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莊伯為何會在關鍵時刻背叛天子?
導讀:據《左傳》記載,公元前718年,曲沃莊伯發動了第三次代翼戰爭。這次戰爭他事先取得了天子的支持,並在鄭、邢及王室大夫尹氏、武氏的幫助下,成功地將晉鄂侯驅逐到隨邑。然而就在他距離晉侯寶座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曲沃莊伯卻突然背叛了天子,從而引來了王師的討伐。那麼,曲沃莊伯為什麼要在關鍵時刻對天子卸磨殺驢?這究竟是他盲目自信,還是與天子之間分贓不均呢?
1
曲沃桓叔去世之後,其子曲沃莊伯繼承其遺志,先後發動了兩次代翼戰爭。首先是在公元前725年十月,曲沃大軍順利攻入翼城,殺死了即位剛滿十五年的晉孝侯。不過,取得勝利之後,曲沃莊伯並沒有順勢完成統一大業,而是任由翼城方面扶立孝侯之弟公子郤為晉鄂侯。
至於其具體的原因,《晉世家》中的説法是“晉人攻曲沃莊伯,莊伯復入曲沃。”而在《古本竹書紀年》中則添了一句“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於家谷”,這句話在《今本竹書紀年》中出現了兩次,且出現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很容易給人造成迷惑。考慮到《今本》真實性存疑,我們還是姑且取信《古本》的記載,並在此基礎上展開分析。
這句話中提到了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公子萬,一個是荀叔軫。按照其稱謂來看,荀叔軫應當是晉國西部荀國的一名貴族;至於公子萬,按照書中的語氣來看應當是曲沃的公子,而非翼城方面的公子。又據史料記載,曲沃桓叔有一幼子,在晉武公末年因受封於韓原而被稱為韓萬,此處的公子萬應當指的就是他。
依據這個推論,我們大體可以理出一個順序,先是曲沃莊伯出兵佔領翼城,遭到了翼城勢力的反擊,故公子萬前來相救,不料遭到了荀國大軍的阻擊。公子萬相救不得,只好邊戰邊退,最後到了一個叫做“家谷”的地方。而曲沃莊伯則因為等不到援兵無法堅守,只能退回曲沃固守,這也標誌着第二次代翼戰爭宣告失敗。
2
這次戰爭先勝後敗給曲沃莊伯上了血淋淋的一課,讓他認識到僅僅發展自身的實力與翼城死磕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後的幾年裏,曲沃莊伯特意加大了在外交上的投入,到七年後(前718年)第三次代翼戰爭爆發的時候,曲沃莊伯便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他從鄭國、邢國借來了強大的外援,同時還獲得了周桓王的支持,天子親派王室大夫尹氏和武氏前來助陣,一支由多國部隊組成的聯合國軍浩浩蕩蕩地向翼城開拔而去。
看到這個場面,晉鄂侯的內心是崩潰的。儘管當時天子權威已然衰落,可直接跟天子對抗這種事還真沒有人幹過,晉鄂侯自然也不敢開此先河。因此他乾脆也沒有抵抗,直接收拾了細軟向北逃竄而去,曲沃方面沒費吹灰之力就順利拿下了翼城。
按説這次的戰爭萬事俱備,有天子的支持和鄭國、邢國的鼎力相助,曲沃莊伯在武力上、外交上、法理上的優勢都佔盡了,應該不可能再失敗了吧?想着父親多年的夙願終於要在自己的手中實現了,曲沃莊伯心裏有着説不出的酸楚。然而歷史的發展總是出人意表,還沒等到他去告慰自己的父親,觸手可得的勝利便再次轉化成了失敗的眼淚。至於其失敗的原因,《左傳》上是這麼説的: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於翼。(左傳·魯隱公五年)
也就是説,曲沃莊伯剛剛利用天子打了勝仗,還沒等着天子冊封呢,就死不要臉地背叛了。這個舉動深深地傷害到了周桓王的玻璃心,其態度自然也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於是到這年秋天,周桓王欽點虢公統帥大軍討伐曲沃,最後結果可想而知。
這裏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曲沃莊伯既然已經耗費了那麼多的心血取得了天子的支持,可為什麼就那麼迫不及待地要選擇背叛,在最為關鍵的時刻引來天子的討伐呢?曲沃代翼第三戰的功敗垂成,究竟是由於曲沃莊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還是因為與天子分贓不均導致的呢?
