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的一天,紫禁城中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大事:這一天早朝結束後,在皇帝出行所經的御道上忽然冒出一封匿名信,內容為揭發司禮監掌印太監劉瑾的多宗罪行。
司禮監有明朝內府“第一署”之稱,而劉瑾是最受皇帝寵信的八個近侍宦官之首,這八個人被時人合稱為“八虎”,尤以劉瑾最為狡黠狠毒。劉瑾仗着武宗庇護,專擅朝政,大肆搜刮民脂,公然納賄勒索,殘害忠良,鬧得民怨沸騰。得知有人竟敢檢舉自己,劉瑾大發雷霆,假託皇帝詔命,罰百官長跪於奉天門外,逼迫告發者現身。
眾人在烈日暴曬之下跪到天黑,劉瑾仍怒氣難消,又將三百多名官員打入酷熱難耐的詔獄,交給錦衣衞審訊。次日,大學士李東陽等人上奏求情,加上劉瑾已經獲悉匿名信出自宦官內部,與羣臣無關,這才宣佈釋放百官。然而,順天府推官周臣等多名官員已中暑而死。
在被下獄的人當中,有一位卻是風清氣爽、安然無恙,他就是與湛若水、湯文經並稱明代廣東“增城三賢”,以剛直不阿而著稱的廉吏盧綸。
盧綸像。楊佳 作
明武宗時,因忤逆或彈劾劉瑾而遭到酷刑折磨、削官革職、乃至家破人亡的人不勝其數(參見《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而盧綸卻並未因此畏縮不前,他在六科給事中任職期間,堅持上奏控訴劉瑾違法亂紀的罪狀。那麼,這個敢於抗爭、冒死“打虎”的粵籍官員,他的命運又會如何呢?
出使安南 參劾權宦
盧綸(生卒年不詳),字朝言,別號望峯,明代廣東廣州府增城縣人,明弘治年間進士,一生歷任行人、給事中、四川按察使等職。據(清)道光《廣東通志》、(清)光緒《廣州府志》、(清)康熙《增城縣誌》等史料記載,盧綸兒時不但生得丰采秀異,雙眸炯若星辰,而且器宇凝重,聰慧過人,十二歲時便會作文,每日誦讀數千言。
盧綸幼年誦讀圖。楊佳 作
盧綸的科舉之路堪稱一帆風順,弘治八年(1495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考中進士,爾後被朝廷授予行人一職,隸屬於行人司。行人司設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一個受帝王欽派的特使機構,旗下的行人負責奉命傳旨、冊封、賞賜、慰問、賑濟、祭祀、徵聘賢才等事,亦包括出使外夷等外交性工作(參見《明史•職官志三》)。考慮到這個職位需要代表朝廷形象、不辱使命,需要較高的政治素質,因而朝廷往往從新晉進士中選拔人才充任。因此,行人儘管品級不高,卻是個“秩雖下而選甚高,祿雖微而任則重”的職位(明•黃訓《名臣經濟錄•行人司題名記》)。
初涉仕途的盧綸,已經展現出立身端正、不謀私利的廉潔風範。有一次,盧綸受朝廷委派出使安南國(今越南),因才華出眾而深受安南君臣敬重。安南人特意以八寶盤作為禮物,私下贈送給盧綸,卻被他婉謝不受。此舉使得安南人對他更加敬佩,特意作詩讚譽,詩中有“名樹銅關月,清搖桂海風”一句,將盧綸的高風亮節,比作明月清風。
盧綸回朝述職後,受到朝廷提拔,先後出任户科、吏科、兵科給事中一職。六科給事中是明代洪武年間設立的一個獨立的監察機構,職權涵蓋甚廣,涉及諍諫、議政,還有監督與之對應的各部事務、文件往來及百官履職表現的責任。前述匿名信一事,就發生在盧綸任職給事中期間。
當時的劉瑾權勢熏天。據《明史》記載,凡內外所進奏章,都要先向他呈報,稱為“紅本”,經他審閲之後才呈給通政司,稱為“白本”。劉瑾利用職權之便,瘋狂斂財受賄,大肆賣官鬻爵。一些請求嚴懲劉瑾等“八虎”的內閣大臣,先後遭到罷黜,或被強制退休,還有許多彈劾劉瑾的人被迫害致死。在劉瑾的縱容和授意之下,冤獄四起,一時間人心惶惶,號哭喊冤之聲,遍滿道路。
就在盧綸所在的六科給事中系統裏,有人懼於劉瑾的威勢,懷揣着彈劾他的奏疏憤然自縊,還有人因為拿不出賄賂他的錢財,或因害怕在辦事過程中得罪他而選擇輕生。盧綸生性方正坦蕩,向來秉筆直諫,“遇事侃侃無所避”。他屢次上書舉報劉瑾作奸犯科的行徑,卻始終沒得到批覆。為了彈劾劉瑾,他甚至在武宗面前抗旨廷諍,伏地懇請不起,惹得武宗發怒離去。不久後,盧綸被調出京城,前往大同等地核查軍餉問題。
嚴查軍餉 減税賑災
大同是明朝為抵禦韃靼人入侵所設的“九邊重鎮”之一,是關乎大明王朝北境安危的重地。盧綸在大同等地清查軍餉期間,糾察出大量侵吞蠹蛀的違法行為,並一律依照法律秉公查辦。盧綸憑藉查案時的鐵面無私“聲震一時”,卻也引來朝中權貴的忌憚,被外放為四川參議。
