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棍棒之下出孝子”這一理念早已被大眾熟知。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喜歡通過棍棒教育去讓孩子長記性,促使孩子不斷的去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然而這種教育方式有着一定的侷限性和危害性,在棍棒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出現諸多問題。
王女士是一名5歲男孩的寶媽,平日裏舉止優雅,在工作中也是出名的和氣好説話。由於一心撲在事業上,王女士結婚較晚,30歲才生下了自己的兒子。因此對孩子非常看重,雖然生活中孩子有任何需求,王女士總是儘量的滿足,但是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情緒崩潰的時刻。每逢此時,王女士總是控制不住的會打罵兒子。
上個週末,兒子不小心把飯菜弄到了地上。王女士一時衝動,又舉起了手想要打孩子,沒想到兒子怯生生地蹲在地上,抱住了腦袋,大聲説:“媽媽我不敢了,不要打我。”
看着孩子恐懼的表現,王女士才恍然發現原來孩子如此害怕自己,這讓她非常愧疚,也十分心疼。
與王女士這種棍棒教育相對的是,還有一部分家長喜歡對孩子實施快樂教育。主張時刻尊重孩子的個人感受,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儘量不要給孩子帶來傷害,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成長。兩種教育方式天壤之別,帶來的結果也大相徑庭,有着極大差異。
“棍棒教育”跟“快樂教育”的孩子有什麼差別1、性格差異。
兩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性格有着明顯差異。接受棍棒教育的孩子,要麼性格膽小、唯唯諾諾,不敢反抗別人;要麼同樣暴躁,喜歡用武力來解決問題。而接受快樂教育的孩子,則更加大方樂觀。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充滿自信,能夠把快樂傳遞給更多的人。
2、行為差異。
接受棍棒教育的孩子,在行為處事上容易被條條框框所束縛。因為他們自小被家長耳聽免病什麼事不可以做,所以思維僵化,做事不知變通。而接受快樂教育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擁有極大的自由度,所以在行事上更具有創造性,遇到問題知道變換角度。
3、思維差異。
兩種不同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思維方式也有着明顯的不同,接受棍棒教育的孩子習慣了服從強勢的一方,會降低內心的感受,看待問題比較淺顯,只關注眼前利益。而接受快樂教育的孩子,眼界更加開闊,看待問題靈活機敏,能夠不斷的轉換思維模式,去適應不同的要求。
棍棒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將會不斷的打擊孩子的信心,削減孩子的個人意識。然而摒棄棍棒教育,並不意味着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放任不管。面對孩子的犯錯,家長需要及時地應對和引導,幫助孩子更好的規範自己的行為,不斷的糾正和進步,變成更加優秀的人。
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怎麼做?1、保持情緒穩定。
家長需要保持情緒的穩定,不要看到孩子犯錯就如臨大敵,覺得孩子品質不好。家長應該用理智和緩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要讓激烈的情緒影響到孩子的心情。如果家長過於暴躁和激動,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也會導致孩子的情緒出現問題。
2、詢問犯錯的原因。
家長需要耐心詢問孩子犯錯的原因。很多時候小孩子犯錯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由於對於規則的不瞭解,或者是無意識的行為。家長只有瞭解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才能夠從根本上去幫助孩子進行糾正。否則即便孩子承諾改正,也只不過是隨意應承,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3、引導孩子意識到行為不當。
家長需要通過和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孩子通過思維邏輯,發自內心的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比如家長可以通過角色轉換或者是邏輯問答,來讓孩子直觀的感受到不當行為所產生的後果,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從根本上去杜絕孩子再次犯錯的可能性。
幼兒的身體承受能力和心理接受能力,與成年人具有極大的差距,所以家長需要理智客觀的看待這一點。棍棒教育不僅僅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樣會在心理上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面對孩子的犯錯行為,通過強勢的方式來讓孩子進行改正,其實往往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家長更應該引導孩子從邏輯上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發地進行糾正,才能夠幫助孩子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