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中國革命大潮洗禮,人民解放軍的開國將領,將星如雲,各領風騷,有一位將領更是與眾不同。1955年,他雖只授中將軍銜,李先念一直尊稱他“老班長”;徐向前親切地喊他“老戰友”;陳錫聯、許世友、陳再道等,更為尊重他們這位“老領導”。他,就是來自紅四方面軍的詹才芳將軍。
紅四方面軍的一員驍將
詹才芳,1907年9月12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城南30裏黑石嘴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4年春,16歲的詹才芳受有“鄉土秀才”之稱的大姐夫餘楚臣的影響,決定到外面闖一闖,便隨遠房親戚、武漢中學學生餘義民到武漢謀生。革命前驅董必武是武漢中學的創辦人,又是餘楚臣的親舅舅。他介紹詹才芳到武漢中學當校工。這年底,詹才芳秘密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走上革命道路。受董必武指派,餘楚臣、詹才芳回鄉以辦平民學校為掩護,秘密組織農民協會和自衞軍,組織鄉親們打土豪分田地。李先念就是這個時期由詹才芳引上革命道路的。1926年3月,詹才芳被批准正式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衞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湖北黃安、麻城成了國民黨軍隊“清剿”“血洗”的重點。9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擬定了湖北秋收暴動計劃。11月13日,黃安、麻城兩縣農軍和農民2萬餘人舉行黃麻起義。詹才芳率30人的突擊隊,一舉攻下黃安城南門。黃安農民政府宣佈成立,同時組建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共300餘人。黃安農民自衞軍為第1路軍,麻城農民自衞軍為第2路軍,潘忠汝任總指揮,詹才芳為第1路軍特務營營長。12月5日夜,國民黨軍向黃安城瘋狂反撲,鄂東軍奮起抗擊4小時,終因眾寡懸殊,北門被突破。為掩護部隊從東門撤退,詹才芳冒着槍林彈雨,隨總指揮潘忠汝六進六出黃安城。當第七次衝進城時,城內大部已被敵人控制,潘忠汝身中數彈,壯烈犧牲。詹才芳撿起總指揮的手槍左右開弓,子彈打光了,又掄起大刀衝向敵陣,一路廝殺,拼死血戰,只帶領3名戰士衝出城外。12月下旬,在吳光浩率領下,詹才芳等鄂東軍共72人突破敵人層層封鎖,轉移到黃陂縣木蘭山打游擊,詹才芳任中共黃陂縣河口區委書記、縣工農遊擊大隊隊長。鄂東軍到達木蘭山不久,1928年1月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7軍。同年7月,部隊進入河南光山縣柴山保地區建立根據地,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師,詹才芳先後任連長、營長。1930年4月,紅1軍成立,紅11軍31師改編為紅1軍第1師,詹才芳任該師第3團政委。後紅1軍同紅15軍合編為紅4軍,詹才芳所在團改稱紅4軍第10師第30團,詹才芳仍任該團政委,團長為王樹聲。
1931年9月中旬,鄂豫皖蘇區開始“肅反”,大抓“改組派”。第30團團部警衞排班長陳錫聯被抓後,詹才芳找到保衞局的人,説:我是看着他長大的,小時候他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14歲就出來參加紅軍,一直跟着我搞保衞工作,不可能是什麼“改組派”。這個人我保定了!徐向前聽説後也堅決要求放人。陳錫聯這才免遭厄運。
◆1940年12月,晉察冀第3軍分區團以上幹部在河北唐縣和家莊,後排右五為詹才芳。
