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古代諫壁什麼樣?想象一下水城威尼斯吧

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美譽,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等美稱。其實,歷史上,諫壁與水有着很深很親的聯繫,因為查看舊時的地圖,可以看出諫壁其時為一個長江中的小島嶼,四面環水,風景秀美自不必説,不僅如此,古代諫壁也是當地重要的水利樞紐,因為,“古代京杭大運河經過鎮江,利用了江南地區的一些天然河道,古越河便是其中之一”,想像古代諫壁水清、岸綠、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同時因為杭運帶來的商業繁華、人氣興旺,喚它”水城“一點不為過。

【分享】古代諫壁什麼樣?想象一下水城威尼斯吧

“水城”諫壁?你也許還不相信,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篇講述諫壁歷史的文章,其作者:張風雷,男,江蘇省鎮江市人。生於1967年6月。祖籍江蘇丹徒。專門致力研究鎮江(丹徒)地方文化的資深學者。相信這篇文章能夠帶你深入瞭解咱們諫壁歷史。

古代諫壁地區確存在一個古老河流,名叫“越河”。現在諫壁鎮還有一條大街,名之“越河街”。它大致應當是古越河流淌過的地方。古代京杭大運河經過鎮江,利用了江南地區的一些天然河道,古越河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大運河從丹徒辛豐鎮流來,在諫壁月湖地區到現在的諫壁鎮通江之河段仍然叫作“越河”。它應當是江南河的一段吧。

【分享】古代諫壁什麼樣?想象一下水城威尼斯吧

過去還有一個通向河西江束紀村的古渡口,呼作“越河邊”。這附近還有一個古村子,叫“龍咀村”。它跟古越河的關係也是非常密切的。我很小的時候,跟了我的母親從上隍回到月湖孃舅家,就乘坐過這個渡口的大木船。

越河究竟是怎麼流的,怎麼一個流向,我們現代人已經不很清楚了。但這一張古代地圖,似乎告訴我們越河是怎麼流淌的,它給我們一個遐想的“鑰匙”了,你可以從中尋找到“答案”。我們知道,諫壁地區成為當地重要的水利樞紐,與它的天然自然地理條件是有着密切的關係的。問題是諫壁當地的兩大水利工程已經完全改變了古代諫壁地理地貌,我們已經無法窺視其中的秘密。

所以,我的母親説小時從月湖到諫壁要從龍咀村經過,我很不能理解,現在忽然明白了為什麼。似乎從龍咀村到諫壁的江口村還有一個古老的通江河,據説這裏以前是大運河漕糧和漕運進入長江的一個要道。這也是古代鐵貓港所在的位置。諫壁鎮中古大街與諫壁西街相連的觀音橋即雄跨在這通江河之上。

我曾經考證過諫壁古代月湖消失的原因,大略與越河及運河的開鑿與開發有關,與當地人民的圍湖農墾造田有關。我曾經推定月湖之水最終通過越河和運河而入到滾滾長江之中,從而使月湖圖具其名而不見其湖。這種推定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就是從月湖村到丁家圩、四草圩和五草圩之間大致範圍,就是古代月湖的湖區核心範圍。特別是四草圩和五草圩,它們已經完全處在了古“越河邊”的邊緣位置,古月湖的地理面貌是東高西低,其湖水泄洪則可以通過西邊的大運河和越河來排洪,從而使古代月湖逐漸乾涸和枯竭而成為大片良田。 因此,月湖還有一個古老地名叫“圩裏”,我的母親及上一輩月湖人都是不叫月湖,而稱“圩內”或“圩裏”的。這與古代“儒裏”稱“圩裏”或“圩內”是同樣的道理。二者之間也有共性的地方。因為雩山腳下月湖至少在南朝宋武帝葬其考妣時是沒有人家居住的,武帝為此特別從其他地方遷徙了幾户人家到雩山腳下的張家蕩村來守陵。

這是有文字資料記載的。張家蕩村也因此得名。正宗的張家蕩村人應當都是當地守陵人的後代了。

我們從“諫壁裏”之地名,可能獲得一個時代信息,説明諫壁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大抵出現“裏”字,説明“諫壁”之地名出現可能比較悠久了。“裏”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的秦國。

《韓非子·外儲説右下》秦昭王病,“民以牛禱,病癒”,“王因使人問之何裏為之,訾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漢代何休註解“裏”、“里正”謂:“一里八十户……其有辯護伉健者,為里正。”唐杜甫在《兵車行》有:“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後世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專政,在縣級以下,設立了有鄉和裏,其中一“裏”單位的長官為里正。鄉、裏雖然沒有正式的政權機關,但是在宋代,統治者依靠鄉間地主,統治和控制廣大農民。據《文獻通考·職役考》記載,北宋政權建立以後,就差派鄉村的地主當里正、户長和耆長。里正、户長負責“課督賦税”。耆長則專司“逐捕盜賊”。

