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最後的屏障, 他若不死, 曹操不敢稱王

任何人的標籤,其實都是後來被貼上的。三國時期的曹操,也是這情況。誰説曹操一出道就立志當奸雄了?
一、我非奸雄,奈何逼之
當年在漢靈帝手下當差時,曹操雖是議郎,卻敢上諫漢靈帝,指出宦官的不靠譜等,反對漢靈帝的荒唐舉措。後來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時,依然是曹操“傻兒吧唧”的玩命,差點被董卓手下大將徐榮給殺掉,而別的諸侯卻在喝酒取樂。

所以誰説曹操一開始就是奸雄了?起碼在初期,曹操堪稱是漢朝的希望。幾經成敗,幾回死裏逃生,但在迎歸漢獻帝后,曹操突然就成了“奸雄”。問題是既然是奸雄,可為啥漢獻帝給袁紹的聖旨中,卻斥責袁紹?
搞得袁紹不得不認錯,卻又指出:其實曹操是我的小弟。他能迎歸你,我袁紹可沒少資助和教育他哦——這才是曹操最初的定位,就是袁紹小弟。但曹操卻跟袁紹走上了兩條路,袁紹一直想換皇帝,然後自己稱帝,曹操卻擁護漢獻帝,由此這許多忠心漢室的人才,紛紛來投。那是奔着漢獻帝去的,曹操只不過代表着漢朝希望罷了。
漢朝最後的屏障, 他若不死, 曹操不敢稱王

二、曹操的合作者
在迎來漢獻帝后,曹操集團內的一人的任命是相當蹊蹺且重要的,此人便是荀彧,他被任命為尚書令,就相當於漢獻帝的秘書。
先簡單説下荀彧,他是堅定支持曹操迎歸漢獻帝的,曹操集團把這叫“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毛階第一個提出的,荀彧則是堅定的支持者。
漢朝最後的屏障, 他若不死, 曹操不敢稱王

荀彧是潁川系的老大,之所以棄袁紹來幫曹操,就是看中了曹操是漢朝希望這。從這點上來言,荀彧根本就不能算曹操手下,而是合作者,兩人共同的老大是漢獻帝。所以荀彧才被任命為“尚書令”,真正的作用便是,充當漢獻帝和曹操間的話事人角色。
曹操出兵時,為啥不帶着荀彧?奧妙就在於此。荀彧忠心漢室,必須要藉助曹操搭建的這個平台,必須要維護這個平台的安全。自然會死心塌地。且由於潁川是三國時期的人才基地,荀彧自己還是“潁川八龍”的繼承人,對曹操吸納人才的幫助,可不是一點半點。

比如曹操軍事上最倚重的郭嘉,是荀彧推薦的。陳羣、司馬懿等,也是荀彧推薦的。須知這些名字的背後,都代表着豪強勢力。曹操得到的不是單個的人,而是整個勢力鼎立支持。
理解了這些,也就能明白,為啥荀彧在曹魏中的口碑那麼高,曹操説他是我的張良,司馬懿稱荀彧是“百年來最賢的人物”。不得不説下司馬懿,司馬家族其實一直看不起曹魏,根由便是司馬家族跟荀彧家族一樣,都是門閥士族,而曹操卻是宦官之後。
漢朝最後的屏障, 他若不死, 曹操不敢稱王

也正是因有荀彧這樣的老大在,起到了上可跟漢獻帝溝通,下能安撫聚合門閥勢力,這才使曹操最終成了“挾天子令諸侯”的“奸雄本色”。因為他既要跟這些門閥勢力合作,更要打壓他們。
可想而知,當漢獻帝、曹操和門閥,三方力量處於平衡狀態下,荀彧還能發揮作用,若一旦平衡被打破,荀彧的悲劇必然會發生。因為荀彧給自己的定位,是相當堅決的,我荀彧生死都是漢臣!
漢朝最後的屏障, 他若不死, 曹操不敢稱王

三、漢朝最後的屏障
此刻的曹操已無法再當漢臣了。站在曹操角度來言,他處於被夾擊狀態,上面是漢獻帝,下面是門閥士族。曹操終於決定,為子孫之計,要稱魏王。荀彧的位置立刻就尷尬了。因為誰都在看着他!支持曹操?顯然既不符合荀彧給自己的定位,更會遭到門閥士族的攻擊,必死無疑。不支持曹操?以曹操當時處於碾壓狀態下的勢力,荀彧也必死無疑。
這其實才是曹操稱王前後,荀彧最悲哀的地方。本是一心為了漢室,結果卻發現,自己也被兩大勢力夾擊了。
漢朝最後的屏障, 他若不死, 曹操不敢稱王

荀彧之所以被後世敬仰,就在於其堅貞,即不學習那些老奸巨猾的門閥們(司馬家族),選擇潛伏起來,也不變節苟且,而是堅定的站在了漢獻帝的身前——挺直老軀,為漢室的尊嚴進行最後一戰。
曹操面對荀彧,其實是非常心虛的,因為他其實也曾想如荀彧一般,奈何被時世逼成“漢賊”。所以《三國志》中,便有了這樣一段:(荀)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漢朝最後的屏障, 他若不死, 曹操不敢稱王

看下前後邏輯關係,因為荀彧堅決反對曹操,他“被病死”後曹操才“遂”稱魏王。也就是説,倘若荀彧不死,曹操不敢稱王。而《後漢書》則解決了荀彧為何“被病死”。這就是曹操給荀彧送來的一個食盒,荀彧打開後,發現是空的,於是自盡!
荀彧,漢朝最後的屏障倒下後,從此漢室再無尊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5 字。

轉載請註明: 漢朝最後的屏障, 他若不死, 曹操不敢稱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