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完美的儒將,與趙雲並稱“雙槍組合”,卻盛傳勇猛之名!

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裏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裏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裏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願看文章的你,都能被這個世界温柔以待!願你三冬暖,願你春不寒;願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願你一路上,有良人相伴!喜歡就點個贊吧,歡迎評論、吐槽。

太史慈,多給人 “身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的山東大漢、神射手以及神亭嶺酣戰小霸王孫策等武勇而又莽撞的印象。

例如:以一己一卒之力,就敢衝向孫策和他身邊的13名大將,既給人勇猛,但又顯莽撞的武夫形象。

然而,大儒孔融則稱太史慈為“吾之少友也”,而孫策又稱其為“青州名士”、“心有士謨”、“天下間的智士”。

三國最完美的儒將,與趙雲並稱“雙槍組合”,卻盛傳勇猛之名!

曹操聽説後,還以裝有藥材“當歸”的信函進行招攬。

可見,在孔融的心目中,已將其和自己劃為同類的士人。孫策擒住太史慈,並敢於放其離去收攏敗卒,其實就是信任他知文達理的“青州名士”名頭。

而當時的“名士”又多指學術、詩文、機智等方面的知名士人;“士謨”則指謀事、謀士之意。同時,曹操能用“當歸”這種表達形式“挖牆腳”的對象絕對是智謀之士。

所以説,在當時太史慈倍受世人稱道的並非武勇,而是如同周瑜、陸遜等儒將一樣的“智士”身份。

那麼,太史慈究竟有哪些倍受世人稱道的智謀之舉呢?

一、智呈奏章

三國志·太史慈傳》記載:

陳壽説太史慈小的時候,很喜歡讀書學習,而非舞刀弄槍。由於他敏而好學,聲名頗顯,被家鄉的東萊郡府(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徵辟為奏曹史。

注:《續漢書·百官志》:公府各曹,中有奏曹,主奏議事,設掾史等官,是指舊時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官吏。

21歲那年,恰逢郡守與青州刺史之間矛盾激化,難有結果。

因此,兩方盡皆派遣能吏出使洛陽呈遞奏章,以便向朝廷陳説是非曲直,再由朝廷裁決出孰是孰非。

正所謂:“先入為主”。誰先奏報,對誰將更有利。

這時,州里的奏章已經啓程,而郡太守還沒有定出送報奏章的人選。對於那些官場“老油條”來説,自然不願意參和到上級與上上級之間的糾葛之中。

最終,這個重擔便落到了年輕的太史慈身上。

三國最完美的儒將,與趙雲並稱“雙槍組合”,卻盛傳勇猛之名!

隨後,太史慈辭別老母,日夜兼程,趕往洛陽,直抵朝廷公車門下。(注:公車,是當時的各級朝廷官署,由公車司馬主持,天下彙報情況、上書言事或朝廷有所徵召,都由此官署管轄。)

當太史慈抵達時,卻得到了一個最不想得到的消息,州里的使者已經到達,正準備呈遞奏章。對於郡太守來説形勢十分不利,但太史慈卻一點也不惶亂。瞅準時機,與州吏攀談起來。

太史慈問:“君欲通章耶?”

州吏道:“然。”

太史慈又問:“章安在?”

州吏道:“車上。”

太史慈聞聽此言,心頭暗喜,假意關心道:“章題署得無誤耶?何不取來視之。”

州吏不知太史慈是東萊人,更不知他是郡守派來報送奏章的差官,於是便取來給他觀看。豈料,太史慈迅速從衣袖中拿出早就藏好的利刃,揮刀將奏章砍裂。

驚得州吏跳起來大叫:“為何壞我章?”

太史慈一把將州吏拉上馬車,冷冷道:“我也是沒有辦法,但事已至此,你看怎麼辦吧?”

州吏已然反應過來,怒道:“你到好,完成了郡裏的任務,反將我陷入死地。”

見此,太史慈又道:“我的做法確實有點過激,被郡守知道了,同樣也會治罪。看來,我們還是一同逃命去吧。”

無奈之下,州吏只好同太史慈逃出了洛陽城。但是,出城不久,太史慈以看望世交為由離開後,又悄悄返回洛陽,把郡守的奏章呈遞了上去。

正所謂:“神仙打架,小鬼遭殃。”雖然,郡守有幸免遭州府的彈劾,但州府卻打算將一腔怒火撒在太史慈這個小史身上。

因此,太史慈得到消息後,立即遠走遼東避禍,直到州刺史換人,這才又返回家中。

二:智突重圍

太史慈剛剛回到家中,母親卻對他説:“在你離開的這段時間,北海太守孔融對我多有關照,比那些親朋友好還要好。現今,聽聞黃巾管亥賊兵四處劫掠。孔北海本欲出兵平叛,反被賊兵圍困于都昌城中。你當速去相救,以還昔日之恩。”

孔融之所以關照太史慈的母親,主要因為太史慈當初呈報奏章時的機智行為,感到他是人才,這才接濟他的母親。

機智潛入被大軍圍困的都昌城

太史慈在家陪了母親三天,由於家中貧困,無錢買馬,只好徒步數百里趕到都昌。但是,都昌已被黃巾起義軍包圍,想要進入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等到天黑後,太史慈利用夜色作掩護,乘機潛入都昌城,見到孔融,並表達了謝意。

隨後,他又建議孔融讓他帶着兵馬,出城殺敵。

三國最完美的儒將,與趙雲並稱“雙槍組合”,卻盛傳勇猛之名!

