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趟艱難的旅程,就算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裏,也不一定能保證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好的。"命運"是一個非常玄乎的代名詞。
我國抗戰時期曾有一位著名的黨員,他的名字是陳錫聯。他是一位才能卓羣的將軍,曾帶領士兵們在戰場上披荊斬棘、戰無不勝,抗戰最終取得勝利離不開他的功勞。
他曾有過兩任妻子,共同養育的幾個子女命運都不太相同,有的年幼夭折,有的飛黃騰達。
接下來將要介紹的便是他們一家的故事。
陳錫聯
十四歲,放在如今是學生正在唸初中、愉快地享受青少年時光的年紀,而那時的陳錫聯早已披上軍戎、參加紅軍。
雖然年紀小,但是陳錫聯為人機智、做事果敢,打起仗來有勇有謀。
年紀輕輕的他在隊伍中取得了不少成就:18歲時就當上了團政委;在反三路圍攻作戰中作為指揮官,領導部隊打了許多個漂亮仗,擊退了眾多敵人。
陳錫聯也因此榮獲了"小鋼炮"的威風稱 了紅四方面軍最年輕的師級幹部。
這是陳錫聯所熱愛的事情,所以他用心投入去做到極致,也因此收穫了可喜的回報。
陳錫聯是一個讓日軍聞風喪膽的將軍。
在抗戰初期的時候,著名的夜襲陽明堡戰役由陳錫聯指揮。在這場戰役中,陳錫聯不但帶領隊伍打出了八路軍的威望,更因此有力地支持了太原會戰。
這次戰役的勝利就好比一次開門紅,讓陳錫聯及其隊伍信心倍增。所以在以後的抗戰戰場上,陳錫聯總是懷揣着無與倫比的勇氣與自信,同敵人殊死對抗。他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幾乎到了
戰無不勝
的狀態。
待到抗戰勝利之時,他已經憑藉着顯赫的戰績和功勳,順利地成為了晉冀魯豫野戰軍的三縱司令員。
在之後的戰役中,他更是愈戰愈勇。
他和劉鄧大軍共同率領部隊進軍大別山;在豫北戰役英勇殺敵;在淮海戰役中,和兄弟部隊共同配合一舉殲滅黃維兵團。
這些戰役取得的勝利,很大程度地削弱了敵人的力量,打擊了敵人的信心和勇氣,同時為我們的隊伍增添了必將勝利的信念,最終推動了抗戰的全面勝利。
"陳錫聯"這個名字,雖然在現如今很少被提及,但是我們仍需要銘記他在抗戰中的付出和成就。
新中國能獲得誕生,其中的一份力便在於陳錫聯。
那麼在戰場上戰無不勝的他,迴歸到個人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他的妻兒的發展情況又是如何?
陳錫聯與妻子王璇梅
1949年2月,陳錫聯作為二野第三兵團司令員,帶領部隊參加渡江戰役。這場戰役取得成功以後,他在上海短暫休整一段時間。
在此期間,陳錫聯因為陳賡的牽線,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王璇梅是陳賡的妻妹,陳賡也將她看作自己的親妹
,對她的人生大事也保持着一份責任心。陳賡怎麼會有撮合二人的想法呢?是因為王璇梅那時剛從華北大學畢業,準備南下參加紅軍隊伍,她經過上海時就請假回家探親,這段時間也正好在家裏。
陳賡看到王璇梅已經完成學業,同時也到了該嫁人的年齡,陳錫聯正好也在上海,要不就安排兩個人見見面試試看?沒想到第一次見面,二人就已經情投意合了,感覺彼此是合適的選擇。
沒過多久後,兩人便順利結為夫妻。
其實在之前陳錫聯曾經結過婚有過妻子,也生下了一個兒子。但是在兩年前,妻子張氏患了惡疾,不幸去世了。所以在第二次婚姻裏,陳錫聯也把和前妻的兒子交予王璇梅一同撫養。
陳錫聯與王璇梅可謂是相敬如賓的一對和諧夫妻,兩個人的生活十分幸福。
對於陳錫聯和前妻所生的兒子,王璇梅也是沒有怨言地盡心盡力地帶着。只是無奈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其次又因為陳錫聯工作很忙,所以孩子在母親去世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
王璇梅也沒能照顧多長時間,這個可憐的小孩不幸患上大病,最終夭折了。陳錫聯後來想起這個兒子,都非常傷心、不勝惋惜。
陳錫聯的其他孩子
陳錫聯與王璇梅相識結婚的時候,已經來到了新中國成立的前期。
大家的日子都逐漸好了起來,他們兩個人的日子也一併步入正軌,共同生下了三子一女一共四個孩子,各自的發展也都非常不錯。
1950年,
長子陳再強
出生了。中學畢業後的他憑藉着優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後便順勢留在黑龍江,在黑龍江邊防部隊就職,一步步晉升,後來調入瀋陽軍區審計局擔任領導,還沒退休的時候就已經升為大校軍銜了。
1951年,也就是生下大兒子的第二年,
次子陳再文
出生了。他從小就對飛行有着超乎尋常的執念,最喜歡的玩具就是飛機模型,所以他一直都很渴望能成為一名飛行員。
陳再文在十幾歲參軍入伍,後來進入空軍學校進修學習,畢業後很順利地成為了一名飛行員,實現了自己個人的夢想。其實他本來應該大有前途的,可沒曾想到天不遂人意。1982年4月,陳再文在一次執行飛行任務的時候,因為遭遇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了,那時他才剛好32歲,實在是太令人遺憾了。
1953年,
小兒子陳再方
出生了。他16歲參軍,70年代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畢業後進入總裝備部工作,在那裏工作了20多年,2004年授少將,7年後晉升為中將。可以説,陳再方是所有兒子裏發展得最好的了。
唯一的女兒是陳再紅。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所以她從小備受家人的寵愛,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陳再紅從大學畢業後,沒有選擇和哥哥們一樣從軍。她選擇了投身於教育事業,從老師做起,
幾十年來為國家培育出數不勝數的優秀人才,是一位非常卓越的教育家
。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