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所以説,燕國在基礎政策的決定上是錯誤的,他沒有像秦國那樣強大的國家,實力本身就不應該實施類似於遠交近攻政策一樣的手段,因為對於燕國來講,鄰近的國家才是大腿,才是更應該抱緊的,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就算是燕國能夠與相距遙遠的國家結成同盟關係,又能如何呢?距離問題影響了其它國家對於它的支援,也給不了燕國太大的實際幫助。
在戰國時代,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糾紛非常複雜,導致各大諸侯國的關係並不確定,有的國家能夠結成同盟關係,共同尋求利益歸屬,也有的國家因為種種糾葛一直處在敵對的狀態。當然,我們總説,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確實如此,很多時候都是立足在自身發展現狀上面所進行的政策選擇,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的決定,也依據於自身的發展實力以及目標。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就好比秦國,在戰國中期以後,它所奉行的是遠交近攻的政策,也就是説,要交好與它相距比較遠的燕國和齊國,但對於臨近的韓國、魏國等國家卻採取近攻的政策,這是秦國在邦交政策上的常態,也是秦國攻伐與結盟的主要參考措施。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對於秦國來講,遠交近攻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既讓它拓寬了領土疆域,增加了常住人口數量,更是安安撫了與之相距較遠的國家,革除了東進道路上的一些障礙,減少了自身對手的增援力量,為秦國的發展貢獻了不少的力量。
同樣是遠交近攻,燕國卻屢次碰壁
但燕國就不一樣了,燕國在這種政策的支持之下屢次吃虧,不僅沒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反而屢次將自身陷入了其他國家的控制之中,而對於與自己臨近國家的交戰上,也是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的。
那麼為什麼表面類似的兩種政策卻擁有如此不同的結局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為什麼秦國與燕國共同使用一種政策,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實施政策的目的不同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秦國目的性很強
遠交近攻是為東進奠定基礎
而遠交近攻政策則不同,它是秦國為了東進,為了統一所做奠基行為,目的就是為了想通過這一政策拓寬領土疆域,增加常住人口數量,進而提升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為以後的統一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既然如此,秦國在近攻的時候也有着很明確的目的性,就是為了攻佔城池,掠奪資源,為國家發展做準備。所以説,秦國的行動是環環相扣,一環扣一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奉行政策自然能夠取得不錯的成果。
燕國遠交近攻目的不明確
可是燕國卻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者説燕國的目的,來自於自身的孤傲和過度的自信;燕國是西周的開國諸侯,在這一點上,燕國擁有的血脈是最為崇高的,至少在西周還沒有滅亡的時候,燕國的地位是比其他的諸侯國要高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燕國有一種來自於血統上的自豪和驕傲,這讓他們對於鄰國的發展分外眼紅,換句話説,就是想通過拉低別人發展狀態的行為來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秦國與燕國實力不同
秦國實施這樣的政策有着強大的國家實力做支撐,無論是遠交也好,還是近攻也好,他們都有着相當大的把握,我們上面也提到遠交是在為近攻做準備,但想要與其他國家交好自然是要有一定憑藉的,不然它國又為何要為你提供方便呢?而這一實力秦國是有的。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秦國通過實力威懾和壓制對方
同時,近攻也是如此,韓國和魏國在國家實力的發展上與秦國有一定差距,而且秦國的目標也很明確,並不是直指這些國家的宗廟社稷,而是想要侵佔領土,所以戰爭幾乎都以小規模為主,所謂得了便宜就跑,當然,哪怕如此,也是需要有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持的,而這實力,秦國同樣也有。
在近攻當中,秦國也能夠取得絕大部分的勝利,也只有近攻取得的勝利,遠交才會顯得有意義,同時遠交近攻才會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環。所以説,國家實力在這一政策中的體現尤為重要,有了實力才能夠有與其他國家結盟的價值,有了實力才能夠在戰爭當中取得勝利。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燕國的實力,不足以實行遠交近攻
可是這樣的實力,燕國卻並不具備;燕國雖然也是諸侯大國,但是它在結盟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實際價值是很少的,這就讓盟友關係的可依靠程度變得很低,也就是説,燕國的實力不能夠給其他國家提供太多的支持,同樣的,在燕國遭受危難的時候,其他國家也不會給予燕國太大的幫助,這樣的同盟關係其實是名存實亡的。
同時,在近攻方面,燕國也比不上趙國和齊國,趙國雖然是一個新興的諸侯國,但是軍事實力可以與秦國相提並論,燕國軍隊發展比較薄弱,戰場上的比拼高下立判,而齊國作為東海之濱的諸侯大國,經濟發展非常興盛,軍事力量雖不是特別強盛,但是比之燕國還是高出一截的,所以在鄰國之間的爭鬥上,燕國也打不過趙國和齊國,這又讓它如何去獲得利益呢?
