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手語喜姐”:幫他們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經典

“手語喜姐”是張喜紅的網名,她2008年來到長沙市開褔區的湖南成才職業培訓學校工作,因為長期接觸聽障人士,慢慢地開始自學手語。從手語門外漢成長為手語翻譯界的佼佼者,她努力了12年。

“只要有事就會

跟我連線”

“我們這個職業學校主要是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創業服務,學校會經常組織一些公益活動,我就發現聽障人士之間可以使用手語順暢地交流。”張喜紅説,她心裏就有了學習手語的想法,身邊的人也鼓勵她勇敢去學,“湖南省聾人協會的主席知道後,專門為我找了我們國家在多個階段的手語教材,免費送給我。”

2010年開始學習之後,掌握了一定的手語技巧,張喜紅就儘可能地參加聽障人士之間的活動,嘗試幫忙翻譯,隨時調整自己的姿勢。

張喜紅髮現,手語和漢語是不同的兩套表達系統,教材並非萬能,做手語翻譯時,不能生硬直譯,而是需要靈活掌握。

如果要使用手語告訴聽障人士“車票不要丟掉”這句話,按漢語語序直接翻譯的話,就變成了“車票”“不要”“丟掉”幾個詞,聽障人士可能會理解為“車票不要了,可以丟掉”,“要是這樣翻譯的話,意思就滿擰了。我翻譯的時候,就告訴他們‘將車票保存好’,這樣就不會產生歧義”。

隨着做公益活動頻率的增加,2017年前後,張喜紅的手語也逐漸得到聽障人士的肯定,有人知道她能懂聽障人士手語,一旦需要幫忙,就會想辦法聯繫她。

“聽障人士喜歡可視化的視頻,所以他們只要有事,就會跟我視頻連線。”張喜紅介紹,她逐漸成為身邊聽障人士的知心姐姐。

常見問題製成

手語視頻

“今年3月份,網友阿強起牀後頭暈眼花嘔吐,明顯是生病了。”張喜紅回憶事後瞭解的情況,阿強到醫院後,打開視頻向她求助,讓她幫忙和醫生交流,“當時我迅速向醫生描述他的症狀,醫生很快就為他辦理了住院手續。”

還有一次,安裝工小李在工作過程中不慎從二樓墜下,身體多處骨折。由於傷者是聽障人士,和醫生、老闆等交流時並不順暢。小李後來找到張喜紅的微信,讓她幫忙瞭解醫囑中的事項。得到幫助之後,小李很配合治療。

張喜紅髮現,手語翻譯最常用的幾個場景分別是醫院、社區、銀行、公安、法院等。

參與手語翻譯的次數多了,張喜紅就選擇一些聽障朋友常見的問題,比如到醫院看病怎麼交流、遭遇電信詐騙如何處理等的案例,製作成視頻發佈出來,讓其他聽障人士借鑑。

因為接受信息有限,一些聽障人士雖然能夠識別漢字,但是並不一定理解每一個常用詞的含義。在張喜紅的微信聊天記錄上,關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的求助信息很多。她有近8000名微信好友,其中將近一半都是全國各地的聽障人士。

“前幾天,一個聽障人士遭遇法院打官司的事情,法官向他發來一句話,告訴他正處於調解階段。”張喜紅説,這句話其實對普通人來説很好理解,但是這名聽障人士不明白“調解”是什麼意思,於是就轉發給張喜紅求助,“我就打開視頻幫忙解釋,告訴他是協商、商量的意思,也就是説在判決之前還有一起商議和談的可能。”

還有一個聽障人士朋友,社區工作人員需要為他進行信息採集,但是他並不理解什麼是信息採集,張喜紅就在視頻中比劃着講解,一直到對方明白為止。

每天可接到

四五個求助信息

讓張喜紅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名叫“大熊”的聽障人士,幾年前,他創業失敗之後,在偶然的一次活動中遇到了張喜紅。

“當時我們的平台上需要推廣手語視頻,我發現大熊的手語比較熟練,而且表情配合特別豐富,就想讓他幫着錄製一些視頻,他同意了。”張喜紅説,不少粉絲在視頻平台上能看到大熊多次與她互動,他們兩人早已成為朋友,“兩個多月的錄製視頻期間,他很認真,只要哪一條認為不太滿意的,他就主動要求重來一遍。”

接觸視頻平台之後,大熊成功開始了二次創業。他很感激張喜紅當時邀請他幫忙錄製視頻期間的幫助。

去年大熊和一位聽障女士結婚,張喜紅成為這場婚禮的手語翻譯。因為到婚禮現場祝福的親友,有一部分是聽人(聽力正常的人),另外一部分是聽障人士,如果沒有張喜紅的手語翻譯,可能就要變成一場無聲的婚禮。

“我每天大約能接到四五個聽障人士求助信息。”張喜紅説,她在發佈的視頻裏都出現有手語和漢字,其實就是方便所有關注聽障人士的人學習參考。

張喜紅説,她幫助聽障人士也是希望他們能和普通人一樣生活。

文/本報記者 董振杰

統籌/孫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