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發生時,只有于謙一人遇害,文官集團到底怎麼了?

遍觀明代的風雲人物,小編曾經也有過自己的偶像,例如像天下無雙的王陽明,又例如像縱橫天下的姚廣孝,但是這些人物不管多麼英姿雄發,卻總比不過另一個人在小編心中的地位,這個人就是于謙。不是説于謙的能力遠超眾人,而是因為于謙的人生之起伏,實在是讓人永遠難以忘卻。所有的英雄人物中,只有于謙是在高潮之處突然跌落,然後被人以無情的方式給殺害。每每讀到于謙的石灰吟中,會內心的一頓抽搐,這個時代真的糟蹋人才,而於謙真的不應該被害。
奪門之變發生時,只有于謙一人遇害,文官集團到底怎麼了?
過去總是對這位英雄伴隨着一種無言的悲哀,但是隨着對於明代歷史逐漸的研究加深,卻也突然發現這個悲哀的英雄,即使他的悲哀是一種必然,而且這種毀滅性的結局,甚至還是一種不錯的結果。之所以這麼説不是想要否認曾經的偶像,而是因為明代的政治體系中其實不存在所謂的英雄,只有對於權力運作的成熟與不成熟。按照這種邏輯來分析,當年的于謙其實是一個不是很成熟的政治高手,他的失敗也是一種無奈的必然。
奪門之變發生時,只有于謙一人遇害,文官集團到底怎麼了?
要想理解這個事情,我們首先要了解當年于謙是怎麼上位的。關於于謙上位的過程,無論是明史紀事本末還是明朝那些事兒,好像我們都能夠非常清楚的看到,是于謙在亂世之中挺身而出,所以他才能夠成功上位。但其實這樣的説法並不完全靠譜,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于謙很有可能不是一個挺身而出的英雄,而是被大家塑造成了一個神話人物。
奪門之變發生時,只有于謙一人遇害,文官集團到底怎麼了?
因為當時于謙剛好處在文官集團與皇帝正在爭奪權力的過程中,像我們之前所説到的錦衣衞指揮使馬順被殺案件中就已經提到,新任皇帝在與文官博弈的過程中已經輸得非常徹底,而當年老皇帝和太監所擁有的勢力已經被文官集團給打得一敗塗地。所以當年在那一場混亂之中,文官集團已經掌握了自己的實力,但是對於北京保衞戰他們卻並不想出手,一個是他們認為也先不可能打到北京來,另一個就是自己已經掌握了權力,不想再失敗把權力交出去。所以于謙就作為一個工具人給抬了出來,讓他去守城,然後文官集團享受權利。
奪門之變發生時,只有于謙一人遇害,文官集團到底怎麼了?
結果萬萬沒有想到于謙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於是于謙就成為了文官集團推到前排的一個代表。但這並不是説于謙已經成為了文官集團的領袖,他的形象地位更像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看起來都是他一個人在表演,把嚴嵩等人打得節節敗退,但實際上真正掌控權力的是他們背後的徐階高拱和張居正。所以看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於謙其實就是一個工具人,他的存在和他的輝煌很大程度上是文官集團對他的支持。
奪門之變發生時,只有于謙一人遇害,文官集團到底怎麼了?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于謙的下場就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悲哀的是于謙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歷史記載中,景泰帝和文官集團越走越遠,而英宗皇帝卻不斷的聯絡朝中的舊人,希望與文官集團達成新的和議。結果文官集團在足夠的利益條件之下,和英宗皇帝達成了和平協定,就這樣文官集團成功地拋棄了景泰帝。但可惜的是文官集團做出了選擇,而於謙卻依舊堅持自己的立場,他認為國家的正統必須要按順序來不可以隨便拋棄,而且景泰帝給予了他的成就,他必須要跟着景泰裏走。
奪門之變發生時,只有于謙一人遇害,文官集團到底怎麼了?
所以後來的結果就是,文官集團已經默默地站在了景泰帝的對立面,而於謙卻依舊站在景泰帝的身邊,所以最終於謙被拋棄。這就成為了奪門之變以後,于謙一個人被殺的真實原因,他被文官集團給拋棄了,而他原先被神化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0 字。

轉載請註明: 奪門之變發生時,只有于謙一人遇害,文官集團到底怎麼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