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在黃安七里坪成立。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下轄紅4軍和紅25軍。接着,在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舉行4次進攻戰役。在蘇家埠戰役中,總指揮徐向前命令第30團配合兄弟部隊死死圍困淠河西岸的蘇家埠鎮,以引誘並打擊增援之敵,爾後將該鎮一舉攻克。蘇家埠駐有國民黨軍6000多人,城四周築有永久性堅固工事,易守難攻。詹才芳配合團長王樹聲,指揮第30團和兄弟部隊一道,先是擊潰敵援軍,爾後轉攻蘇家埠。指戰員把篾條、稻草紮成把,用水浸濕,在交通溝前堆成垛,用以抵擋敵子彈。官兵們一週內挖出一條1人多深、3米多寬,裏外3層足有二三十里的工事網。詹才芳組織官兵展開宣傳攻勢,給因捱餓開小差的敵軍送食物。此舉極大地瓦解了敵軍士氣,投誠的敵官兵不斷。在20天作戰中,紅軍打敗敵援軍,死困住被圍之敵,迫使蔣介石調集15個團約2萬餘人,自合肥大舉西援。第30團利用構築的工事網圍困敵軍,有力地支持了打援部隊行動。此役歷時48天,殲敵3萬餘人,繳獲槍支彈藥一批,還擊落敵機1架。
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失敗後,紅四方面軍主力被迫於1932年10月撤離鄂豫皖蘇區,轉戰四川。詹才芳先後任第10師、第12師政委。1933年7月,紅9軍成立,隸屬紅四方面軍。詹才芳升任紅9軍政委。此時,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燾為排除異己,又發起新一輪“肅反”。這年秋天,剛滿15歲的戰士譚知耕,和班長劉義生、戰士馮瑞山一起吃過一隻從土豪家裏抓來的雞,班長跟連長開玩笑説我有一個“吃喝委員會”,結果3人均被關進牢房,等待處決。詹才芳得知後,怒斥保衞局的人:“你們搞什麼名堂?”他拉過譚知耕的手説:“跟我走!我是政委,你給我當勤務員。”就這樣,詹才芳冒着殺頭危險,機智果敢地把一些部下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解放戰爭時羅榮桓親自向詹才芳問清情況,動情地説:你是他們的恩人吶!詹才芳救下的這批人,如陳錫聯、譚知耕、甘思和、鄧嶽、張志勇等,後來都成了開國將領。
隨着部隊整編,詹才芳調任紅31軍政委。由於張國燾反對中央北上方針,另立“中央”, 詹才芳所在部隊不得不第二次翻雪山、過草地,向南進發。詹才芳對此不解,他向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訴苦:“紅軍本應由黨中央統一領導,這次好不容易盼來了會師,怎麼又分開了……”私下裏,他還説:“看來,中央的路線是對的。咱們要是再這樣下去,非走上絕路不可!”
詹才芳和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紅31軍軍長王樹聲帶領部隊南下中,雖然打了一些勝仗,但由於敵主力集中,我後勤補給不足,百丈決戰遭受慘重損失。此時,隨左路軍行動的朱德總司令和紅四方面軍其他領導,與張國燾進行了堅決鬥爭,迫使其不得不取消偽“中央”,同意北上。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第三次過草地,詹才芳患了傷寒病,躺在擔架上不能動彈。一天,暴風雨將臨,詹才芳聽到草叢裏有人呻吟,命甘思和去查看,發現是279團大個子指導員尤太忠,其因病餓交加,奄奄一息。詹才芳忙把自己最後一把青稞炒麪塞進他嘴裏,並把他扶上馬背,使這位未來的共和國上將順利地走出草地。
◆1941年,晉察冀第3軍分區領導幹部王平(右起)、王宗槐、詹才芳、潘峯在一起。
1937年早春,已在抗日紅軍大學(後成為抗大)學習的詹才芳隨校離開保安到了延安。一到延安,詹才芳就去看望自己的革命引路人董必武。董老講:“我聽人説你在肅反中曾盡力保護過一些同志。這很好啊!”詹才芳就把當時在緊急時刻,急中生智救人的情況,向老首長作了彙報。董老不住地點頭讚許,説:“才芳,看來你原來還是個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的人吶!”詹才芳告辭時,請老師給自己寫幾個字。董老欣然命筆,寫下“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幾個蒼勁有力的毛筆字。
