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到陽關故址的時候,看到烈日炎炎下肅然勁立的土牆,有種滄桑深厚的觸發感。這塞外靜默的陽關是阻擾外敵入侵的標誌,風沙侵蝕這麼多年,頗有些深沉凝重的感覺。

同樣有禦敵作用的北京皇城牆,如果還大面積的存在,飽經歷史的底藴,應當是是相似的直抵人心的震撼吧。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我們以為皇城只有三重牆,但是實際上北京城有四道城垣,包括紫禁城,皇城、內城跟外城。只是皇城在民國以來,經歷大大小小的拆除,各種目的的動用,目前已經剩的很少,以至於很多人淡忘了皇城牆的存在了。
那麼同樣象徵威嚴等級的皇城牆,為什麼被拆掉了呢?又是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被拆掉了呢?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文明素養較高的人對於歷史留存的物件一般會帶有崇敬或者尊重之感,因為物件本身凝結着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但是也會有一部分人,對於時代長河中的智慧結晶並不在意,相反只看到眼前自己的利益,其他的便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墊腳石,比如當時急於稱帝的袁世凱便是其中之一。
皇城牆的拆除破壞,始於東安門。1912年,清帝退位後,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職位表示虛位以待,讓位於袁世凱。
但是袁世凱的關係以及勢力是在北京,當時自然不會南下。但是為了局勢安定,中華民國急需袁世凱任職,所以蔡元培等組成專使團,到北平迎接袁世凱。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袁世凱不願意明着拒絕,因為他的心裏裝着自己的皇帝夢,還想在獨裁專制的夢中繼續延續。所以他回覆孫中山的是,北方的局勢並不穩定,自己不能立即南下。
1912不安2月29日,在使團到達的第二日,城中便傳來了動盪的槍炮聲。曹錕管理下的軍隊發生了兵變,在警政的默許下,大量的軍隊從正陽門跟崇文門出城掠奪沿街的金銀珠寶店鋪。
動盪被記載為“壬子兵變”,“壬子兵變”過程中皇城的東門,東安門便在這場動盪中被付之一炬了。北京城的動盪印證了袁世凱北方不安定的斷言,由此,南方的革命黨人無法再要求袁世凱南下。於是便有了後來的袁世凱自己當皇帝的階段。
倒退復辟的觀念已經不再適應民族解放自由的需求,袁世凱自以為自己大權在握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惜的是,不久,他也從封建帝制延續的夢中被迫醒來。更為可惜的是,當時為了讓自己留下來的兵變,燒燬了東安門。
皇城牆的被破壞,剛剛開始。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永樂年間除了修訂我們熟悉的《永樂大典》之外,還有紫禁城的修建。
當時的紫禁城有三重牆垣,皇城位於最中心的位置,但是後來嘉靖皇帝為了加強北京城的防禦,1550年在北京的城牆外又修建了一層進行包圍。但是明朝後期積累弊端,國庫空虛,所以最後外城草草合圍,沒有財力再修整完。
紫禁城威嚴大氣,紅牆琉璃瓦,東南西北按照中國古代的方位佈置的尤為精細。封建時期規定,尋常百姓不得進入皇城。
清朝末期,社會動盪不安,雖然有人能夠施展身手,悄悄進入皇城,但是層層重重的城牆,妨礙了當時人們的腳步。面對瘋漲的交通壓力與通路需求。民國成立第二年,北洋政府的相關部門開始整頓皇城附近的交通。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1913年,民國成立之初,皇城城牆按照當時的需求率先從府右街打開了缺口。一處城牆的開挖便是一處規則的破除,根深蒂固在人們心中的牢不可破或者不可挪動的皇城牆,開始伴隨着民國制度的建立慢慢的被瓦解。
畢竟在封建時期,皇城高不可攀,是帝王居所,必須心生敬畏。但是民國開始改朝換代,從此不再是天子城牆。阻擋前進步伐的,便是可以隨時代進行變革的東西。所以動城牆心思的開始,便也是打破歷史規制的開端。
府右街的豁口被打開之後如同血脈通湧,藉着內務部根據需求在各門處開了豁口,進一步打通交通,打通的地方也逐漸隨着發展進步,成為我們熟悉的南池子、廠橋等地方。
北京城也隨着皇城牆的打通開始舒筋活血,成為民眾生活的自由地方,與皇城牆打通齊頭並進的還有當時的城市管理各項制度。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之前歸各大貴族使用的府邸也逐漸收歸為政府所有。成立的市政府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進行城市的佈局規劃,比如地面上的交通、衞生、飲食、城市建築等等,市政管理也由專門的市政管理機構推進。
