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26日,剛剛取得獨立的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簽訂合併條約,組成聯合共和國,新成立的國家從兩國國名中各取了一部分,組成了新國名“坦桑尼亞”。該國全稱“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中的聯合二字,就是指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的聯合。
阿拉伯人在桑給巴爾統治近十個世紀,主要經營商品除了丁香、象牙外,還有非洲大陸上的黑人奴隸。阿拉伯地區自古就有使用奴隸的習慣,來源也是五花八門,巴爾幹人、高加索人、東歐人應有盡有,同時還使用大量黑人奴隸。
可以説,早在歐洲人到來之前,阿拉伯人就已經是東非的殖民者和奴隸販子了。
總的來説,在西方列強到來之前,桑給巴爾就是一個阿拉伯人販賣香料和奴隸的商業據點與殖民地,而坦噶尼喀就是奴隸的來源地。這種歷史上的深仇大恨,註定了兩地不能完全和平相處。
從社會結構上看,桑給巴爾是一個金字塔型社會。頂層是人口較少的阿拉伯貴族,中間是從事商業活動的亞洲人,底層則是大量貧窮的非洲人。
尼雷爾清楚,兩國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因此出於維持自身穩定的需求,坦噶尼喀同意了桑給巴爾的合併請求。1964年4月26日雙方簽訂合併條約,定新國名為坦桑尼亞。
進入新世紀後,多元化思想的崛起和石油的發現更助長了桑給巴爾的獨立意識。80年代後桑給巴爾進入多黨政治時代,多元文化和主體意識開始崛起。此時參與競選的桑給巴爾各黨派發現,什麼議題都不如一個議題能夠吸引選票——獨立。
坦桑尼亞位於非洲東部,東臨廣闊的印度洋、西靠東非大裂谷。經濟以農業為主,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是聯合國宣佈的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除了貧窮,坦桑尼亞還面臨國家分裂之憂。
從時間上看,坦噶尼喀1961年獨立,桑給巴爾1963年獨立,兩個國家在建國不到三年就合併,堪稱“閃婚”。但這種看似自願的合併其實矛盾重重,為今後的種種問題埋下了種子。
如今坦桑尼亞時常鬧“分家”,因為一直想要鬧獨立的桑給巴爾是由多個小島組成的羣島,坦桑尼亞急需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來威懾這些蠢蠢欲動的島嶼。
為何兩個相處並不愉快的國家能走到一起?又為何現在難以“和平分手”?它們之間到底又有怎樣的歷史淵源?
▲坦桑尼亞地圖
1.門不當户不對,奴隸與奴隸主的合作
桑給巴爾位於非洲東海岸,是東非最大的珊瑚羣島,島上自古便盛產丁香,即使是今天,全球70%的丁香也來源於桑給巴爾羣島。因而在古代,桑吉巴爾被稱為“印度洋上的明珠”。
▲桑給巴爾地區主要組成部分
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印度洋的貿易被牢牢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上。他們足跡遍佈整個海域,從阿拉伯半島到東非、再從印度到東南亞,到處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身影。自然,他們也沒有落下桑給巴爾這個明珠。
▲桑給巴爾島一角,這裏至今仍是丁香的最主要產地
10世紀開始,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桑給巴爾羣島陸續建立了一系列商業城邦,以便和阿拉伯地區進行貿易,到了10世紀末,這些外來殖民者在當地建立了桑給帝國。
