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閉關鎖國的作用

由 湯生 發佈於 經典

閉關鎖國的目的

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逐漸與世界脱軌,最後完全落後於西方國家。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時也是經過考慮的,包括朝中的一些大臣也是贊同這項議案。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也是有目的。

閉關鎖國時期的乾隆皇帝畫像

閉關鎖國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防範國內的反清勢力同南洋的反清勢力結合。清朝統治者是外來民族,加上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在清朝的低層,很多走投無路的農民選擇了起義。而南洋各地的中華移民都是明朝時期過去的,因此一直以反清復明為己任。

閉關鎖國政策的目的之二是為了防範倭寇和歐洲殖民者的侵擾。倭寇在明朝的時候就侵擾我國的東南沿海,閉關鎖國政策可以防止國內的一些鑽營分子同倭寇勾結在一起。清朝時期,西方殖民者已經逐漸侵略到了東南亞,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也是考慮到防範這些西方殖民者。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其蟻族式封建統治。清朝是關外的女真人入關建立的王朝,統治階級主要是滿人。低層的漢人平民長期受到政府的壓迫,對清朝產生了反抗情緒。

南洋的移民都是明末時期過去的,對清朝並無好感,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止了這些人同國內聯繫。清廷也擔心西方殖民者支持漢人反清,因此阻絕西方人進入國內。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雖然對中國有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朝的封建統治。

閉關鎖國的作用

閉關鎖國政策是清朝實行的國策,其作用是維護清朝的專制統治。清朝的統治者是外來民族,低層的農民長期受清朝統治階層的壓迫,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爆發起義。終清一朝,大大小小的起義有三百多次。

閉關鎖國時期乾隆圖片

閉國鎖國的作用就是阻止國內的反清勢力同國外的反清勢力結合。國外的反清勢力有兩種,一種是移民南洋的華人,這些華人中有很多是反清人士,他們在南洋集聚力量,試圖東山再起。西方的殖民者也想幫助漢人推翻清朝,以此來獲得一些利益。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危害了中國,但事情總是有兩面性,閉關鎖國的作用也是有的。在東南沿海,各種勢力都有,有反清勢力,有船商,也有海盜,還有西方的殖民者。這些複雜的勢力使得東南沿海很難安定,而閉關鎖國政策將這些勢力隔絕在國外。

閉關鎖國對中央財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朝將對外貿易歸入中央,每年在對外貿易上可以獲得大量的收入。閉關鎖國政策還保護了國內的手工業作坊,西方的產品都是機器生產,成本低廉,如果這些商品進入中國,必然會衝擊中國的手工作坊產品。

閉關鎖國政策是清朝的一大敗筆,但凡事都有兩面性,閉關鎖國一方面使得中國落後於西方各國,最後淪為了半殖民地。但另一方面,閉關鎖國也使得清朝穩固了自己的統治,使得一些不穩定因素被隔絕到了國外。

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危機,使得整個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最後被西方殖民者凌辱。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至今依然留在人們心中,激勵着人們要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努力。

閉關鎖國時期乾隆劇照

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在當時雖然隔絕了國內反清勢力同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但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西方殖民者相繼入侵中國,中國屢屢打敗仗,簽訂了很多的不平等條約。

喪權辱國的歷史教訓就是閉關鎖國政策帶來的,清朝相繼同很多國家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同英國簽訂的條約使得香港被割讓,同日本簽訂的條約使得台灣被割讓,同俄國簽訂的條約使得北方三大塊地區被割讓。

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有很多,比如不與世界交往就會被世界所拋棄。在明朝以前,唐宋元與世界交往,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到了清朝的時候,清廷將整個國家封閉了起來。到了清末的時候,中國的很多方面都遠遠不如西方國家。

當時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是火槍火炮,而中國的武器是冷兵器,冷兵器對戰火槍火炮,自然是要失敗的。西方國家實施了工業革命,一些生產都是使用機器進行。而中國的生產都是作坊式生產,都是純手工的。在各個方面,中國都被西方國家超過,當時的中國在西方人眼裏就是最落後最愚昧的國家。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一方面是它的積極方面:閉關鎖國致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無法入侵,國內小農經濟繁榮發展,封建生產關係牢固;國內經濟貿易往來繁榮,社會經濟穩定。

閉關鎖國後清朝外銷畫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它的消極方面:閉關鎖國使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無法發展起來,原始資本積累沒有辦法完成,國家的對外市場沒有成功地拓展,使國家逐漸與世界整體隔絕,資本主義在國家的發展被嚴重的阻礙;在西方國家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沒有順應世界發展潮流,錯失了工業革命與先進科學技術發展的機會;因為在文化、科學上無法和世界接軌,我國的科學技術不再是世界領先水平,相應的國家經濟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我國對外的經濟貿易主動權喪失,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呈現滯後狀態;社會整體的生產力發展被制約。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消極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經濟發展的落後導致了後來的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以至於我們民族在近代後期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不可估量的損失,閉關鎖國導致落後,落後使我們捱打,閉關鎖國的影響告訴我們發展經濟不可以實行閉關鎖國,而是要緊跟世界發展的潮流。

閉關鎖國導致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同時清政府的統治地位也岌岌可危,甚至於是華夏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所以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了不能閉門造車,相反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即在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的對外政策應該是開放和包容,學習他國的先進知識,與我們的“精華”結合在一起,這樣國家才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可以説是一個過渡的發展過程,通曉近代中國發展史的人都知道明清時期倭寇擾國,所以為了避免外來勢力對清政府的影響,清朝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禁止和限制對外交通、對外貿易,而這一政策又着重表現在對外貿易的限制上,至此,中國便與世界脱軌,漸漸走向了衰敗。

閉關鎖國資料

之後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開始了被迫的對外開放,這段恥辱的歷史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新中國成立,被迫的對外開放也告一段落;到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主動的對外開放為中國發展帶來了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中國又重新走向了繁榮富強。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兩種不同的選擇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閉關鎖國致使中國逐漸脱離世界強國之列,阻斷了中西方的各種交流,因此錯失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海外市場沒有開拓,資本原始積累也沒有完成。中國的科技水平逐漸落後,軍事實力下降,到了後期,整個中國國力衰微,最終導致中國在西方國家堅船利炮的進攻下失去抵禦能力,進而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比之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和國家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20世紀80年代前期,我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隨後在改革開放的指導下,我國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開始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的兩次實踐告訴後人閉關鎖國是行不通的,改革開放才是我國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