3
這場戰爭爆發前曲沃莊伯是如何獲得天子支持的,事後又是如何背叛的,《左傳》中都語焉不詳。翻看公元前718年前後的歷史記錄,似乎也沒有什麼可以用以旁證的資料,因此要想解開這個謎題,唯一的辦法便是放到當時國際政治的大背景中去尋找答案。
曲沃代翼第三戰爆發前後,國際社會所發生的最有影響力的事件莫過於“周鄭交惡”了。據《左傳》載: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温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左傳·魯隱公三年)
周平王與鄭國之間的恩怨可以説是由來已久。早在周幽王時期,時任王室司徒的鄭桓公趁着驪山之亂的機會,以成周戍守的兵力伐滅虢、鄶建立了鄭國,從而開啓了諸侯假王權謀私利的先河。到後來平王與攜王並立時期,為了獲得鄭國的支持,周平王不得不承認了鄭國建國的合法性,還授予了鄭武公、莊公卿士的地位。有了周天子的合法授權,鄭莊公也就更加肆無忌憚,開始名正言順地搞以權謀私的小動作。周平王儘管對此有所不滿,可礙於鄭國的強大,也只能忍氣吞聲,低眉順目地看鄭國人的臉色。
事情到公元前722年的時候終於出現了轉機,這一年,“鄭伯克段於鄢”的劇情全面爆發,鄭莊公以老辣的手段把叔段的叛亂扼殺在了萌芽之中,叔段及其子公孫滑見勢不妙急忙逃往國外,從而引發了一連串的國際爭端。與鄭國毗鄰的東方諸侯如宋、衞、陳、蔡等國,早就看不慣鄭莊公假借王命以肥已的做派,便以此為契機開始對鄭國進行聯合抵制。
已近暮年的周平王看到這個機會,便想着要落井下石,把卿士的部分權力分給他所信賴的虢公,也好宣泄一下這二十多年來心中集聚的怒火。可偏偏周平王用人不善,事情尚未成行就被人透露給了出去。鄭莊公自然不高興,去找平王要説法,平王害怕鄭國,便支支吾吾地否認自己有過這樣的想法,而且還提出願意跟鄭國交換人質以示互信,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鄭交質”事件。
堂堂天子與諸侯交換人質以建立互信,而諸侯對此竟也毫不推辭,這已經是對天子威嚴的褻瀆了,可偏偏在交換人質這件事上,鄭國方面又出現了紕漏。公元前720年,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年的周平王去世,不久後被送往鄭國做人質的繼承人王子狐也突然暴斃,而這個王子狐又恰好是後來即位的周桓王的父親。儘管鄭國並沒有加害人質的理由,可天子的父親不明不白地死在了你鄭國,這事你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啊!
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周桓王剛剛即位,便再次提出要分權給虢公。鄭莊公也是個暴脾氣,顧不得先王正在喪期之內,愣是派祭仲把周朝的莊稼給收了,而且在後來的幾年裏再也不去朝見天子了。兩個人誰也不肯作出讓步,就這麼僵持了大約三年的時間,到最後是鄭莊公先有些扛不住了,於是就於前717年趁王室發生饑荒的時機緩和關係,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鄭莊公迫於東方諸侯的壓力也不敢發作,最後也只能是默認了虢公的左卿士地位,這件事才算是告一段落了。
公元前718年的第三次曲沃代翼戰爭,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爆發的。當時周鄭雙方正處於冷戰階段,鄭莊公因怨恨不去朝王,周桓王也不願意在卿士這件事上再作妥協,雙方互相較勁互不理睬。在這種情境下,周桓王自然無法指揮鄭莊公去做什麼,更沒有辦法去調動鄭國的兵力去實現自己的意圖。至於參與這次軍事行動的王室大夫尹氏和武氏,《公羊傳》對他們的評價都不高,這兩個人的行為恐怕也代表不了王室的意志。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對第三次代翼戰爭的過程進行一個覆盤:曲沃莊伯想要通過外交上的發力實現取代翼城的企圖,但以當時曲沃的實力,又不可能籠絡周邊所有的諸侯,於是便只能實現重點突破,在風光無限的鄭莊公身上打開突破口。然而,中原大地政治鬥爭如火如荼,遠在北方偏僻之地的曲沃卻看得不那麼真切。曲沃莊伯只看到了鄭莊公風光的一面,天真地以為只要搞定了鄭國就等於是搞定了一切,於是便以其有限的資源,把賭注都押在了鄭莊公的身上,試圖通過其在王室的影響力達成自己的目的。
可讓他終究沒想到的是,周桓王對於鄭莊公的專權早已忍無可忍了,當他聽説鄭國又打着王室的旗號出去幫人打內戰的時候,心中的無名火便猛然爆發了。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周桓王便與曲沃結下了不解的仇怨,只要曲沃方面敢於向翼城動武,天子的大軍就必定會干涉,這股無名的仇怨一直被他帶到了墳墓裏。
在這個過程中,為周桓王所倚重的虢公忌父的態度,顯然也是不容忽視的。在過去的幾十年間,虢國的先君虢公石父和虢公翰分別是幽王和攜王的近臣,也是周平王最大的敵人。可隨着時間的流轉,各自核心利益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種仇恨也就慢慢地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共同的利益將他們團結到一起。從周平王晚年開始,王室需要尋找一個新的合作者來制衡鄭莊公,而虢公忌父也希望能夠恢復祖、父時的榮耀,可以説是各有所需。既然雙方都有改善雙邊關係的意願,自然也就能冰釋前嫌,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周桓王是如何藉助虢公的力量來制衡鄭莊公的,其中的細節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不過從後來的歷史記錄來看,虢公的權力無法越過鄭國滲透到東方,而鄭國似乎也無力染指西方事務,以成周為中心劃分出的東西兩大區域,也就成了虢公與鄭莊公權力的天然邊界。因此在虢公看來,晉國與曲沃的內戰,是自己勢力範圍內的事情,鄭國干預晉國內戰就難免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為了向鄭國示威,虢公必須要在晉國事務上猛刷存在感。
因此,曲沃莊伯所主導的第三次代翼戰爭之所以會走向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他選錯了位置、站錯了隊。所謂“神仙打架,小鬼遭殃”,這場發生在成周的政治鬥爭,其戰場卻選擇在一個看似毫不相關的地方,這才是歷史最讓人感到奇妙的地方。
@AalizzWell逸川 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