但在孔融的心目中太史慈只是個“文書”身份,又豈敢將兵馬交給他帶領。因此,孔融告訴他,早前已派出幾批使者向州里和周圍各郡府求援,按理援軍應該要到了,就再等等吧。

誰知,數天後,援軍依舊未至,而都昌城則一天比一天危機。

以“瞞天過海”之計,單騎突出大軍圍困的都昌城

見此,太史慈找到孔融,請願單騎突圍搬取救兵。當時,無論是孔融,還是郡中文武官員,盡皆不相信他這個曾經幹文書工作的“奏曹吏”能夠突圍出去。

然而,在太史慈一通“道義”的辯論下,孔融勉強接受了他的提議,隨派遣他突出重圍後,前往平原劉備處搬取救兵。

當日清晨,太史慈備好馬匹、箭囊、弓弩等物品,帶着兩名各拿一面箭靶的騎兵,打開城門,來到壕溝內,插好靶子,然而躍出壕溝射靶,一囊箭矢射完,立即回到城中。

當時,黃巾起義軍皆以為城中有人想要突圍,紛紛起身列隊,打算阻截,誰知只是虛驚一場。接着,黃巾軍一鬨而散,該玩玩、該躺躺。

三國最完美的儒將,與趙雲並稱“雙槍組合”,卻盛傳勇猛之名!

次日,太史慈又依如前日射箭,黃巾軍稍一列隊隨又解散。第三日,黃巾軍便對太史慈的舉動不以為意。當時,太史慈剛剛射出兩箭,見黃巾軍不作防備,立即打馬衝向黃巾軍的包圍圈。

待黃巾軍反應過來,急忙派出騎兵追趕時,又被太史慈連續數箭射翻數名追趕的黃巾騎兵。

因此,黃巾騎兵無人再敢追擊,太史慈也順利突出重圍,趕往平原。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版本,當時的太史慈 “搠三十人下馬,餘皆退走”、“ 射死數百人,應弦落馬,賊皆退回”當真是勇猛無雙。

然而,真實的歷史,他卻是依靠“瞞天過海”之計,這才成功突出重圍。

三:智激劉備

歷史上雖無“諸葛亮智激周瑜”的事件,卻有“太史慈智激劉備”的經典一幕。

老話説:“登天難,求人更難。”

然而,太史慈求的可是和孔融一毛錢關係都沒有的平原相劉備。雖然,劉備頗有仁義之名,但畢竟所求的“出兵救命”之事並沒有一點實質性的好處。

三國最完美的儒將,與趙雲並稱“雙槍組合”,卻盛傳勇猛之名!

因此,劉備是否能夠出兵相救,僅靠一張嘴皮子,絕對是一個難以預料的結果。

或許路途之上,太史慈已經打好了腹稿。當太史慈見到劉備時,他不卑不亢地表達了兩層意思:

前一層,表達我一個小人物為了道義都不怕死,單騎突出賊軍重圍,而鼎鼎大名的劉使君又豈能袖手旁觀,別人會怎麼評價你呢?

後一層,直接給劉備戴了一頂“仁義”的高帽,無疑在向劉備施壓,你如果不救,傳聞中的“仁義”就變成了“假仁假義”,反之更能體現你的“仁義”之名。

這番議論可謂正大光明的陽謀,你劉備不救也得救,否則“仁義”之名成空。因此,作為社交高手的劉備還表情誇張地來了一句:“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隨後,劉備“遣兵三千救之,賊乃散走。”

事後,孔融即將太史慈視為和自己平等的存在,可見對其有多麼的看重。所以,他才會對太史慈説“卿吾之少友也!”

以此來看,太史慈給人一種再現蘇秦、張儀舌辯智慧的風範。

四、智投孫策

不久,太史慈又聽説同郡老鄉劉繇正在與江東孫策對戰,隨趕去投靠,想給老鄉出一把力,或許也有謀一份事業的想法。

但是,當太史慈見到劉繇後,有人建議給予重用。然而,貪圖虛名的劉繇卻擔心重用寒門出身的太史慈,會被許子將嘲笑,因此只給他安排了一個“偵察兵”的差事。

智鬥小霸王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太史慈帶着一名騎兵出外偵察敵情時,突然遭遇到孫策以及後面跟隨的韓當、宋謙、黃蓋等13員大將。其實,孫策等人也是來偵察劉繇的駐軍情況。

明明眾寡懸殊,為何太史慈就敢衝向孫策,難道是頭腦發熱的莽撞行徑?

