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為什麼離開井岡山根據地出擊贛南?粟裕在晚年説出原因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戰神粟裕的背後(21)
上一節我們講到,由於黃埔一期生袁崇全的叛變,並射殺了紅4軍第28團團長王爾琢,從而引發了紅4軍第28團人事的大變動,林彪就任第28團團長,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當時年僅21歲,這為他通向高級領導人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而粟裕由於非科班出身,所以在職務上並沒有提升,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排在粟裕前面的黃埔生比較多,雖然朱德對28團的人事任免具有很大的話語權,但是在相同的情況下,朱德需要考慮資歷、戰功、思想等諸多因素,粟裕沒有得到提升也是非常合理的。
比如在這次事件上,趙爾陸表現也非常突出,但趙爾陸也是非科班出身,他先是在國民革命軍第20軍教導團當戰士,和粟裕一樣也是非科班出身,此時的楊得志還是戰士,賴傳珠還是連黨代表。趙爾陸、楊得志和賴傳珠後來都成為開國上將。
被朱德帶回官兵,在主席率領的31團3營戰士的接應下,終於回到了井岡山。主席告訴身邊人,遇到朱德、陳毅以及28團的官兵,不要指責,不要説人家的缺點,而要多説他們的長處,多講有利於團結的話,少講不利於團結的話,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主席對第28團還沒有絕對的話語權。
事實證明,要對任何一支部隊進行有力的改造,必須從掌握人事任免權開始,因為一切活動都要靠人去執行。何長工當時是主席最信任的人,而且有一些基層幹部是從31團過去的,這種幹部的混合使用有利於互相幫帶和取長補短,這為第28團百鍊成鋼打下了人事基礎。
雖然八月失敗也是紅軍鳳凰涅槃的過程,但是戰略形勢卻越來越嚴峻。在此過程中,紅28團行動受挫後轉移到桂東。紅4軍前委書記主席率領第31團第3營由井岡山赴桂東接應主力,而敵軍趁此空隙進攻井岡山,為此我軍打了一場著名的保衞戰,即黃洋界保衞戰,這次作戰意義重大,被稱我軍史上第一次協同作戰。
當時第31團團長朱雲卿帶領31團1營留守井岡山,而且這個營還有一個連在外地,實際參戰兵力只有2個連。而敵軍進攻的兵力是4個團12個營,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是12:1,按照進攻和防禦的兵力3:1就可以獲勝的原則,我軍處於明顯上的劣勢。
我軍利用黃洋界有利的地形阻擊敵人,戰鬥持續了一整天,敵人久攻不下。當天下午四時,下午,敵人孤注一擲,在集中全部火炮向黃洋界轟擊的同時,又一次發起衝擊。我軍傷亡慘重,眼看敵人就要衝上黃洋界,正在這關鍵時刻,朱雲卿把放在留守處修理的一門迫擊炮調到前沿陣地助戰。
那時紅軍中只有幾個人會使用迫擊炮,我軍發射了3發炮彈,也正是天助神威,我軍的第3發炮彈正好擊中敵軍指揮所,當即炸死炸傷十多人,敵團長陳紀良受到重傷。頓時我軍軍威大震,朱雲卿一聲令下, 陣地上吹響了衝鋒號,各山頭的革命羣眾,一邊放起假機關槍(鐵桶裏放炮竹),一邊用礌石滾木向敵羣砸去。
敵軍原以為紅軍主力已下山,忽見紅軍有大炮轟擊,便認定紅軍主力已返回井岡山,嚇得魂飛膽喪。當夜,在雲霧瀰漫之下,敵軍全部逃之夭夭,不敢再犯井岡山。
十幾天後,主席、朱德率紅軍主力返回井岡山。在得悉黃洋界保衞戰勝利的消息後,主席十分高興,於是寫下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西江月·井岡山》這一著名詩篇。
這首詩中的“炮聲隆”,説明了我軍當時是步炮協同作戰,所以黃洋界保衞戰被稱為我軍史上第一次協同作戰。
雖然紅軍在井岡山守住了一塊根據地,但是敵人趁機侵佔了寧岡等地,當時在湘贛邊界特委工作的楊克敏在報告中寫道:
山上是我們的勢力,山下則為敵人的勢力。土豪劣紳乘機報復,殘殺焚燒,逼債收租,一時鬧得烏煙瘴氣。恰恰那時割禾了,我們分了田的地方,到此時農民要收穫的時候,忽然失敗了,分了的田都不能算數,真是無可奈何。當時有一句口號:“農民分田,地主割谷”,真是太不值得。我們別的軍事上政治上的失敗都不算事,只有分了田而農民收不到谷,才是真正的大失敗呢。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井岡山根據地的縮小,使紅軍發生了嚴重的困難,因為井岡山本來經濟就不發達,根據地縮小了,但是卻有好幾千紅軍,以根據地的經濟能力養活這麼多紅軍非常困難。
主席認為,井岡山地區的敵軍比較強大,以紅軍現有的實力不能正面碰撞,必須要跳出外圍主動打擊敵人,以緩解敵軍對井岡山的圍困,其實主席這一思想在後來的戰略指導上多有體現,比如解放戰爭中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就是一個典型。
為此,主席和朱德進行了認真的籌劃,然而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兵力不夠,因為實施外圍作戰,屬於無根據地作戰,如果站不住腳,隨着兵力的消耗,力量會越來越小,很容易失敗。就在這兩難的時候,彭德懷、滕代遠帶領的一股生力軍紅5軍來到了井岡山,他們與紅四軍會合,紅軍聲勢更加壯大了。
粟裕和滕代遠的關係非常好,前面我們講過,他們在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院就非常熟悉,滕代遠當時就和粟裕講很多革命道理,滕代遠也成為粟裕的革命領路人之一。
紅5軍的到來在壯大井岡山力量的同時,僧多粥少的矛盾更更出,主席和朱德一商量,決定帶紅軍主力出擊贛南。目的是打到敵人後方去,實行“圍魏救趙”策略,把井岡山燃起的革命火種播向廣大新區,保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為什麼離開井岡山根據地出擊贛南?粟裕在晚年曾談過這段歷史,他説當時如果紅軍不打出去,就有可能困死在井岡山,粟裕的話既説出了紅軍出擊贛南的原因,也反映了紅軍當時所處的環境是多麼險惡。
(天擇雜談原創:本文在史實的基礎上採用了一些文學手法,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粟裕生平事蹟》、《粟裕傳》、《戰神粟裕》、《名將粟裕珍聞錄》等。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曾在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歷史和哲學頗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