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王維寫給張九齡的詩,藴含人生真理,其中一句讓人陶醉,堪稱經典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經典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唐朝是一個極盡繁華的年代,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更是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誕生出了無數的偉大詩人,而每當提起唐朝詩人時,人們也總是想起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人。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李白與杜甫絕對是當時最為厲害的,而王維的成就也不見的就亞於他二人。

這不免讓很多朋友感到不理解,王維為何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呢?其實這也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事情,首先就是因為他的詩文寫得確實都非常有水平,很難有人會超越他;而另一方面在他的作品中大多都藴含着非常深的禪理,不然何以被人們尊稱為"詩佛"之名呢?若真的能讀懂王維的詩,那麼從中也一定會收穫到許多,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王維晚年時所寫的一首詩,如若真的能聽懂,對人生一定會大有益處。

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從這首詩的詩名中,我們就能看出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贈友詩,而他贈詩的對象就是題目中的張少府,也是唐朝時非常著名的宰相張九齡。大家也都知道,王維在早年的時候,其實也是胸懷遠大志向的,有過一番政治抱負,那時還是張九齡在任期間,他對當時的社會無比看好。可是沒多久張九玲就被罷免,而朝廷也被李林甫掌握在手中,朝中的那些正義之事無一不被受到排擠與打壓。

雖然説實際上在李明甫的當政的時候,他並沒有受到什麼迫害,甚至還升了官,但是這卻越發的讓他內心感到難以忍受,心情變得越發的矛盾,他不想與之同流合污,可是卻又無可奈何。畢竟他的性格非常正直,又長期受到了佛學的影響,所以他唯一解脱自己的辦法就是歸隱於田園之中,於是他開始半官半隱,越發地沉迷於佛學中,已求解脱。

這首詩寫的就非常有趣,詩文的前兩句話也是整首詩最有趣的兩句話,與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頗為相似,細品之下頗有禪理。這兩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説,人一到晚年的時候,就變得特別的喜好安靜,對世間萬事都開始漠不關心了。

之所以他會有這樣的想法的雲原因,他則在詩文的第三、四句中寫出了説明,他與張九齡其實是一路人,張九齡既然不在位了,他也沒有什麼辦法,雖然心中感覺到非常不甘心,那又能怎樣呢,自己也沒有什麼化解的辦法,於是就有了這句自我調侃。

而在詩文的第五、六句詩文中,他則是為我們描述了歸隱於田園生活中的細節,這幾句詩文中,他將松風與山月寫得極為生動,而人也徹底的放鬆下來,與美妙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意境非常幽深寧靜,充滿了詩情畫意。

到了詩文的結尾處,他則再次迴歸主題,雖然是一問一答的形式,可實際上卻並沒有做出明確的回答,你是想要問有關於窮通的啓發嗎?我現在可是要唱着漁歌向河的深處使去了。詩人在這裏一方面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生動的畫面,而另一方面又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

其實我們的人生有很多時候也是這樣的,雖然我們都想要努力地向上,可是人生並不是總有這樣一種選擇,我們還可以適當地放鬆一下,不要總是逼迫着自己。雖説王維這樣的觀念多少會有一些消極,可是人生就是這樣嗎?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否讓您有所觸動,以史為鑑,讓我們做更好的自己。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