當然不是,而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明智決斷。

所謂的遭遇戰,就是敵我雙方突然撞到了一起。先示弱的一方,必然敗的更快、更加危險。

假如,當時太史慈選擇逃跑,背後絕對無法躲開13名大將近距離的弓箭襲擊。

同時,如果13騎從背後追殺,反而更加的危險。所以,他果斷衝鋒絕對是明智的選擇,既有“擒賊先擒王”的機會,還可為援軍前來爭取時間,畢竟此地離劉繇大軍的營寨不遠。

雖然,孫策的武勇出乎了他的預料,但確實等來了援軍,雙方這才各自撤退。

五、智服山越

山越叛亂,一直都是江東的心頭之患。為了平定山越之亂,江東不知道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

例如: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賀齊就開始平定山越之亂,一直到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方才基本平定,歷時長達13年之久。

三國最完美的儒將,與趙雲並稱“雙槍組合”,卻盛傳勇猛之名!

再如,後來諸葛恪平定丹陽山越之亂,歷時3年之久,方才收服。

但是,當劉繇敗退後,沒有跟隨的太史慈反而能以涇縣“屯兵立府”,且 “大為山越所附”。可見,太史慈的智謀手段絕對不一般。

六、智獻“投名狀”

太史慈立足涇縣未穩之際,遭到孫策親率大軍猛攻,城破被擒後,在其誠心感化下投降,並被孫策拜為門下督,折衝中郎將。

但是,他並沒有像其它降將那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反而大膽提出了:“劉繇喪於豫章,其部下士眾萬餘人無人可附,六十日收其眾歸。”

其實,太史慈是想交一份像樣的“投名狀”給孫策,便於今後自己在其陣營更好立足。

事後,太史慈果然不負孫策的信任,不但彙集了萬餘軍隊,而且還將涇縣以西尚未降服的六個縣一併送上。

因此,孫策大發感慨:“知己相許、生死不負”。

七、智破麻保

後來,太史慈又隨孫策平定麻保賊叛亂。當時,城樓上有一賊人一手撐着城樓的柱子,一邊大罵孫策的軍隊。

當時,以太史慈的神射之技,完全可以將其射殺,但他卻一箭射穿了該賊人的手腕,並釘在了柱子上。

因此,賊人深感恐懼,城樓很快便被攻破。

不久,因太史慈智勇足備,孫策 “委南方之事”於太史慈,以抵擋荊州的劉磐。

八、智鎮一方

孫策在時,麾下已有程普、黃蓋、韓當、呂範及朱治等老將,也有孫靜,孫賁、孫河等宗親,還有中後期投靠的蔣欽、凌操、周泰、呂蒙、陳武等將,更有“羽扇綸巾”的周瑜,但依舊難以遏制“數為寇於艾、西安諸縣” 的驍勇劉磐。

或許,劉磐的戰力也與治下的軍中將領黃忠、魏延有關吧。

然而,自從孫策任命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後,就再也沒有出現其進犯的蹤跡了。

雖然不知太史慈使用了什麼樣的手段,但他確確實實將劉磐剋制的死死的。

三國最完美的儒將,與趙雲並稱“雙槍組合”,卻盛傳勇猛之名!

公元200年,孫策死後的6年中,孫權接掌江東大權後,仍舊委其以“南方之事”。

因此,也足以證明,太史慈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帥才,而且難有替代。

遺憾的是,年僅四十一歲的太史慈卻在“大丈夫生於世上,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的不甘聲中,因病離開了人世。

由於太史慈生前多造福當地百姓,因此當他病死在任上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特地為他修建了一座“感古亭”。

如今的亭柱上還有兩幅對聯,分別是:

澤被鄉人崇太史,亭名感古話東吳;

鳳凰白露翔廊東,黃龍石馬卧城南。

作為惜墨如金的陳壽,之所以在《三國志》中翔實講述太史慈的智謀之舉,只有一個原因,極為推崇他的才智,而非武勇。

同時,由於太史慈“智、勇、忠、信、孝、義”皆佔,很難發現其身上的“瑕疵”,因此可以説他是三國時期最完美的一代儒將,也有人將他與趙雲並稱為三國最完美的雙槍組合

感謝各位帥哥美女們,幸讀小編的文章,如果您喜歡,可以用您發財的小手,順便點個贊,為小編關注地揚一次鞭!也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對您不喜歡的文章,您大可大方的吐槽,討論。嘻嘻~~~小編會全盤虛心的接受的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93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國最完美的儒將,與趙雲並稱“雙槍組合”,卻盛傳勇猛之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