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説:“詩者,吟詠性情也”。詩歌中最基本的特點,也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便是飽含着詩人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表達,無疑在一個詩人臨死前最為豐富和震撼人心。譬如,南唐後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臨路歌》,便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李白臨死前寫下的一首詩。在這首詩中,李白僅用開頭14字便概括了生平,浩嘆了一生壯志未酬的悲愴,讀來震撼人心,直擊心靈。同時,這首詩也流露了李白對人生的無比眷念之情。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白的這首《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首先,詩的開頭兩句“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李白以寥寥14字概括了自己的生平。即李白以大鵬自比,説他這一生已經奮飛而振動了八方,只是飛到半空,翅膀就遭遇摧折,從此無力翱翔。結合李白此生的經歷來看,這裏的“振八裔”,便包括了李白受詔入京一類事情。而“中天摧兮”,則指在長安受到的挫折。
細讀這14字,就如同項羽當年《垓下歌》中所説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一樣,它具有着詩人無限悲愴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實震撼人心。李白的一生,雖然説有他瀟灑的一面,但更多的依然是對自己生不逢時、壯志未酬的悲愴。而李白臨死前表達出的這種心境,其實在古代而言是具有典型性意義的。
接下來的兩句“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可以説是李白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和反省。即李白認為自己的理想雖然中途就幻滅了,但是所具備的同大鵬一樣的品格和精神,卻是可以激盪千秋萬世的。身為後世的我們如今看來,李白的品格和精神,包括他的詩歌,的的確確給世世代代的人們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最後兩句“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意思是説,如果後人得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傳。肯定不會像孔子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這兩句詩主要表露了李白深感當今之世沒有知音的一種遺憾。它的意思和杜甫總結李白的生平所説“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相近。
綜觀李白的這首詩,可以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誌銘。眾所周知,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又非常執着於理想,所以他終其一生,都深陷未能才盡其用的惋惜當中。“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每每讀到,都深覺震撼人心,直擊心靈。最後設想一下,如果當初李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你認為他能做出一番功績嗎?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