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民:基礎醫學師資力量不足問題該何解?

評論

王維民:基礎醫學師資力量不足問題該何解?

調查資料顯示,我國醫學院校目前普遍存在基礎醫學師資不足的問題。這一方面表現為基礎醫學師資的絕對數量不足,有些學校基礎醫學課程教師的學年學時數已達到300學時或更多,授課教師疲於上課,難有學習和科研時間;另一方面表現為非醫學背景教師比例加大,比例通常超過30%,甚至達50%,嚴重影響了醫學課程教學的開展。來自生命科學、動物學、植物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等非醫學科科研人員的加入,強化了醫學與非醫學學科間的交叉,有助於實現醫學研究的高水平、高產出。但是,非醫學背景教師在培養醫學生方面,特別是在強調基礎與臨牀整合需求的背景下,顯示出較明顯的知識短板。另外,在我國的醫學教育中,基礎醫學與臨牀醫學割裂的現象極為嚴重,基礎學科與臨牀學科的教師彼此分離,也導致醫學研究中基礎與臨牀的脱節。

針對以上問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提出基礎醫學拔尖創新人才計劃,鼓勵高校招收基礎醫學本科生,希望藉此解決基礎醫學師資不足的問題。各院校也制定相應措施,鼓勵非醫學背景教師參加基礎醫學課程的培訓等。上述辦法對於基礎醫學師資的補充和水平提升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仍有諸多深層次問題有待解決。

首先,長期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照搬了蘇聯模式,以學科為中心辦學,基礎醫學與臨牀醫學並列設置。這在醫學發展的早期,旨在培養基礎醫學專業師資的階段,不失為一個高效的辦法。但隨着醫學科學和醫學教育的發展,基礎醫學專業的目標從師資培養逐漸轉到醫學科學研究,非醫學背景人員的增多、基礎醫學與臨牀醫學整合不足,導致基礎醫學研究越來越遠離於臨牀問題。因此,單純靠增加基礎醫學本科醫學生數量來解決師資不足的設計思路,並非擴充基礎醫學師資的理想路徑。

其次,本科畢業生目前要經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才能成為基礎專業的師資,這需要5~6年的時間。全國32所醫學院校每年招收1248名基礎醫學本科生,但成為研究生並在畢業後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的人數遠少於招收的人數。也就是説,鼓勵高校招收基礎醫學本科生的做法,難以在短期內見到成效。

再次,分析各校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案可見,臨牀課程的教學時長呈減少趨勢。國內某著名醫學部基礎醫學專業學生,臨牀學習時間從20世紀80年代的不少於8個月,減到了現在的不超過4個月。如此做法使得基礎醫學專業學生遠遠不能瞭解臨牀醫學的基本內容,未來何談基礎與臨牀的整合?

最後,相比於國外醫學院醫學基礎教學模式,我國的臨牀醫生幾乎是“專職”臨牀工作,承擔的教學任務僅限於臨牀階段的教學。即使從事醫學基礎相關研究,也僅限於個別課題項目。由於基礎學科與臨牀學科的割裂,我國臨牀醫生承擔基礎醫學教學任務存在不小的困難。

面對上述問題,除了要繼續做好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外,還要加強基礎醫學與臨牀醫學的課程整合和人員互聘,以臨牀問題為導向,推進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基礎醫學教學師資不足的問題。筆者認為,要對人事制度上進行重大調整,將基礎醫學領域的教師和研究人員融入到臨牀醫院,同時鼓勵臨牀醫生承擔基礎教學任務,使基礎醫學和臨牀醫學的師資融為一體,真正實現基礎醫學與臨牀醫學的互補與整合。這或許也是研究型醫院快速成長和發展的捷徑。

王維民:基礎醫學師資力量不足問題該何解?

文: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全國醫學教育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 王維民

編輯:張方飛

審核:徐秉楠 閆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1 字。

轉載請註明: 王維民:基礎醫學師資力量不足問題該何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