“誓逐豺狼大海中”
延安抗大批判張國燾的錯誤路線,一度把張個人的錯誤波及到下面,批判的面寬了些。詹才芳與許世友、王建安、洪學智等紅四方面軍一些同志曾遭錯誤打擊。後經毛澤東親自幹預,事情得到妥善解決。事後,董老對詹才芳説:“一個黨員要經得住各種考驗,在風浪中不要失去信念與信心。”詹才芳説:“我很明白。毛主席受的委屈比我們還多。我們會像他那樣處理問題的。”
1938年12月初,中央軍委決定以“抗大”第7大隊和第1大隊為基礎,組建抗大第二分校,東進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辦學。分校組成以詹才芳為大隊長、李中權為政委的先遣大隊。臨行,詹才芳即興賦詩一首——《請命赴敵後》:
“日寇侵華氣焰兇,我磨利劍為屠龍。諄諄教導言無盡,絮絮關懷意未窮。西別陝甘情切切,東牽冀熱怒衝衝。縱騎飛躍三千里,誓逐豺狼大海中。”
1939年2月,第二分校統一編組,將學員編成3個大隊,先遣大隊編為第1大隊。詹才芳任大隊長,李中權任政委。9月27日,日寇駐石家莊的一個聯隊加上偽軍約1000餘人,經靈壽縣向第二分校駐地陳莊猛撲過來。危急時刻,詹才芳一面急令第1大隊第1支隊領導率第6、第7中隊,迅速搶佔有利地形準備阻擊;一面向校首長彙報情況,請求支援。第6、第7中隊以步槍、手榴彈頂住敵人一次又一次猛攻,掩護全校人員及後方機關和羣眾安全轉移。此時,第4分區第5團和途經晉察冀的第120師第358旅兩個團趕到。在第358旅旅長張宗遜和第二分校校長陳伯鈞共同指揮下,激戰一晝夜,將敵全殲。
◆抗戰時期,詹才芳與李運昌(左一)、李中權(左二)、彭壽生(右)合影。
同年11月7日,八路軍第358旅和第4分區部隊集結於河北淶源與完縣(今順平)之間的黃土嶺地區,準備圍殲前來“掃蕩”的日偽軍。這時,日軍突然從河北唐縣、完縣出動,直撲駐神南莊一帶的八路軍第358旅後方機關。為掩護校部及當地黨政軍機關和羣眾轉移,第二分校首長急令詹才芳率第1大隊阻擊日軍。第1大隊與日軍激戰兩日,斃傷其數十人,完成了掩護任務。第1大隊作戰勇敢,工作出色,被第二分校評為模範大隊,第1大隊黨支部被評為模範黨支部。
1944年10月,詹才芳調任冀熱遼軍區副司令員。1945年初,日軍從關外調集偽滿軍11個旅及27個特種警察“討伐”大隊共6萬人,在冀熱遼推行“集家並村”政策,擴大“無人區”。從2月初開始,偽滿軍配合日軍、特警、偽綏靖軍約4萬餘人,對冀東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 詹才芳協助司令員李運昌指揮冀熱遼軍地武裝,採取分區負責,內線堅持與外線出擊、集中打擊與分散遊擊相結合的方法,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到5月底,冀熱遼軍區部隊作戰共230次,斃、傷、俘日偽軍50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迫使日偽軍龜縮在鐵路沿線不敢四處活動。同年8月,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階段。冀熱遼軍區組成中共東進工委和東進指揮部,由司令員李運昌率部北上配合蘇軍作戰。15日,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但日寇並未停戰。詹才芳奉命留下負責關內冀東反攻與受降工作。詹才芳貫徹中共冀熱遼區委、軍區制定的冀東對日戰略反攻方針,指揮部隊向日偽軍發起攻擊。經兩個多月反攻,共佔領26座城鎮,拔除日偽軍據點200多個,殲滅日偽軍3萬餘人,繳獲槍械2萬餘支,火炮數十門,軍需物資一批。
