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參加高考 如何只用一張白紙作弊 普通考生表示難以想象!

清朝參加高考如何只用一張白紙作弊普通考生表示難以想象五月鳴蜩,六月精陽。對廣大高三學子而言,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檢驗“十年寒窗”的學習成果。在我國,考試製度具有相當悠五月鳴蜩,六月精陽。對廣大高三學子而言,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檢驗“十年寒窗”的學習成果。
在我國,考試製度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現代高考的前身,是起源於隋唐年間,前後歷經年的科舉制度。
科舉的出現,對我國的選官制度而言,是一種進步和創新。相較於過去的察舉孝廉和九品中正制度,科舉考試甄選人才的方式更加公平、也更加客觀,因此成為了歷代相沿的選拔人才方式。
不過,與科舉考試相伴而生的,還有各種各樣的作弊方法,比如替考、泄題、打小抄等。一個王朝對科舉作弊的容忍度,決定了選拔人才機制的公正性,也是影響國家的興衰的重要原因。
清朝參加高考 如何只用一張白紙作弊 普通考生表示難以想象!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的由盛轉衰,便於考場風氣的衰落息息相關。
清朝前中期,吏治相對清明,對科舉舞弊的懲罰相對嚴厲。科場案雖有發生,但舞弊現象還沒有蔚然成風。
而從道光朝以後,科場紀律逐漸渙散,舞弊現象越來越多。《清史稿》記載,道光後之科舉“科場請託,習為故常,寒門才士,為之抑遏。”舞弊甚至成為了一種潛規則,不作弊反而成立不正常的現象。
在這種腐敗的氛圍之下,作弊方式也是花樣翻新。
本來,清朝科舉為了防止考官徇私,考試卷子都是密封姓名。而且呈閲給考官的試卷,都是由別人重新謄抄,防止筆跡泄露考生信息。不過,所有這些防範作弊的規定,在“遞條子”的手段之下,統統失去了作用。
清朝參加高考 如何只用一張白紙作弊 普通考生表示難以想象!
所謂“條子”,其實就是一張白紙。作弊考生進考場時,不需要像夾帶小抄一樣遮遮掩掩,但是這張白紙的作用,卻遠大於打小抄。
由於科舉鄉試考場是全封閉的,有資格遞條子者,事先買通考場內考官和相關人員,等到考試時,在條子上註明,自己文章第幾頁第幾行寫了什麼字。受賄的考官拿到條子後,按圖索驥,把舞弊考生的試卷挑選出來,即可金榜題名。
由於這種作弊方法非常隱蔽,從考場內工作人員接條子、遞條子、到考官憑條取卷,都不受到任何的監督,所以到咸豐初年時,這種作弊手段更為盛行。
清人筆記記載,在咸豐初年,各地鄉試遞條風氣之嚴重,到了考官和考生光明正大談論的程度。有一考生,與考官熟識,在考試結束後問考官為何自己未中,考官竟直接反問,當時為何不遞條子?
清朝參加高考 如何只用一張白紙作弊 普通考生表示難以想象!
這種考場腐敗的現象,一直持續到咸豐八年(年),有人舉報順天鄉試考場作弊,遂爆發了戊午科場案。咸豐皇帝為了整頓風氣,對宰相級的主考官柏葰痛下殺手,一時間止住了科舉舞弊的不良現象。
然而,咸豐用重典欲挽回風氣,卻也是治標不治本。貪墨舞弊之風,已經深入大清骨髓,十數年後,作弊現象故態復萌。
由於最後一條社會上升通道被權貴所把持,而有才能之人受到抑制,故即便後來清政府進行考試改革,亦收效甚微,無力阻擋清朝走向滅亡的命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7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朝參加高考 如何只用一張白紙作弊 普通考生表示難以想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