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息党項、澶淵之盟、封禪泰山,宋真宗為何能稱作“守成之君”?

前言:何謂守成之君?

據先秦《詩·大雅·鳧鷖序》載:''守成也。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只祖考安樂之也。''

守成兩字,守容易,但若想有所成就很難,畢竟開國帝王功勳卓著,會改革軍事並創建新制度,後世之君通常受限禮法與能力,延緩王朝衰敗佔多數。

北宋從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建立,歷9帝共167年,宋太祖趙匡胤奠定王朝基礎,由其胞弟宋太宗趙光義攻滅北漢完成統一,因此北宋擁有兩位開國創業君主。

若提到北宋“守成之君”,第一時間想到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禎,與遼國和西夏保持長期和平,社會穩定促進經濟飛速發展,北宋皇權與士大夫攜手開創“仁宗聖治”,使北宋政治與經濟達到巔峯。

歷史似乎忽略了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因對党項李繼遷隱忍招撫、簽訂“澶淵之盟”對遼國增加歲幣、發起“封禪泰山”勞民傷財,宋真宗這三件事情真的做錯了嗎?

筆者將帶您梳理這三件事背後的故事,探討宋真宗是否配得上“守成之君”的稱號。

宋真宗趙恆

招撫党項——宋真宗初期最好的結果

宋太宗趙光義在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病逝,國喪時期,北宋西北攻勢暫停,卻不成想李繼遷(宋稱趙保吉)在十月劫掠靈州,迫於無奈北宋朝廷於十一月時,頒佈詔書招撫党項首領李繼遷。

《宋史·真宗本紀》載:甲辰,以銀州觀察使趙保吉為定難軍節度使。

趙恆在宋太宗諸子中,以仁厚而非賢德成為儲君,得到寇準等保守派擁護,卻要在遺詔的加持才登基為帝,剛登基的宋真宗能夠收編党項李繼遷,必然是得到朝臣擁護的結果。

宋太宗雍熙年間北伐遼國,抽調西北精鋭卻慘敗而歸,李繼遷趁勢襲擾邊境數州,於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便稱“夏國王”,得到遼國支持勢力日盛。

北宋連續十年的征討,沒能消除党項的隱患,反倒使北宋疲敝不堪,對北宋君臣而言,党項不過是數萬部眾的“癬疥之疾”,真正的威脅在北方的契丹(遼國)。

姑息党項、澶淵之盟、封禪泰山,宋真宗為何能稱作“守成之君”?

北宋初年疆域

想保住西北夏銀綏宥靜五州,將要付出巨大代價,宋真宗初期內憂外患皆比西北緊迫,党項族無非要些錢糧布匹,卻能夠為北宋輸送優良的戰馬,並緩解吐蕃對西北的攻勢,北宋君臣的決定,即便後世看也並沒有不妥。

北宋招撫党項李繼遷得以休養生息,党項得到北宋的物資援助,將戰略重心轉向西方,李繼遷最終死在與吐蕃衝突,繼位的李德明延續與北宋和睦並西進的戰略,勢力範圍擴展至玉門關及整個河西走廊。

宋朝君臣設想用少量的錢財,轉移党項的擴展方向,並腐蝕党項彪悍民風,待時機成熟以北宋國力,再收復西北並非難事,只可惜繼位的李元昊過於強橫,否則党項也會如同遼國般逐漸漢化。

北宋真宗年間,廉價的青鹽和優良的戰馬,使西北不再成為北宋負擔,反倒是為北宋提供大量的軍需品,與其説宋真宗給党項喘息之機,倒不如説北宋需要與黨項和解,才能解決宋太宗時期遺留的矛盾。

姑息党項、澶淵之盟、封禪泰山,宋真宗為何能稱作“守成之君”?

李繼遷掌控夏銀綏宥靜五州

澶淵之盟——北宋禁軍劣勢下的和平協議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約二十萬大軍南下,北宋真宗與羣臣皆有意南逃,因宰相寇準力諫赴澶州督戰,以北宋增加歲幣三十萬達成和議。

世人多感佩寇準的忠正廉直,嘲諷宋真宗膽小懦弱,徒有兩百萬禁軍卻想着逃亡,這確實有些誤解宋真宗趙恆,因為北宋禁軍有三大弊端:

第一,戰力低下:北宋國策以文官制衡武將,使得“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加之兵士十四歲參軍,至六十歲才能退役,禁軍難以凝聚成戰鬥力。

第二,數量虛報:禁軍屬於常備兵制,北宋真宗鹹平年間約六百萬户,很難支撐兩百萬數量,加之禁軍待遇不高,軍隊內形成虛報空餉的慣例。

第三,機動力弱:宋朝國境線漫長,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強敵環伺,遼國鐵騎突然南下,北宋各地守備禁軍難以抵擋,更無法在短時間內集結。

遼國鐵騎戰力強悍,北宋需要數倍禁軍才能與遼國在平原決戰,北宋的優勢在堅城利弩,如遠距離射殺出陣炫耀的蕭撻覽,被視作宋遼兵勢轉換與遼國求和的主因。

姑息党項、澶淵之盟、封禪泰山,宋真宗為何能稱作“守成之君”?