第一個衝進錦州城的縱隊司令員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剿共”之心不死,南軍北調大批部隊向華北、東北急進。1945年10月1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秦皇島登陸。在美軍掩護下,10月下旬, 6萬餘國民黨軍進入我山海關冀東第19旅和22旅防區。由於冀東是國民黨向東北輸送兵員的咽喉要道。為封鎖這條要道,11月19日,中央決定,將冀熱遼軍區冀東的一部分部隊改編為冀東軍區,詹才芳任司令員。1946年1月4日,國民黨調集5個軍兵力,進犯熱河,妄想攻下承德,拿下山海關,打開通向東北的大門。詹才芳率冀東軍區部隊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打響承德保衞戰,大量殺傷敵人,粉碎了敵之企圖。
1946年7月29日,駐天津美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巡邏隊及國民黨軍一部,進入安平鎮,向冀東軍區第36團5連發動攻擊。詹才芳斷然決定予以還擊,經4小時激戰,美軍和國民黨軍丟下40多具屍體狼狽潰逃。當天下午,美軍和國民黨軍300餘人,在4架美軍飛機掩護下第2次進攻安平鎮。詹才芳指揮部隊英勇還擊,給美軍和國民黨軍很大殺傷。這次戰鬥是我軍有史以來第一次和美軍交戰,成為當時聞名中外的重大新聞,稱為“安平事件”。事件發生後,軍調處派出三方調查組赴現場調查。面對事實,打着“盟軍”旗號的美軍,不得不承認是他們破壞了停戰協定。北京電影製片廠1962年攝製的黑白故事片《停戰以後》,其背景就是“安平事件”。
1947年8月,詹才芳任東北民主聯軍第9縱隊司令員。他率部參加東北民主聯軍的秋季攻勢,作戰歷時50天,共進行5次較大規模戰鬥,殲敵1.1萬餘人,繳獲大炮137門,各種槍支5000餘支。但冬季作戰,由於冬裝沒解決好,部隊凍傷嚴重,直接影響到作戰。溝幫子戰鬥沒有抓住國民黨軍第184師,茶棚庵戰鬥又損失較大,為此受到東北野戰軍總部的批評。
1948年,第9縱隊開展夏、秋兩季大練兵。詹才芳針對冬季作戰出現的問題,提出“為雪溝幫子的恥辱,去掉蝗蟲般的臭名,我們發誓一定為打翻身仗而努力奮鬥”的口號,並以此作為參加大決戰的總動員令。
1948年9月9日深夜,東北野戰軍總部命令第9縱隊以隱蔽、迅速、突然的動作,插向錦州、義縣之間,切斷錦、義之間敵軍的聯繫,包圍義縣守軍,阻擊錦州之敵北援。在詹才芳指揮下,部隊勇猛穿插,巧妙滲透,圓滿完成分割錦、義之敵的任務。爾後,詹才芳親自指揮部隊攻克敵錦州城北防禦核心陣地帽兒山,挖掉了敵人觀察戰場態勢的“眼珠子”,使之變成瞎子。在第8縱隊配合下,9縱控制了錦北全部外圍陣地,為攻取錦州創造了有利條件。打下帽兒山後,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登上帽兒山,對第9縱隊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大加讚賞。10月14日,總攻開始。第9縱隊兩個“尖刀連”涉水過河,不到10分鐘就打開了突破口,成為第一個攻進錦州城的部隊。詹才芳也帶着警衞員向突破口衝去,成為第一個攻進錦州城的縱隊司令員。由詹才芳率領,第9縱隊官兵沿中央大街向縱深猛衝,與敵激烈巷戰。經31個小時激戰,解放錦州城。此役,第9縱隊共殲敵2.3萬餘人,繳獲飛機4架和大量物資、裝備、器材,並活捉國民黨軍東北“剿總”中將副司令範漢傑及國民黨軍第6兵團中將司令盧俊泉。詹才芳審問戰俘,範漢傑心有餘悸地説: “錦州,猶如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負華北。貴軍奪下錦州,恰像從中折斷扁擔,使東北與華北分離,棋着確實厲害,尤其貴軍孤軍深入,非雄才大略之人,決不敢作此貿然行動……”出色的戰績,使第9縱隊獲東北野戰軍總部通報表揚。
◆1945年在唐山保衞戰中,攻下開平城,詹才芳向市民宣講共產黨、八路軍政策。