我們上面也説過,只有近攻取得了成果,遠交才有意義,可如果近攻屢次失敗,遠交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只不過是一個惡性循環而已。所以因為綜合國力的影響,讓這兩個國家在最終利益的獲取上出現了巨大的差距。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秦國與燕國在邦交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秦國的遠交近攻政策當中,主導者是它自己,也就是説,與其它國家進行結盟也好,還是攻打鄰近的國家也好,秦國都是主導方,其它國家因為實力的差距總是處在被迫防守的局面上。
在戰國時代,從來沒有見過秦國不主動攻打別人,卻有其它國家來主動攻打秦國的事情,除了合縱過的幾次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主動挑起與秦國的單獨爭鬥,所以是戰是和,其實是秦國説了算,這段關係也是以秦國為主要判斷方的,這就讓秦國掌握了主動權,在國與國的關係當中,掌握主動權的一方總是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秦國自然也不外。
而燕國卻是被動的一方,燕國因為自身實力發展比較弱小的原因,一直是依靠着其它國家來進行生存的,也就是説,依附於它國的實力來維持自身的宗廟社稷,可是人在屋檐下都不得不低頭,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燕國這種依託於其它國家的方式,讓它在各種同盟關係當中都顯得非常被動,它必須要做提供利益的一方,只有這樣,它才有能夠依靠其它國家的機會,或者才有讓其它國家給它提供幫助的價值。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可是這種關係是非常不穩定的,依靠別人總不如依靠自己,一旦其他國家受到了外部環境的壓力,或者自身內部發展的影響不願意再提供支持,燕國就沒有辦法維持生計了,而相應的,秦國在這方面所受的影響就很小,其它國家與它的同盟並不是附屬關係,所以秦國獲得的利益自然比燕國要多。
結尾
就如同秦國一樣,無論是結盟也好,還是戰爭也好,它都擁有着一定的主導能力,話語權一多,對於時代走向的影響也就越大,如此對於利益的把控也就會越牢靠。相反,如果實力太過於弱小,只能夠依靠其它國家進行生存,那麼這樣的國家最終也只有滅亡一條路可以走。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因此,燕國要做的其實是,在安定好鄰近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內部發展,先將鄰國穩定好,讓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然後在內部進行改革,改善一直以來尊奉的王道政策,只有這樣,燕國才能夠有崛起的機會。
但燕國過度的自信導致了它在政策選擇上的失誤,或許這樣的燕國並不值得我們同情,其實燕國是整個戰國時代最具有歷史底藴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它也是統一資格最大的國家,可是血脈不代表一切,當週王朝滅亡之後,當燕國實力衰弱之後,血脈也就沒有了任何作用。
可悲哀的是,燕國卻一直沉浸在這樣高貴的血統當中無法自拔,錯誤的估計了自身的實力發展,錯誤的估計了戰國時代的發展走向,最終只能夠悲哀的滅亡;這或許是對於後世的一個警醒,國家的發展必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政策,必須要對自身的實力有準確的衡量,只有這樣才能夠走得更遠,才能夠發展的更好。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8 字。

轉載請註明: 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