寇準

遼國方面以蕭太后和遼聖宗為核心,麾下能征善戰者不計其數,更換主將不影響遼軍士氣,蕭太后率遼兵縱橫千里,就是為遼聖宗立威,畢竟遼聖宗已經三十四歲,沒有戰功難以令契丹貴族信服。

《遼史·聖宗本紀》南院大王善補奏宋遣人遺王繼忠弓矢,密請求和。詔繼忠與使會,許和。庚午,攻破德清軍。壬申,次澶淵。蕭撻杞中伏弩死。乙亥,攻破通利軍。

蕭太后對局勢看得很清楚,僵持下去未必更有利,因此和談才是最好的選擇,兩國能夠短時間敲定三十萬歲幣,顯然超過遼國預期的設想。

澶淵之盟雖然宋朝每年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但北宋強大的經濟基礎,雙方的貿易往來,侵蝕遼國君臣的雄心壯志,使北宋與遼國維持長久的和平。

且此協議裏,遼國尊奉宋朝為兄,這絕不是按照年齡,而是按照國家實力排序,北宋的綜合實力贏得遼國的尊重,維護北宋皇權的尊嚴和正統性。

姑息党項、澶淵之盟、封禪泰山,宋真宗為何能稱作“守成之君”?

澶淵之盟

泰山封禪——帝王對子嗣最後的寄託

很多人覺得宋真宗趙恆,是因為晚年信奉道教,才做出偽造祥瑞,進而“封禪泰山”的荒唐舉動,卻忽略了宋真宗作為帝王的苦惱,人至中年卻沒有子嗣。

而北宋王朝能夠繼承皇位的,除宋太宗趙光義血脈外,還有宋太祖趙匡胤血脈與魏王趙廷美三方勢力,若宋真宗趙恆有子嗣,便能夠免除北宋皇室內部的紛爭。

宋真宗趙恆在封禪前共有五名皇子,分別是温王趙禔、悼獻太子趙祐、昌王趙祇、信王趙祉、欽王趙祈,但很不幸皆未成年。

本就信奉道教的宋真宗趙恆,在連續遭遇挫折後,更加寄希望於神明,因此在道士的引導下,與羣臣上演祥瑞現世,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從汴京出發前往泰山封禪,這也是封建帝王最後的封禪。

封禪泰山

説來也巧,不久宮女李氏即懷有身孕,宋真宗高興得前往山西汾陽“祭祀后土”,公元1010年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個兒子降生,通過接連祈神降生的嬰兒,彷彿昭告世人,這個孩子是上蒼賜予宋真宗的血脈,北宋血統紛爭也就此告一段落。

但子嗣尚且年幼,而周王趙元儼已是“天下崇憚”的權臣,若宋真宗有所意外,一紙詔書很難制衡趙元儼,因此宋真宗特意將趙禎交予皇后劉娥撫養,並逐漸令劉娥接觸朝政。

《宋史·真宗本紀》對宰相於寢殿。帝不豫增劇,禱于山川神祗。戊午,帝大漸,遺詔皇太子於柩前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權處分軍國事

劉娥清貧的家世與備受爭議的人生經歷,始終沒有獲得北宋士大夫的諒解,宋真宗趙恆又刻意提拔保守派執政,由他們遏制女權崛起或王權(宗室)取代皇權,最終形成相權-王權-後權,相互制衡的局面,隨着皇帝平穩成長,權利會全部迴歸到皇權麾下。

劉娥

宋真宗趙恆對北宋歷史作出貢獻

以宋真宗時的格局,難以預料到党項會崛起,但党項為北宋抵禦吐蕃與諸羌,同時獲得戰馬與青鹽等物資,給北宋帶來實際收益,而夏銀綏宥靜五州之地,在名義上仍歸屬於北宋。

面對遼國舉國南侵,宋真宗雖有懦弱遷都的打算,卻也能夠接受忠臣的直諫,面對遼國的主動請和,以財物免除戰禍,北宋對遼國保持貿易順差,用經濟制約遼國發起戰爭的能力。

宋真宗封禪,雖然有勞民傷財之嫌,但沿途監督河北諸道防備,起到鞏固國防的積極意義,祈求子嗣也免除北宋皇室的內部分裂,併為仁宗留下士大夫與皇權共治天下的政治架構。

宋真宗趙恆在位二十五年,緩解西北党項的戰爭壓力,與遼國達成長久和平,國內農民起義減少,實現北宋疆域的穩固和人口的大幅度增加,農業耕種與商貿經濟快速發展。

鞏固宋太宗血脈的統治,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確立士大夫政治架構,即便宋仁宗十餘年無法親政,北宋依舊保持着上升勢頭,從對北宋王朝的影響而言,宋真宗確實稱得上“守成之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83 字。

轉載請註明: 姑息党項、澶淵之盟、封禪泰山,宋真宗為何能稱作“守成之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