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嚴格管教,教不出自律的孩子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經典

本來已經到了要高考的日子,可是因為疫情的緣故,今年的高考推遲了,而小齡孩子們的假期也是一拖再拖。

經過這場疫情,我們更能清楚地看到,那些自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疫情期間,有的孩子合理地規劃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有條不紊地學習;而有的孩子卻整天玩遊戲、看手機,沉迷在各種“垃圾快樂”當中,自主學習能力差,不願意主動學習,做事拖拉等等。

可想而知,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會有多大。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律”的,希望他們行為舉止符合規矩,有良好的習慣,希望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希望他們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可是回頭看看自己的孩子——

是不是永遠拖拖拉拉,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該刷牙的時候不刷牙?

是不是永遠丟三落四,想要的東西永遠找不到?

是不是一點自制力也沒有,電視看完一集又一集?

是不是説了一萬遍,壞習慣還是改不了?

這個時候,我們會怎麼辦?

不嚴加管教,孩子就會養成壞習慣?

面對孩子的種種表現,我們擔心不嚴加管教,孩子就會養成壞習慣。這時候,我們大多采用三步,來糾正孩子的行為。

比如當我們看到孩子的玩具,總是在哪裏玩完就放在哪裏,我們就會擔心孩子養成“丟三落四”的壞習慣。為了避免孩子形成這種壞習慣,我們會先進行第一步,講道理、好言相勸——“東西一定要收好了,不然要玩的時候就找不到了。”

如果孩子還是不聽,我們就會行使我們的強制執行權,強制孩子收拾好——“你必須把東西收拾好,不然我就把這個玩具收起來,你以後都不要玩了!”

到這一步,如果孩子還是拖拖拉拉,甚至乾脆坐那玩,我們的耐心就要用完了,會忍不住訓斥、甚至打孩子。

或許這樣的方式,可以一定時間內看到一定的效果,但這樣真的能養出“自律”的孩子嗎?

嚴格管教,教不出自律的孩子

當我們採用這樣的方式時,就註定教不出自律的孩子。

我們常常説“關係先於教育”,這是因為教育的本質是生命影響生命,可影響力從哪裏來呢?

孩子不會向自己討厭的人學習,只會被自己尊敬、信賴的父母滋養、喚醒和影響,然後通過模仿、追隨來吸收和內化,最終實現自我成長。

然而上述的方式,不管是哪一種,孩子都感受不到愛和理解,也沒有得到真正的幫助,他們感受的是恐懼、被控制、無助、憤怒......

孩子年齡小時,沒有能力抵抗,可能會屈服,但是為了內心的平衡,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而我們大多會認為孩子這是“亂髮脾氣”,那麼這股情緒就會一直積累,到青春期時,產生大爆發。

這種情況下,親子關係緊張,教育不會發生,發生的只是孩子暫時的屈服。

除此之外,我們的管教並非是孩子的“自律”,而是“他律”。

自律不是外部強加的東西,而是內在的,是自發性的;而他律,則是外部力量驅使。然而,當外部驅使我們去自律,一旦外力消失了,或者外力不夠強大到約束我們的行為,自律就很容易崩盤。

當自律變成他律,就成為了孩子的壓力

綜藝節目《少年説》中,有一幕令我記憶深刻。

登上告白台的是一個初一的女孩,她説自己的媽媽是有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有條理到什麼程度呢?孩子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個表格。

而媽媽的監控精確到孩子幾點睡覺、吃飯、寫作業,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種細節,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在家不能翹腿、抖腿,早起必須馬上疊被子等等。

當時主持人陳銘説了一句話,直中要害,他説:“自律是一件好事,但媽媽把自律變成他律,就成為了壓力。”

確實如此,真正的自律是一個人能自己管理自己,同時瞭解如何為自己負責。當我們通過控制要求孩子“自律”時,真正的自律就不會產生。

就像我們常説的“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當外在力量消失,孩子的自律也會蕩然無存。

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在媽媽催促下能夠好好收玩具,但是沒有了催促,孩子就再次變得凌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中小學的時候明明很聽話,按照家長的要求認真讀書,但是到大學脱離父母之後就完全沉迷於遊戲,不再上進。

因為他們沒有形成真正的自律,而且當初壓制越強,後面孩子反彈越甚。

自己被強制約束和在被尊重的前提下源自內在的自我約束,這之間有着天壤之別。

我們該如何培養真正“自律”的孩子?

培養真正自律的孩子,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們今天簡單聊一下。

1、培養自律的孩子,要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

0-3歲是培養孩子“自律”的重要準備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行為”——亂丟、亂扔東西,堅持要某種東西,不給就哭鬧,推別人、搶別人玩具,搭不好積木就發脾氣等等。

事實上,這不是孩子故意頑皮,而是他們的內在衝動驅使導致,也就是歪歪兔一直強調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我們要重視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幫助他們通過這些來形成“自我”以及“自我認同”,這些是“自律”的必要條件,沒有“自我”,哪來的“自律”呢?

2、讓孩子安排自己的生活,在合適的時機給與幫助

在不造成傷害的情況下,我們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讓他們安排自己的生活。

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孩子玩完玩具隨手放,我們不管和孩子説多少次要好好整理東西,都不如讓孩子自己體驗。

伊娃媽媽當初就因為這個問題非常頭疼,跟育兒老師溝通後,決定讓孩子自己安排,不再要求孩子,她只是自己整理自己的東西,同時也給伊娃看歪歪兔整理玩具的繪本。

伊娃一段時間裏還是玩到哪裏就把玩具放到哪裏,但是好幾次找自己想要的玩具的時候,都找不到,這個時候,伊娃都會找媽媽幫忙。

沒有批評,也沒有指責,伊娃媽媽會去接納伊娃的感受,並且提供幫助,同時和孩子一起找方法,怎麼做下次才能很快找到玩具呢?

伊娃開始學着歸類和整理玩具。

伊娃自己“內心想要”,和媽媽每天告訴她“需要”整理,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動力。

同樣,其他的問題也是一樣,讓孩子自己體驗,只有他們真正“想要”,自律才會產生。

而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時間,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

只要做好榜樣,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就好了。

3、有自由,也要有界限

我們説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讓他們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但“自由”不是“放縱”。

事實上,孩子在完全“自由”的環境中,是會缺乏安全感的,他們不知道自己行為的界限在哪裏,當自己不知道界限傷害到他人時,他們也會覺得自己不受歡迎,這是他們不喜歡的。

所以,我們也要讓孩子知道“界限”。

比如伊娃的媽媽發現,伊娃把玩具亂扔在她牀上的時候,會讓她非常不舒服,因為她想要休息的時候,總要收拾半天,於是和伊娃溝通,“媽媽不能接受牀上有玩具。”

在尊重的基礎上,提出界限,孩子是很容易接受的,所以伊娃在學會整理玩具之前,雖然玩具總是亂放,但是牀上從來都不放玩具。

培養一個真正“自律”的孩子,是很複雜的,需要我們真正瞭解孩子,尊重孩子,幫助他們瞭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後他們才會學會如何為自己負責。

歪歪兔幫你瞭解孩子關鍵期,培養真正“自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