參議是明代各省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財政、民政事務,參議則具體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等事宜。盧綸走馬上任後,恰逢四川發生大饑荒,災情告急,餓殍遍野,有人便向當地巡撫、巡按請示開倉放糧,得到的回覆卻是先將災情上報朝廷,獲得批准後才能執行。情急之下,盧綸表示:“眼下已到饑民生死關頭,若申報災情的文件輾轉拖延,豈不令他們陷入無法挽救的絕境了嗎?”(“民旦夕且死,若案牘輾轉延緩,則索之枯魚之肆矣!”參見《廣東通志》)
盧綸還向眾人提到了西漢名臣汲黯(字長孺)。汲黯在視察途中經過河南郡時,眼見當地貧民飽受水旱災害之苦,竟至於父子相食,情急之下他憑所持的符節,下令開倉賑濟災民。事後在覲見漢武帝時,他主動請求繳還符節,承受假傳聖旨的罪責。盧綸聲稱願意效仿先賢,一力承擔擅自開倉的罪責。他啓用庫銀糴谷,並集中各州縣繳納的贓銀和罰款,購得糧食數萬石分發給災民,救活了數十萬人。
四川在許多人印象中是物阜民豐的“天府之國”,但盧綸卻在實地考察中發現,川中各地土地貧瘠、肥沃程度不均,但百姓卻被迫承受同等的差役和賦税。盧綸在詳細核實的前提下,對原本簡單粗暴的地方徵税和派役條令作出了因地制宜的調整。新政令頒佈後,減輕了民眾負擔,博得了萬民稱道。
關於盧綸的才幹,《廣州府志》《增城縣誌》等史料中,還記載了一則頗具傳奇色彩的掌故。正德九年(1514年),乾清宮突發火災,為了修繕營建被燒燬的宮殿,朝廷委派特使入蜀採辦木材,由盧綸負責配合。兩人在山中尋得罕見的巨木,動用了一萬多名工人用挽車搬運。運輸途中,民力告竭,而木材距離水運的地點還有三百里。就在眾人焦慮萬分之時,盧綸通過觀察天象,推測暴雨將至,於是便作了相關佈置。不久之後,果然雷雨大作,江水暴漲,高出平時丈許。木材竟然順流而下,過了幾天,下游傳來消息,木材已經漂到彝陵(今湖北宜昌)境內了。盧綸也因為此事,受到了武宗嘉獎賞賜。
盧綸在蜀採辦巨木。楊佳 作
平定流寇 秉公執法
盧綸因在四川參議任上政績出眾,被朝廷提拔為四川按察副使。在他率兵駐守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時,當地流寇眾多,而負責維持治安的千户(官名)文獻卻在暗中招攬亡命之徒,意圖不軌。盧綸經過縝密部署,指揮部隊誅殺文獻,清剿賊寇,維護了境內的社會秩序和人民生活安寧。此後,盧綸被提拔為四川按察使。
此時,朝局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權宦劉瑾被誅,大學士楊廷和於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輔。明武宗崩後,明世宗朱厚熜繼位。在此期間,楊廷和一度總攬朝政,勵行改革。楊廷和是四川人,他老家的親戚子弟仗着他的權勢橫行鄉里,被盧綸繩之以法。楊廷和為此向盧綸求情,盧綸不為所動。楊廷和因此銜恨於心,後來羅織藉口罷免了盧綸。
嘉靖元年(1522年),匪首黃雪梅在增城起兵作亂,兵備道王大用領兵鎮壓。當時已經致仕回鄉的盧綸積極出謀劃策,協助官軍擒獲了黃雪梅,匪患由此得以平息。
回到增城的盧綸深居簡出,謝絕士紳邀約,三十餘年沒有邁進過省城廣州,許多人都只聞其名而未曾見過其人。他平時事母至孝,每天晨起問安,親自侍奉年邁的母親進食,不假手於他人。盧母過世後,他悲痛不已,素食三年,不見歡顏。
此外,盧綸每天早起後,必定穿戴整齊去家廟祭拜,回來後就教家中子侄讀書。他教導晚輩,“讀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讀書人要知行合一,付諸行動,不要因為懶惰而放鬆了修行。因為他的兄弟早逝,盧綸便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撫養諸侄,為他們操持嫁娶,還把祖傳的田宅分給他們。由於盧綸的品德一向為鄉鄰所信服和敬重,許多人凡有訴訟爭執,都願意來請盧綸出面主持公道(參見《增城縣誌》)。
盧綸為鄉人主持公道。楊佳 作
後來,盧綸在家鄉逝世,享年八十九歲。為了紀念盧綸,增城士民將其納入鄉賢祠祭祀之列。據説,其後代也多為持家守業的賢能之人。
盧綸的一生雖談不上驚天動地,可圈可點之處卻很多。他不僅在賑災等危急關頭勇於擔當,還在地方治理上頗有作為。特別令人起敬的是,在劉瑾、楊廷和得勢之時,他兩度不計個人前途和利害得失,守公持正,嚴格依法辦事,敢於同貪腐勢力和不法行為做鬥爭。他的忠耿盡職贏得了內閣大臣梁儲的稱讚,被譽為是“諤諤一砥柱也”(《增城縣誌》)。
《韓詩外傳》有云:“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盧綸的廉正品行是任何時代都需要傳承和發揚,而他的事蹟還亟待進一步的挖掘和整理,以供今人追思先賢,潔身自省。
評説盧綸
【來源:南方plus客户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