1948年11月,第9縱隊奉命進關,參加平津戰役,任務是在津南方向攻城。部署在第9縱隊正面的敵軍有4個正規師,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為減少傷亡,詹才芳動用4個團兵力,冒着敵軍炮火,在前沿開闊地帶挖交通壕約1.2萬米。1949年1月14日,進攻發起後,敵守軍火力兇猛,爆破組無法接近陣地。危急時刻,詹才芳再次命令炮兵進行火力支援,命令突擊部隊再次發起衝鋒,紅旗終於插上天津城頭。但爭奪突破口的戰鬥異常激烈,戰鬥進入白熱化。詹才芳見部隊傷亡嚴重,心急如焚,對政委李中權説:“咱們上!”隨即就衝向護城河。河水奔流,槍彈密集,情急之下,詹才芳差點摔倒。這時,一個大個子機槍手快步上前,用身體擋住了司令員。上岸後,詹才芳穿着渾身濕透的棉衣、棉褲向前猛衝,腳下冰碴“咯吱”作響。戰至15日凌晨1時,突破口鞏固下來,各突擊部隊先後攻佔敵軍把守的要點。12時,9縱攻佔市政府,活捉國民黨天津市市長杜建時。第9縱隊(不含第34師)激戰天津,共殲敵2.66萬人,繳獲飛機1架、各種火炮614門、各種槍支12950支及大批彈藥和軍用物資。指揮天津戰役的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對詹才芳、李中權説:原來“我們的意圖是,你們只要能在南面頂住,不讓敵人溜掉,就算完成任務了。沒料到你們也突破了南邊這樣堅固的工事,還參加了縱深的戰鬥,這就太好了!”
第9縱隊,這支曾在冀東堅持抗戰的老部隊,在詹才芳指揮下,亮劍長城內外,歷經戰火淬鍊,成為東北野戰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能打硬仗的主力部隊之一。
1949年3月,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第9縱隊的番號改稱第46軍,詹才芳任軍長。4月,詹才芳率部由河北霸縣出發,挺進中南。 9月,衡寶戰役打響。詹才芳指揮第46軍擔負佯攻任務,掩護主力部隊運動,兵分數路強渡湘江。敵守軍聞風潰逃,詹才芳迅即指揮部隊追擊,將潰逃的敵衡陽警察部隊和自衞大隊圍殲,攻克戰略要地衡陽。部隊進駐衡陽後,奉命擔任湘南剿匪任務,在半年多時間裏,詹才芳指揮部隊採取軍事進剿、分散駐剿、發動羣眾消滅殘匪的方法,消滅以國民黨殘留武裝為主的土匪10萬餘人,為保衞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做出重大貢獻。
1955年4月,詹才芳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同年9月,詹才芳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坦蕩胸懷耿耿忠心
詹才芳資格之老是全軍聞名的,他的老部下有李先念、許世友、陳錫聯、陳再道、韓先楚、秦基偉、洪學智、王建安、聶鳳智、皮定均、吳世安、王近山、鄧嶽、譚知耕、甘思和……其中一些人堪稱一代名將。他的部下,解放後有些人成了他的上級,但在詹才芳看來,革命隊伍中,上下級職務變動,是極正常的事,這正是我們黨和軍隊興旺發達的體現。他為這些戰友後來居上由衷感到高興;而他的這些老下級對他更是格外敬重。作為“軍中一老”,詹才芳從不以“老”自居。他待人寬厚、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常與戰士席地而坐,促膝談心。他嚴於律己,廉潔奉公,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位佩戴中將軍銜的老首長,在司令部大院騎着自行車上下班。
◆1960年,詹才芳(右二)與周恩來、鄧穎超(左二)在廣州白雲機場。
1955年人民解放軍首次評軍銜,主要依據職務和級別。詹才芳在紅軍時期就是正軍職務,論資歷夠評上將軍銜,但由於種種原因,他的職務到解放戰爭時期還是正軍職,評銜時他的職務是大軍區副職。這樣,軍銜只能定為中將。很多老同志為詹才芳抱不平,説他是上將的資歷評了中將的銜。對此,詹才芳卻從不計較,毫無怨言。他對老戰友們説:評銜不要眼睛只看評得高的。革命戰爭中死難烈士有370餘萬人,在戰場上犧牲的有76萬餘人。比起這些烈士來,咱們真是太幸運了。他還對夫人楊靜講:“我幹革命不是為了這個(軍銜)。戰爭年代死去多少戰友,他們授什麼銜嘛!”
