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強基計劃”自動屏蔽存有功利心的考生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經典

  【短評】  

作者:陳志文(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新學期伊始,很多學校開始在新生中遴選“強基計劃”缺額部分學生,這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關注。“強基計劃”遇冷之説甚囂塵上。

實際上這種説法有失偏頗。據瞭解,經過高門檻的審核,“強基計劃”報名人數超過100萬,最後只招收6000人。冷,還是熱?不言自明。

一位招辦主任明確講,剩餘的份額,我們在新生中遴選更穩妥,我們不想為了完成計劃而完成計劃。

可以説,“強基計劃”的一大特點是條件嚴苛。首先,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招生計劃,而是一個國家急需的戰略人才培養計劃,着眼於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因此,推出之初,就特別強調,培養方式的獨特性,比如單獨編班、單獨制定培養計劃、本碩博打通培養等等。其次,在遴選對象上,特別強調了兩點:第一、有志於基礎學科學習研究的人;第二,學科特長極其突出。二者缺一不可。

學科特長突出,又有志於獻身基礎學科。這種人有多少?這其實才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如果説“強基計劃”缺生源,那缺的一定是合適的生源,優秀且有志於基礎學科的,而不是把“強基計劃”作為進入名校的跳板。

作為首次實施的一項新政,出現任何問題都正常。而這恰恰是一個總結經驗的過程,絕非一句“遇冷”了之。

客觀地説,保持一個高門檻,自動屏蔽一批存有功利心的考生,對於保持“強基計劃”的初心和使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科學家,之所以偉大,不僅僅是因為絕頂聰明,更在於有志於此,用心且努力。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就曾多次自嘲自己並不聰明,甚至有點笨,是靠後天努力而已。

所以,如果非要給“強基計劃”下一個“遇冷”的判斷,我想,我們更應該檢視的是,為什麼非要搞“強基計劃”?顯然,這是因為沒有很多人甘於坐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冷板凳”,很多高考的優勝者為了不辜負十年苦讀得來的高分,而更願意選擇計算機、金融、管理等熱門學科。

從這個角度看,這已經不僅是學校、教育部門着急的事了,而是值得整個社會、社會評價需要檢討的問題。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對於我們在關鍵技術實現突破,破解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圍堵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僅僅是高校等教育部門努力遠遠不夠。如果從事基礎學科研究不比學金融差,那麼,我們就可以樂見“強基計劃”的消失了。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8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