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鞠老師
首發:鞠老師説(ID:julaoshishuo)
近日,在一個羣中一位媽媽想把自己25個月大的孩子送到託兒所(主要功能就是看護孩子,給那些沒有時間的朋友提供便利),想請羣友們説説哪裏的託兒所比較好。
把孩子送到託兒所的羣友很多,不少羣友紛紛發言,説了不少託兒所,我總結了他們對於這些託兒所的評價,不外乎於以下幾個關鍵詞:
1.負責。哪裏負責?羣友反應孩子所在託兒所老師很和氣,不打罵孩子。
2.教一些東西。教什麼東西?據羣友言語之中透露的信息,不外乎於一些禮儀、生活獨立的技能、語文數學的一點基礎知識。
3.能參與集體生活。羣友們反應孩子在家比較孤獨,而託兒所孩子多,一是有玩伴;二是可以經歷一定的集體生活,學會與他人相處的一些技能;三是能鍛鍊自己的膽子。
總而言之,不少羣友都表示要把孩子送到託兒所關關,為上幼兒園做準備,還有羣友説爺爺奶奶溺愛,在家自己難以管得住,教給孩子也放心省力。
禮儀也好,生活獨立技能也好,這些都應該屬於父母告知或者幫助孩子瞭解的信息,別把這些想法,總是寄託於託兒所。如果我們自己都嫌孩子煩,管不住,我相信如果託兒所不採用一些“辦法”,恐怕是很難管住你的孩子的。
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一個不遵守固定規則的孩子,更何況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託兒所。當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想進入一個原本規則已經固定的羣體,管理者如果不採用一定的策略,必然會讓這個孩子成為一條“鯰魚”,摧毀託兒所老師辛辛苦苦構建的規則體系,最終讓全體孩子處於“混亂”狀態,變得越發的難以“控制”。
託兒所的老師,怎麼管制家長也管制不住的孩子,無非是“哄和詐騙”,甚至是動用“武力”,他們沒有太多的策略和辦法。在現行的狀態下,託兒所的老師必然是不敢過分祭出“打”這個殺威棒的,如果實在管無可管,他們除了“放任為之”,必然沒有太多的辦法。
對於託兒所老師來説,即便是最艱難的“煎熬”,也因為有時間的限制,可以忍受過來。對於他們來説,他們只要贏取了“金錢”,其他和他們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呢?
我特別想説:送不送孩子去託兒所或是所謂的關一關,或是所謂的經歷一下,或是所謂的......其實對於孩子上幼兒園是沒有太多的直觀影響的。我們所謂的有效果,只不過是孩子在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掌控者”所展現出的“謹慎”而守“規則”。
如果我們的父母不介入到孩子的生活技能、規則的遵守等方面上來,未來的某一天必然會爆發我們難以忍受的“惡果”。
就拿孩子最開始進入幼兒園會哭鬧,這只是孩子的最正常的反應,對於新的環境、新的人員會產生一種心靈的“畏懼”,這就是入園“不應期”。所謂的送託兒所關一關,只是將這種入園“不應期”提前罷了,當然不同心理素養的孩子也不盡相同,很可能“關一關”的孩子還會爆發這種入園“不應期”。
所以,送不送孩子上託兒所,其實是不需要太過於糾結的話題,如果你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或者説因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尋求社會的幫助,那你就把孩子送到託兒所,這是無奈到極點的辦法。但我們要牢記託兒所絕對無法擔負或者承接你與生俱來的幫助孩子成長的責任。
教會孩子洗臉刷牙、吃飯穿衣、説話走路上廁所、禮儀等等內容,都是你我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們總是太急躁,急躁於孩子不會走路,急躁於孩子不會説話,急躁於孩子不會寫字,急躁於孩子不會唱歌,急躁於孩子不會背唐詩......
急躁中,我們總是抱怨孩子不成長,但我們很少去思考究竟我們有沒有給孩子去成長的時間。就拿我的女兒來説,我要培養孩子自己脱衣褲,妻子會用“天太冷了,等天暖和了再培養”這樣的話語來反駁我。
我們總是用這樣的那樣的藉口去阻隔孩子嘗試的機會或者時間,我們卻不想想即便是有些技能遺傳在孩子的基因裏,如果他們沒有時間來嘗試,他們也不可能覺醒這些與生俱來的天賦技能。
我們為什麼急躁?為什麼焦慮?因為我們內心把孩子提升到了成人的地位,總是用成人的標準去評判孩子的每一個行為或者言語。比如孩子畫畫,我們總是品評好不好、好看不好看,卻從不去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呈現。
我們不願意融入孩子任何的言行或者遊戲,我們總是抱着“評判者”的身份去“旁觀”孩子的一切活動,而從不主動想着用“協助者”的身份去“參與”孩子的一切活動。我們心裏想着“幼稚”去“旁觀”孩子的活動,自然而然就會陷入“焦慮”甚至是產生“逃離”的念頭。
我們為什麼沒有耐性?説一句直戳本質的話語:那就是我們覺得孩子的世界太過於幼稚,內心無法衍生出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長久參與孩子活動的激情,沒有激情就會敷衍,因為敷衍就會失去耐心。
我們寧可沉迷於手機遊戲、電子書籍、電視電影,也不願意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真正的原因就是缺乏興趣。再説句大家不愛聽的話語,我們內心深處壓根就沒有把孩子擺在生命“同行者”的地位,更多的我們只是把孩子當成了一個“附屬品”。
所謂“附屬品”,就是我們能夠掌控和支配孩子的未來,這也是很多家庭親子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就拿寵物來説,我們開心的時候,對寵物很悉心照顧,寵物犯再大的錯誤,我們都能忍受,但是當我們不開心甚至是煩心的時候,寵物就可能成為我們的“發泄品”。
這或許就是很多家庭親子關係的真正情況,親子地位不平等,我們總想掌控孩子,自然而然,我們就缺乏耐心。想一想,如果孩子是我們的老闆、領導,我們不少父母可能就會懷着“不一樣”的心態。
當然,我不是讓父母們把孩子當成老闆或者領導去“奉承”,而是特別想提醒父母們注意,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精彩,簡約卻不簡單,如果我們真正參與到孩子的世界中去,我相信我們就會重拾我們的興趣、我們的耐心。
作為80、90後父母,“耐性”這個東西,就像“鈣”,千萬可不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