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孩子養成愛讀書,愛勞動的好孩子

一些父母對孩子讀書寄予過高的期望,期望孩子通過閲讀能迅速提高思想 覺悟、提高學習成績、提高修養等。所以,父母在讀書的問題上特別容易與孩 子發生衝突。比如,孩子總喜歡看輕鬆的卡通讀物,而父母則希望他們着有教育意義的書。談到讀書,父母大多談的是“教育功能”,談的是“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但如果我們能冷靜地面對現實,就會發現,“一本好書能改變人 的一生”是一個神話。可以想想,是哪一本書使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現在又 有哪本書能改變你孩子的一生呢?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信息開放時代,他們面臨着比我們當年多得多的媒介選擇。除了書,他們可以看電視,玩電子遊戲機,聽錄音帶,甚至可以進人計算機網絡。

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對讀書的期望值。讀書是孩子的一 種娛樂,或者説,讀書首先具有娛樂功能。娛樂是孩子成長的需要,沒有娛樂 活動,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大多數情況下,書籍是孩子們的娛樂工具之一,孩子不會為了學習而去看書。父母如果硬將其發展為一種單純的教育工具,那麼孩子對它的態度就 會像對待課本一樣了。

書籍中的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兒童成長需要體驗藝術所以,當孩子閲 讀文學作品時,父母應注重的是藝術方面的教育。即在滿足娛樂需要的過程中, 無意中學到一些東西,即傳統的寓教於樂。雖然無意中學到的東西對孩子很重 要,但並不會因為重要就改變了閲讀的性質。至此,我們可以明確,兒童閲讀的意義是娛樂,是體驗藝術,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伴隨性質的學習,即接受思想、知識方面的教育。

通過閲讀可令人快樂、獲得知識與訊息,也可啓發想象力及創造力,培養 對圖文的審美觀。更能借此探索自我、瞭解外在世界,進而建立對各種事物的 積極態度。對幼兒而言,閲讀不但促進其語言發展,更是一種學習的媒介,能 學習到自己穿衣服、吃飯等生活自理能力,或學習關懷周圍的人和事、擴展生活經驗。家長與孩子共同閲讀,可促進幼兒與照顧者間親密的互動,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快樂及滿足,能感受到愛及温暖,有時更甚於對書本身的興趣。

勞動鍛鍊能夠培養孩子健康的個性。我們現在還是一個按勞取酬的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收穫,如果孩子養成 了懶散的性格,父母們怎麼能指望孩子在將來的工作中作出成績呢?勞動是成功的本源,因為美好的東西如果輕易得到,孩子就會毫不在意, 只有讓他們親自付出相應的勞動,才能懂得珍惜、愛護這些美好的東西。而那些優秀人物,那些偉人,無一不是在苦難中,在貧困的推動下,勤奮勞作,最終脱穎而出的。生長在城市裏的孩子往往就像温室裏的花草一樣,很少經歷風吹雨打,他們不懂世上還有“艱辛”二字。他們不懂得體貼農民,不知道愛惜糧食和敬重土地,他們已經喪失了把勞動作為美德的最樸素的理解。而讓他們獲得這種理解,體會這種艱難,培養起對勞動的興趣,就只有讓他們親自去體驗。

現在,許多家庭物質條件好了,又只有一個孩子,所以一門心思地想讓孩子儘量少吃點苦。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口袋裏零花錢 不斷。特別是城市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幾乎與勞累無緣。這樣做的結果,一是使孩子不知一飯一粥來之不易,二是使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將來更難以自立於社會。因此為了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讓他們經受一些勞累的鍛鍊是非常必要的。魯珀特默多克是世界傳媒業的龍頭老大,他從澳大利亞一份地方報紙起 家,奇蹟般地建立了一個國際傳媒帝國,而這個奇蹟之所以能夠出現,靠的就是他的苦幹精神,而他的苦幹精神,得益於兒童時期母親對他的勞動教育。

在談到母親對他的影響時,默多克説:“我想是她的嚴格要求使我懂得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財富要靠自己去創造的道理。”他的母親伊麗莎白是個極有主見的女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她有自己的辦 法。她對默多克很嚴厲,很少遷就兒子,經常讓他整修花園,打掃房間,洗衣服。為了培養默多克的價值觀,讓他理解報酬必須靠勞動去獲取,她讓默多克選擇勞動的種類、方式,然後計件或計時從她這兒領取相應的報酬。

伊麗莎白後來回憶説:“在那些日子裏,兒子可能認為一箇舊式的、殘 酷的親,但我必須讓他明白,沒有什麼東西是憑空而來的,等他長大以後就 能真正體會那樣做的好處。”作為父母,不要對孩子過分溺愛,應該磨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他們 熱愛勞動,由此熱愛生活。有時,也可以用“按勞取酬”的方式刺激他們,讓 他們用自己的勞動賺零花錢,使他們逐漸懂得勞動的價值,並慢慢學會計劃花 錢,這些都有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個性和生活態度。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不要害怕你的孩子身上出汗,手上長趼。 只有能使人勞累、流汗、長趼子的勞動才能培養出細膩、敏感、堅強、有温情 的心靈。這種緊張的勞動培養人的高尚品格,因為它充滿了高尚的動機。”

而生活中,一些父母卻認為:“用勞動鍛鍊孩子沒什麼用,有那個時間還不 如讓孩子多看會兒書呢! ”因此家長們有必要看看下面這個調查結果:美國哈佛 大學的威特倫教授花費了 40年時間,追蹤觀察了 256名兒童,結論是:從小受 過勞動磨鍊的孩子成年後,能與各種人保持良好的關係,比不愛勞動的收入多5倍,失業少16倍,健康狀況也好得多,生活過得美滿充實。這是因為孩子在勞動中可以磨鍊自己的意志、毅力,還有自力更生的性格,而這些,正是孩子到社會上打拼時最重要的武器。

因此,父母們應積極鼓勵孩子參加勞動鍛鍊,這樣孩子才能長大成才。首先,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自己做事。從孩子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時起,父母就應 該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絕不要包辦代替。孩子稍大一些的時 候(7歲左右),父母就要讓孩子幫着幹些家務事。等到孩子8歲以後,父母就可以給孩子分配一些任務,如掃地、擦桌椅等等。這樣做,不但能鍛鍊孩子的 動手能力,還能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毅力。其次,生活中,一些父母也知道孩子太嬌了沒好處,要讓孩子從小就能吃苦,適當幹些活。

可真用勞動去磨鍊孩,他們又牽腸掛肚地擔心起來。看到孩子細嫩的小手磨出了趼子,他們就開始心疼;看到孩子幹活累得喘氣,他們就更難過。於是孩子剛乾了一會兒, 父母就讓孩子停手:“我來幹吧!”這樣,勞動磨鍊成了走過場。父母應該明白, 適當讓孩子參加勞動是為孩子好,孩子現在吃些苦,受點累,將來就能生活得更好,因此愛孩子就要放手讓孩子在勞動中磨鍊自己。讓孩子乾點活,吃點苦是為了培養他們自強與堅毅的性格。因此,在孩子勞動時,父母應當用鼓勵來代替溺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20 字。

轉載請註明: 怎樣教孩子養成愛讀書,愛勞動的好孩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