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最後一公里”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也是靠人才。今年以來,卓越工程師的教育培養,已被列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也在“全方位深層次大力度推進”。而航空領域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又有着怎樣的特色,面臨什麼樣的現狀呢?

    前不久,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主辦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推進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會上啓動了首屆卓越工程師培養高峯論壇。在之後的航空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分論壇上,4位院士圍繞航空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

    根據《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調研預測,到2025年,我國航空航天裝備領域的人才缺口大概為47.5萬人,在國家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中排第三位。圍繞新時代航空強國建設,中國航空工業提出“人才為第一資源”。

    “怎樣讓學生將自己從學校裏學到的理論知識,儘快通過實踐轉化成能力,投身到航空工程一線——這是我們面臨的現狀。學校的教育和工程的需要,還有最後一公里的路要接通。現在的問題是,學校裏更多是在教授原理,而工程實踐的內容,傳授得相對少一些。這個問題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中,特別在我們航空領域,尤其明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研究院院長孫聰在主題發言時説。

    他認為,在航空領域的卓越工程師培養中,協同育人的頂層設計還需要完善。他建議,可以通過課程的設計,包括教材類型的設計來解決這一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在實踐方面的培養;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可以從航空工程一線退休下來的隊伍中挖掘好導師,讓他們將寶貴的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們站在前輩肩膀上“快速成長起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尹澤勇談了自己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認識和體會。他認為,要給卓越工程師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工作從本科階段就要抓起,學校需要充分考慮工程技術問題的系統性、複雜性及學科耦合性。此外,要針對產業急需來遴選課題,開展研究,加強產教融合。

    “知識基礎要與時俱進。從航空領域來看,應該針對智能化、一體化、高效化、高速化、數字化等,來為卓越工程師打好基礎。”尹澤勇説,“卓越工程師培養要緊密結合當下的國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希望通過航空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聯盟的共同實踐,走出一條有特色有實效的道路。”

    學校應當如何肩負起培養國家急需的工程科技領軍人才的時代重任,如何在系統性重塑卓越工程師育人體系中發揮引領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張衞紅談了自己的觀點。作為國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入選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首批試點建設單位,今年7月完成了首批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包括航天動力等8個領域,累計招收碩博士126人。

    張衞紅介紹,目前,西北工業大學構建了“一個格局,三鏈融通,四維支持”的“一三四”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體系,也在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工程一線實習實踐,目前已經有80%的研究生,在校期間深入參與了重點領域行業企業的科研項目。

    “授課方式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向現場教學轉變,把課堂和實驗室開設在工程一線,不只是停留在查論文、做仿真和建模階段,要真正做到從工程中來到工程中去,從解決單一特定問題向提高綜合素質轉變,在工程一線不斷培養研究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研究生具備獨立運用科學的方法,創造性地研究和系統解決工程實踐中複雜問題的能力。”張衞紅説。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向錦武,也分享了北航在航空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方面的探索。

    “高校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對航空領域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比較單一,複合型跨學科創新人才緊缺,以實際工程需求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機制,還沒有全面形成。”他説。

    院士專家們共同指出,促進校企聯合,深化產教融合,是保障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的核心與關鍵。要充分發揮企業現有的工程技術先進實踐平台,組建高水平校企聯合導師團隊,依託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同頻共振。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1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打通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最後一公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