到了15世紀末葡萄牙人逐漸滲透東非,1506年徹底佔領此處。近兩百年後,島上的阿拉伯人不滿葡萄牙統治,便邀請自己老家的阿曼蘇丹來幫忙。阿曼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悍,在1698年趕走了葡萄牙人,由此桑給巴爾進入了聯合統治時代,阿曼-桑給巴爾帝國在東非盛極一時。直到1890年,桑給巴爾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鼎盛時期的阿曼王朝領土,後期直接遷都桑給巴爾,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這些黑人奴隸除了從北非的奴隸販子手中獲得外,桑給巴爾也是一大來源。波斯人稱呼桑給巴爾來的奴隸為桑給(Zanj),意為“黑人”,而桑給巴爾(Zanzibar)這個稱呼就來源於此,意為“黑人海岸”。
▲戴土耳其帽的黑人奴隸。奧斯曼帝國曆史上長期任用黑人太監,這些“大內總管”往往權傾一時,直到19世紀中期奧斯曼政府才廢除這種做法
大航海時代的三角貿易,進一步刺激了當地的奴隸貿易經濟。阿拉伯人的客户擴展到了新來的殖民者歐洲人,販奴船開始從東非啓航駛向新大陸。
阿拉伯人的殖民活動深刻改變了坦噶尼喀的面貌,原有的部落逐漸解體、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開始傳播、本地語言逐漸開始阿拉伯化。阿拉伯人説“當桑給巴爾吹起笛子之時,大湖之東的整個非洲一定會跳起舞來”,以此形容桑給巴爾對非洲的影響之深。
▲1944年桑給巴爾發行的郵票,突出阿拉伯(主要是阿曼)對這裏的影響
▲正在押送奴隸的阿拉伯人,公元10世紀時每年便有約1.3萬奴隸被送到桑給巴爾
2.道不同但相謀,形勢所逼的閃婚夫妻
除了歷史原因外,兩國的獨立之路也是大相徑庭,合併之後矛盾、問題不斷。
在一戰之前,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分別被德、英兩國殖民佔領,不同的殖民方式和經歷造成了兩地人民思想的不同。
1886年德國人佔領坦噶尼喀,建立殖民地“德屬東非”,奉行“鐵鞭式”的直接統治,依靠強大的武力手段進行軍事鎮壓,殖民地人民受壓迫程度極深。僅在統治的二十餘年內,就爆發了三次大規模起義。
▲一戰前德國在非洲佔有德屬喀麥隆、德屬東非、西南非洲以及多哥四塊殖民地,也就是就上圖中四塊紫棕色領地,漫畫描繪希特勒是多麼渴望恢復德國在一戰時的殖民體系
一戰爆發後,德國的非洲殖民地也與英法殖民地進入了交戰狀態。由於殖民者人力短缺,他們不得不大量使用本地人作為勞工甚至是士兵直接參戰,非洲人深刻的參與了這次世界性活動。
而真正讓坦噶尼喀人驚訝的是德國人的戰敗,他們第一次直觀感受到了歐洲人的脆弱,他們並非不可戰勝的,這深刻改變了當地人的觀念。
▲一名德屬東非的黑人士兵。一戰期間各國都從殖民地徵召了軍隊,例如法國的阿爾及利亞軍團、英國的印度軍團和澳新軍團等
一戰結束後,英國佔領了坦噶尼喀,並從英屬印度引入了大量印度人進行當地的基層管理,試圖繼續玩“分而治之”的老把戲,這更加劇了當地矛盾。
自50年代起,坦噶尼喀開始不斷髮生反殖民暴動,最終殖民當局不得不在1958年頒佈政治組織法律允許選舉。1960年選舉中非洲民族聯盟獲得壓倒性勝利,次年坦噶尼喀宣佈獨立。
▲坦噶尼喀的印度軍隊。作為最早建立的“老牌殖民地”,英屬印度為英國的其他殖民地提供了大量人力,印度人作為軍隊、公務員或是工人活動在非洲殖民地,並且還起到了轉移矛盾、分而治之的作用
在桑給巴爾,英國人熟練的玩轉了“代理人”統治模式,這套經驗在英國的殖民史上可謂是屢試不爽。
英國殖民者選擇和統治階級合作,繼續維持原有的社會模式,阿拉伯人的社會地位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在英國人的保護下過的更加無憂無慮了。
到了50年代,桑給巴爾的獨立呼聲越來越大,起初英國試圖在保留宗主權的前提下允許當地進行選舉。但在英國人的刻意操縱下,三次大選都得票最多的設拉子黨(當地一個民族主義和左派政黨)卻並未得到議會多數席位,這讓當地的非洲人放棄了政治幻想,加劇暴力對抗。
最終在1963年12月英國人撤離桑給巴爾並允許獨立,但政治上仍然保留阿拉伯人統治,蘇丹擔任國家首領。一個月後設拉子黨發動起義,推翻了阿拉伯人的統治,建立共和國。
▲1963年慶祝桑給巴爾獨立的場面
獨立後的桑給巴爾面臨嚴重的內外危機。內部的阿拉伯人仍然蠢蠢欲動,而執政的設拉子黨根基不穩,面臨分裂危機。外部是冷戰的國際大背景,二戰結束後傳統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開始解體,美蘇兩大勢力逐漸滲透進新興的亞非拉國家,雙方都想在這裏拉到更多的小弟。
