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6名18-35週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90.6%的受訪青年坦言父母對自己進行過言語上的打擊式教育,45.4%的受訪青年表示持續到中學。59.7%的受訪青年認為打擊式教育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相關數據一經公佈,引起輿論場上不少討論。
超過九成的受訪青年曾經遭到父母的打擊式教育,這不是個小問題。不過,打擊式教育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不同人對其理解也不同。或許,有的孩子被父母嘲笑諷刺,甚至被罵髒話,才算是受到“打擊”。但對有些心理脆弱的孩子,父母一些“温柔的建議”也可能被看成“打擊”,甚至家長跟孩子的想法不一致,就會被歸類為“打擊式教育”。
多數年輕人更傾向於把打擊式教育,理解為兩代人之間的教育觀念衝突,絕大多數父母都是一心為了孩子成長,只是採取的方式不討孩子喜歡。與其爭論“打擊”與否的問題,不如深入思考實際生活中存在的代際觀念衝突。
很多父母的“好言相勸”,是為了防止孩子驕傲自滿,但不少孩子的自信心卻因此被打擊。有受訪者表示:“如果考得好,我媽就説‘又不是拿滿分’‘考試題目太簡單了’,要是考得不理想那就更沒好聽的了。”家長這種望子成龍式的心態,其實相當普遍。背後是不同代際的人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家長一般“看得長遠”,常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績,而孩子更容易對當下的得失產生敏感情緒,雙方在互不理解與包容的情況下,就會產生矛盾。
分析其中的緣由,首先得看到兩代人對親子關係的不同認知心理。不少家長持有“嚴師出高徒”“棍棒下的生命更堅強”之類的傳統觀念,事實上,他們可能就是在各種打擊、壓抑的環境中成長的,對挫敗與苦難並不會很敏感。但家長意識不到的是,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優渥的環境裏,年輕一代更希望得到尊重與關懷。家長對親子教育的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願意平等地與孩子溝通,是造成上述矛盾的心理根源。
與此同時,不少家長存在很強的攀比心態,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優秀,即便孩子成績提高了,也很少有父母懂得如何進行適當的鼓勵教育。不顧實際的、自我貶低式的心態,不僅會助長家長在孩子面前的威權感,也會讓孩子產生極端心理,導致走向自卑或變得叛逆。
當然,代際觀念矛盾也不能完全排除孩子的因素。對一些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些孩子不理解,不領情,僅僅從自我感受出發來評判家長,這也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對化解代際教育觀念矛盾毫無幫助。
好的親子關係離不開家長與孩子的有效互動。歸根結底,要想避免打擊式教育,父母與孩子應儘量相互包容,換位思考,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儘量理解對方的言語意圖。很多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未必難以化解,而是源自雙方的錯誤認知與偏激情緒。如何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準確判斷雙方的心意,是一門需要長期摸索的學問,值得家長和孩子認真思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