總之,這些鄉村最基層的小吏,其職責有二:一是榨取錢物,二是彈壓農民。當然也負有一方平安之責。《史記 吳王濞傳》注:“《括地誌》雲:漢吳王濞冢在潤州丹徒縣東練闢聚北。”這一句告訴我們一些極為重要的歷史信息,其一,西漢時,鎮江稱之潤州;其二,丹徒是西漢時的一個縣;其三,諫壁在西漢時期叫“練闢聚”;其四,吳王濞墓在諫壁。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約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一説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是漢武帝時代的人。他引用《括地誌》,説明《括地誌》是西漢初年就已經有的著作。漢景帝時,劉濞曾發動吳楚等七國之亂,為周亞夫所平。李善注引《史記》:“吳王濞,高帝兄劉仲之子也。” 我們從劉劍先生提供的文字史料發現,《南史 宋趙皇后傳》:“葬丹徒縣東鄉諫壁裏雩山。”《宋書 趙皇后傳》:“晉哀帝興寧元年葬晉陵,丹徒縣東鄉練壁裏雩山。”《南史 孝穆趙皇后傳》:“以產武帝殂于丹徒官舍,葬丹徒縣東鄉諫壁裏雩山。宋初,追崇號,諡陵曰:興寧。”這些南朝宋的官方史料文獻均説明,南朝時期,諫壁地方已經確鑿無疑稱“諫壁裏”。至於南朝之前,諫壁叫什麼,是稱“練壁聚”,還是“練壁裏”,這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另有一個關於諫壁之名的傳説,相傳南宋時期,抗金名將韓世忠屯兵於此。當時朝廷不敢抵抗金兵的侵犯,喪權辱國,節節敗退。韓世忠所部將士抗金士氣很高,寫了許多諫文,向統帥請戰。韓世忠特地命人樹起四道巨大的牆壁,供愛國將士張貼諫文,取名“諫壁”。諫壁鎮由此得名。從這一個故事説明,“諫壁”得名可能較晚,大約是在南宋時期了。也有傳説“練壁”與丹陽境內的練湖有關。傳説雩山乃練湖之壁。諫壁因此稱為“練壁”。此不一一敍述了。

過去有人説練壁聚是一個小漁村,但我們現在瞧地圖以後,發現它是一個長江中的小島嶼,它則可能是一個小島嶼的幾個漁户,若是從“練闢聚”變而稱之為“練壁裏”,這裏的居民是大約要有八十户左右的人家,才能稱呼“練壁裏”的。這也是“練闢聚”與“練壁裏”有區別的地方。這是鎮江地方誌從未能有過的一個重大發現了。

我們也沒有見到國內外有過任何的新聞報道過,也沒有發現海內外有任何鎮江地方誌學者提及過。從史記和宋書的記載,也可以發現是先有漢代的“練闢聚”,其後到南朝宋時才有“練壁裏”。與“練闢聚”同時出現的一個歷史文化名鎮“丹徒”目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是秦漢,它是丹徒縣的最早的縣城所在地。換言之,諫壁的歷史是追溯到漢代的,但它與丹徒尚不是對等的地位,丹徒已經是朱方的縣城或郡府,諫(練)壁聚不過是漁村而已。即便是一個小漁港,也是已經有人跡的地方。二者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交通與軍事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

上堭《張氏族譜》記載了丹徒鎮也稱“朱方鎮”,記載了“上堭裏”、“京口裏”,也出現了“練壁裏”之地名。眾所周知,族譜雖然不是地方誌,也不算地方文獻,但它可以作為地方文獻的參考,族譜上出現的這些重要地名信息,也是可以從側面説明一個問題的。朱方(丹徒)鎮是鎮江(丹徒)府城的母城,朱方鎮出現時,鎮江彼時尚稱為“京口裏”,這也説明古代丹徒(鎮江)當地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也是由東南而西北,逐漸北移的。

【分享】古代諫壁什麼樣?想象一下水城威尼斯吧

城不在大,有水則靈。諫壁古時水系發達,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全然不是現如今的模樣。駐足節制閘前、行走翻水河邊,這裏的水,充滿了歷史的記憶、文化的積澱。“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也許未來的諫壁通過不斷推進生態環境整治、水系治理,做足“水”文章,終將還水於民、還水於城,走出一條城市綠色發展之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67 字。

轉載請註明: 【分享】古代諫壁什麼樣?想象一下水城威尼斯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