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932年,美國為何寧願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也不給貧民吃?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經典

1929年10月,美國爆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的經濟危機,這場席捲各行各業的大蕭條,差點讓美國數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當時很多人都對未來失去了希望,許多走投無路的人,選擇用跳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這場涉及到各個層面的危機中,除了那些血本無歸的資本家之外,更多生活在底層的平民也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掙扎。

因為找不到工作,又沒有任何的個人資產,這些貧民們只能流浪在大街上,過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當時有許多的食物被白白的扔掉,卻不願意給這些貧民吃。例如1932年,這一年大蕭條達到了頂峯,無數奶農把牛奶倒入了密西西比河,養豬場的場主則把無數頭豬也跟着沉入了密西西比河。這些被丟進密西西比河的食物,與其扔進河裏污染環境,為何就不能送給那些貧民吃呢?

這些食物到底是被丟掉合適,還是送給貧民吃合適,在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裏一直是專家們爭論的焦點。很多學者認為,既然這些食物已經賣不出去了,倒不如送給貧民吃,大家一起共同度過大蕭條。這種觀點聽起來也很有道理,而且也非常的具有人情味。但是,絕大多數學者卻認為,就算這些牛奶被倒掉,豬被扔進河裏,也不能分給貧民吃。

而且,這部分專家還信誓旦旦的説,如果這些食物被分給貧民的話,只會加重大蕭條的程度。如果是一個兩個專家這樣説,那肯定是譁眾取寵,不值得相信。可是,如果那麼多專家都這樣認為的話,就非常值得人們思考一下了。而專家這樣説過之後,也給出了其中的原因,仔細聽起來好像確實也很有道理。

根據專家的説法,在大蕭條時期,奶牛養殖和豬肉養殖行業,都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產能過剩。生產的牛奶和豬肉都賣不出去了。而且,因為當時很多人都沒有工作,購買能力嚴重下降,導致牛奶和豬肉滯銷的情況更加嚴重。為了降低損失,所以奶農和養殖場必須把這些賣不掉的產品銷燬。

那麼,把這些食物銷燬和送給貧民吃又有什麼區別呢?專家們説,因為牛奶對保鮮要求很高,如果不能儘快賣出去,將會增加保鮮成本。所以,如果把賣不掉的牛奶儘快倒掉,可以節省一大筆保鮮費用。而豬肉的情況也是如此,因為養出來的豬賣不出去,繼續飼養就要消耗更多的飼料,可是豬肉卻不可能無止境的生長。所以,為了降低飼料的消耗,就需要儘快把豬扔掉。

可是,如果只是因為成本問題的話,那送給貧民吃不是一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原來,把牛奶和豬扔掉也不給貧民吃的真正原因擔心,萬一把食物送給貧民吃,他們就不會再願意花錢買了。如果是低價出售給貧民也不行,因為這樣也會影響豬肉和牛奶的價格。不得不説,專家們的想法確實比一般人要想得多。

那麼,與其把食物扔掉也不給需要的人,這種做法真的好嗎?恐怕未必。當時許多食品公司,還是選擇把賣不掉的麪包送給貧民吃,大街上很多流浪漢排隊領取麪包,也沒見面包行業倒閉。甚至當時紐約的黑幫老大,都開起了善堂向貧民發放食物,一度成為當時報紙爭相報道的對象。雖然專家們説的可能有道理,但是顯然太缺乏人情味了。

現在也有很多地方都在提倡,把自己多餘的吃不掉的食物分享給需要的人。這種人和人之間的互相關懷,才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只是為了怕東西賣不掉,就把多餘的東西扔掉,不但污染環境也確實太浪費。各位網友,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