举。

宁武出土明将周遇吉墓,后枕骨被砍断,证实了清朝百年传言

李自成在西安登基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李自成建国后,率领大顺军开始进攻山西,在路途中,李自成遭遇了很小的抵抗,就占领了山西的重镇大同和太原,大顺军直指北京。

而就在李自成以为攻下北京,只是时间问题的时候,一座关隘横在了他的面前。这座关隘名叫宁武关,比起大同、太原等军事重镇,宁武关好像不值一提,宁武关只有四千守军,而且城池防御工事也很差,但是这座小城并没有开门投降,而且还坚决抵抗了李自成的进攻。

周遇吉镇守宁武关

宁武关的明朝守将名为周遇吉,周遇吉是明朝的百战名将。他曾跟随张凤翼抵抗清军,作为先锋率先杀入清军中,大败清军。他还跟随孙应元讨伐农民军,在同张献忠部的战斗中,数次击败张献忠部,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在杨柳青战斗中,周遇吉率领几千明军,同清军七万多人激战几个昼夜,歼灭数千清军,以弱胜强,立下大功。

而当李自成的部队袭来时,周遇吉明知道阻挡不了李自成十万大军,但是他作为一位明朝臣子,还是选择了坚守宁武关。宁武关的四千将士,都是明朝精英部队—勇卫营。在明朝末年的乱世中,崇祯皇帝看到明朝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弱,于是命令选拔精英部队,最终组建了勇卫营,而勇卫营就由周遇吉训练,因此宁武关的守城将士都是勇卫营的战士。

大顺军先以步兵攻城,但是伤亡惨重,气急败坏的李自成动用火炮,大炮轰击宁武关几个昼夜,最终在宁武关上打开了缺口。大顺军进入城内,在《明史》记载中:

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为贼执,大骂不屈。

周遇吉率部同大顺军展开巷战,最终周遇吉血战至死,宁武关失守。百姓们被周遇吉的勇武感动,纷纷拿起武器同大顺军作战,李自成盛怒,命令部队屠城,又制造了一起惨案。

宁武出土明将周遇吉墓,后枕骨被砍断,证实了清朝百年传言

大顺军攻城

而在宁武当地,从顺治皇帝时期开始,就流传一种说法,那就是周遇吉是“缒城被执”,在《爝火录》记载中:

公缒城出,自成犹立起礼公,公骂贼,不屈乃遇害。

这种说法同上面周遇吉血战至死,李自成恼羞成怒,屠灭宁武的说法大有不同。在第二种说法中,周遇吉是主动去往李自成大营中,被李自成逮捕起来,周遇吉怒斥李自成狼子野心,最终被李自成杀害。

那么这两种说法哪种是真的呢?1997年,在扩建宁武火车站的过程中,发现了周遇吉墓,并将墓穴迁移到栖凤公园。而在迁徙过程中,就找到了一些证据,证明清朝百年传言。在周遇吉的墓中,发现了骸骨和兵器,经过检验,尸骨的主人年龄在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这也证实了这就是周遇吉墓。而尸骨的枕部被砍断,后枕骨有一个十三公分长的刀口,也符合斩杀的特征,也就是说周遇吉是被斩首杀害的。

宁武出土明将周遇吉墓,后枕骨被砍断,证实了清朝百年传言

周遇吉遗骨被发现

周遇吉墓的发现,证实了清朝顺治年间的说法,周遇吉是“缒城被执”,也就是周遇吉不是抵抗到最后一刻,而是选择同李自成谈判,最终被李自成杀害。

清代刘玉瓒和王珻都曾去往宁武,他们也证实了周遇吉为了保护一城的百姓,主动去往李自成大营,他以抵抗都是自己坚持的,同城中百姓没有关系为由,请求李自成放过城中百姓,李自成同意了,将周遇吉安然赴死,李自成也没有屠城。

而为何《明史》中记载的周遇吉的死因,同周遇吉真实的死因大不相同呢?我们都知道,《明史》是由清朝人编撰,其中进行了许多改动,把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历史都给改写了。而《明史》改写周遇吉的死因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一方面借周遇吉惨死,抹黑李自成大顺军,把屠宁武关恶行强加到李自成身上;第二方面就是表明自己的正统性,前面抹黑了李自成,也就为清军入关找了理由,“正统”的清王朝灭亡了“不义”的大顺政权,给清王朝入主中原一个理由。

宁武出土明将周遇吉墓,后枕骨被砍断,证实了清朝百年传言

明史抹黑李自成

在刘玉瓒编撰的《总镇周公墓志》中,刘玉瓒表达了对周遇吉的敬佩之情,内容为:

十有五年,余叨尘郡,亟来守兹土,过公之墓而拜焉。问公遗事,而故老犹有能言之者。

宁武关勇卫营将士将周遇吉尸骨秘密安葬,加上刘玉瓒和王珻的考证,证明了周遇吉的真正死因。周遇吉用自己一个人的性命,保护了一城的百姓,他为国尽了忠,还保护了无辜的百姓,他是真正的侠之大者,他是真正的勇士。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91 字。

转载请注明: 宁武出土明将周遇吉墓,后枕骨被砍断,证实了清朝百年传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