在進行皇城牆挖掘開口的過程中,當時的政府已經考慮到文物的保護。所以此時階段對城牆的施工開展,是在交通需求以及城市發展驅動下進行的,規模較小,同時具備一定的秩序。畢竟開挖城牆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尊古。
皇城內部設置六部、衙門、宗人府等部門,是文武百官下馬前行的地方,這段地方被稱為千步廊,千步廊被包圍在皇城牆裏面。
新中國成立之後,需要擴建天安門,由此拆除天安門前面阻滯的皇城牆。這段皇城牆拆除,進一步打破了之前封閉的空間,長安街的功能也被體現出來,收到了民眾的一致好評。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皇城牆的拆除,相對來説是比較有節制的,在此期間也為民眾的出行帶來了便捷。但是資源是固定的,要想利用有限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有時候不得不動起拆了東牆補西牆的腦筋。修建大明濠,挖牆根也挖到皇城牆來了。
城市的發展都需要一個先進的排污系統,不然我們日常的污水,還有人們日日產生的糞便等都將堆積,沒辦法進行處理。明清時期,北京城有兩條專門用來進行污水排放的線路。一條進入玉河,另一條注入大明濠。
到了清朝中後期,大明濠因為年久失修,沒有人組織進行排污處理,所以導致大明濠堵塞嚴重,臭氣熏天,嚴重影響民眾的日常出行。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為了進一步進行大明濠的修繕,完善排污系統,維護城市的治理。當時的市政府商定要進行大明濠的修整改造。地上修建馬路,地下設置為排水溝。
進行大工程的開發,必須要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對於當時的政府來説,進行人力的聚集不難,但是進行財政的支援尤其困難,工程費用有三分之二需要內務部承擔,剩下的需要實施部門自己相反發。如此大的數額對於一個行政部門來説是非常難的,於是便有了開挖皇城牆代替混凝土的想法。
1921年,中標的公司開始進行皇城牆的大規模開挖,大明濠的修繕工作如期開展,但是好景不長,光明正大挖皇城牆的工作被半路叫停了。具有文物保護觀念的總理發出了禁止挖掘的命令。
不過行政人員飛速變換,朝令夕改。
皇城牆的命運也在行政者的觀念中留留去去。
1924年,馮玉祥重新進行皇城牆的拆除,建設“和平門”。自此之後,這段牆開始了被明碼標價的買賣過程。
皇城牆的土磚被明碼標價,皇城牆有的賣給了企業,有的賣給了個人。有的變成了學校的地基,有的可能成了某某公園的石路,有的磚可能鑲嵌在某某人家的房上,有的瓦可能在新的地方為人遮風擋雨。
到張作霖在北平組建軍政府的時候,皇城牆大肆倒賣已經成為民眾心中大惑了。軍政府總理進行皇城牆倒賣的徹查,可惜最後查來查去,張作霖的部下很多牽扯其中,官商勾結,最後只能懲治最底下辦事的人,而幕後誰在授意拆除,賣給了誰,都無從細細追究。畢竟,密密交織的關係網不放過每一個可以賺錢盈利的寸土。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被明碼標價的出售後,一段時間,皇城牆陷於平靜,解放戰爭期間,大家無暇在估計磚瓦之家。
1949年,解放軍包圍了北京城,北京面臨戰爭毀壞的威脅,但是由於當時傅作義的起義,北京城內免於戰火,城中的民眾跟建築得以保全。
新中國成立之後,北京定位首都。當時百廢待興,舊時的皇城牆跟牌樓等建築需不需要拆,成了社會各界爭論的焦點。
當時建築學家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極力地主張不能拆除,文化一旦拆除,之後便再也無法修復。為了保護留存的古建築,二人不惜與當時任職北京副市長的吳晗產生激烈的爭論。
雖然兩人的社會影響力很大,做了諸多努力,但是最後的保護規劃方案被擱置了。
1949年,劉少奇訪問蘇聯,帶回來17名頂級的蘇聯專家,到中國來進行市政建設建議與參考。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在具有城市建設長遠視角的蘇聯專家看來,必須要拆除沒有實際價值的城牆,才能更好地發揮城市的作用。當時黨內也有包括郭沫若、吳晗在內的人員主張拆除。
最後梁思成夫婦保護文物的方案被徹底否定,拆除城牆的爭議在領導的批示中塵埃落定:城市要發展,便要拆除皇城牆。
最後,皇城牆轟然倒下,倒在歷史發展的車輪下,散於世人的記憶中。
飄搖至今,威嚴聳立的皇城牆僅剩不到三公里。斷壁殘垣突兀的存在城市中。當人們意識到要保護這堵見證歷史的牆的時候,也不知它何時將零落風中。
皇城根遺址公園開放,孤寂的皇城牆,可能不會再有人去挖了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48 字。

轉載請註明: 是誰主謀了拆皇城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