詹才芳做人做事一貫低調,厚重樸拙,既不張揚也不喜辯解。別有用心的人曾經造謠,説詹才芳在遵義會議上沒有舉毛主席的手;又説毛主席在一次中央會議上講詹才芳只能當副職不能當正職。詹才芳聽到後,只是淡淡一笑,並不辯解。1966年8月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開會,周恩來總理在會上為詹才芳闢了謠。他説:“造謠的人沒有歷史常識。遵義會議是中央紅軍長征途經遵義召開的。詹才芳同志是紅四方面軍的軍政委,他們在四川正同蔣介石的圍剿部隊打仗,他怎麼可能參加遵義會議呢?詹才芳同志在紅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時期都是擔任軍政委、司令員、軍長等職務。説詹才芳不能擔當正職肯定是謠言嘛!”至此,謠言不攻自破。
詹才芳待人寬厚,對戰友、對部屬充滿深厚感情。“文革”中,軍區副政委郭成柱被誣陷為“篡軍奪權反革命集團成員”,整天一個人關在房子裏,已經幾天不吃不喝。詹才芳當即趕到郭成柱住處,對他講:“我們這些人大風大浪都過來了,不容易啊!你要相信黨、相信毛主席,多想想妻子兒女,不要做傻事,要看長遠一些,總有一天會雲開霧散的。”詹才芳和郭成柱一直談到次日早上6點。後來,他又向軍區主要領導建議,要求郭成柱出來協助他抓民兵工作,郭成柱因此暫免被鬥之苦。對於各地羣眾組織來找他了解一些老紅軍的歷史情況,他總是耐心地解釋:“你們這些年輕人,對歷史不瞭解。在紅軍時期,入黨是要冒殺頭的危險的,怎麼會有假黨員。”經詹才芳夫婦出具證明受到保護的幹部,對此都非常感激。
詹才芳愛才、薦才,具有伯樂的眼光,“文革”中他向中央舉薦華國鋒尤值得大書一筆。“文革”開始後,時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湖南省副省長的華國鋒受到衝擊。1967年5月9日,華國鋒被造反派秘密軟禁在長沙汽車電器廠內,遭造反派批鬥。6月15日,周總理打電話給中共湖南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副省長章伯森,要他馬上隨廣州軍區負責湖南省“三支兩軍”工作的副司令員詹才芳,去北京彙報湖南“文革”情況。周總理聽取詹才芳彙報,問:“湖南還有沒有幹部可以出來工作?”詹才芳答:“有兩人,一個叫萬達,一個叫華國鋒。”總理又問:“華國鋒這個人怎麼樣?”詹才芳答:“老實可靠。”依據總理指示,詹才芳親自去長沙解救,華國鋒由此得“解放”。詹才芳的舉薦,是華國鋒人生歷程的一個關鍵點。詹才芳逝世後,華國鋒題寫輓聯“德高望重,千古添芳”,誠摯而深切地表達了對老將軍的悼念與敬重。
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在北京病逝,一代功勳卓著的戰將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享年85歲。
本文為大魚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註明轉自《黨史博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