在獨立前,美國就在桑給巴爾建立了一個衞星站,已經有了一些影響力。而桑給巴爾身為新興獨立國家也收到了蘇東陣營的橄欖枝,僅僅成立十天就獲得蘇聯、東德等國家承認,並且得到了蘇聯大量的丁香訂單和軍事訓練幫助。
▲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冷戰時古巴被稱為“華約打手”,參與多次局部戰爭如安哥拉戰爭、歐加登戰爭等,桑給巴爾的軍事訓練便由古巴人負責
但桑給巴爾不想倒向任何一邊,因為這會引來另一方的攻擊,這是一個小國無法承受的。此時桑給巴爾想到了隔海相望的鄰國——坦噶尼喀。
坦噶尼喀對桑給巴爾的態度其實並不算好,坦噶尼喀國父尼雷爾曾説“如果我能夠把這個島(桑給巴爾)拖到印度洋中間去,我一定這樣做”,他顯然並不喜歡這個燙手山芋。
現實卻讓坦噶尼喀不得不做出妥協,假如桑給巴爾頂不住壓力倒向其中一邊,那麼這就給了美蘇勢力干預坦噶尼喀的絕佳跳板,這是尼雷爾絕不願意看到的。
更糟糕的是,如果阿拉伯世界和這裏的阿拉伯後裔裏應外合,那麼之前革命所推翻的阿拉伯政權可能捲土重來。
3.矛盾重重,若即若離的半路夫妻
自合併始,兩國的關係就不甚愉快。首先是合併後的定位不清晰,坦噶尼喀政府確實解散了,建立了全新的坦桑尼亞政府,但桑給巴爾仍有自治政府存在,具有相當大的自治權。
本質上並未進行徹底的合併,桑給巴爾更像一個“國中國”一樣的存在。同時雙方的關係也並未明確,到底是聯邦還是邦聯?抑或是從屬關係?這種模糊性給了桑給巴爾獨立活動的迴旋空間。
從經濟上看,合併前的坦噶尼喀是個窮國,全國絕大多數人口都是農民,經濟以農業為主,非常不富裕。而桑給巴爾經商上千年,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經濟狀況明顯好於坦噶尼喀。
合併後的桑給巴爾有種“補貼”坦噶尼喀人的感覺,讓當地人很不情願。經濟制度上坦桑尼亞政府強行統一推廣“烏賈馬模式”(主張以非洲傳統的村為基礎,把社會建成擴大的家庭,充滿平均主義和計劃經濟色彩),這本就不合適較富裕的桑給巴爾。
而坦桑尼亞政府由於擔心島上分離勢力成長,不允許其自己制定發展計劃。結果就是在烏賈馬模式失敗後,桑給巴爾也陷入了貧困,並十分敵視坦桑尼亞中央政府。
宗教上兩地也互相看不順眼。桑給巴爾國內伊斯蘭教占主導地位。坦噶尼喀的宗教則五花八門,有因阿拉伯殖民者影響而信奉伊斯蘭教的、也有受歐洲殖民者傳播信仰基督教的、還有信仰當地土生土長拜物教的。
這種宗教上的分歧讓島上的阿拉伯人並不滿意。並且歷史上的深仇大恨也很難讓雙方互相完全諒解,在非洲人眼中阿拉伯人是歷史上的奴隸販子,在阿拉伯人眼中非洲人是破壞“秩序”,強行合併的罪魁禍首。
各黨派陷入了一種競賽,比誰更反坦桑尼亞、比誰更想獨立。2010年全島遊行爆發後,坦桑尼亞執政黨革命黨被迫接受島內公投結果,重組桑島自治政府,顯然已經進入了十分危險的狀態。
▲桑給巴爾主要政黨公民聯合陣線的支持者,該政黨積極推動桑給巴爾更多獨立權限
而桑給巴爾島石油資源的發現更加劇了兩岸對立。石油代表着經濟的騰飛,也意味着利益分配的問題隨之到來。石油帶來的財富分配給桑吉巴爾這個小島,可以讓它很快的富裕起來,但要是撒在坦桑尼亞的廣袤大地上,就不見得能激起太大水花。
自世紀初探出石油、天然氣起,兩地政府就始終在爭論利益分配問題,直到2016年桑給巴爾政府才通過開發、管理法案,桑給巴爾島的石油開發才正式邁入正軌。
4.“非洲統一運動”的遺產,坦桑尼亞
▲坦桑尼亞國父尼雷爾,非洲統一運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在上世紀60年代,非洲曾風行過一陣“非洲統一運動”思潮。旨在整合整個黑非洲,讓非洲人作為一個統一整體,並建立一個統一的非洲國家。
這一思想的碩果,或者説唯一果實就是坦桑尼亞。但它也是在形勢所迫下建立的,儘管有那麼一點理想主義色彩,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現實需要大於理想的產物。
馬後炮的看,坦桑聯合是一次不如人意的社會實驗,雙方矛盾不斷以至於快要分家,石油的發現也不知是福還是禍。但作為一個冷戰延續至今的政治活化石,我們也許可以從中窺見一些東西,窺見對自由的嚮往、對理想的追求、對壓迫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