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俞楊
“考研太難了!”
考研國家線剛一發布,相關話題隨即引爆熱搜。由於國家分數線普漲,最近少不了耳聞考研人鬱悶的情緒。
今年報考研究生人數再創新高,比去年足足增加了80萬人。按照3:1到4:1的研究生整體報錄比,預計會有300多萬考研人落榜。
隨着社會發展,研究生規模還會擴張。繼續擴大招生規模,更多考研人得以“上岸”。但如果考研熱不減,每年幾百萬的落榜生,也或是常態。
普漲日前,教育部正式公佈2022年考研國家線,全國碩士研究生複試錄取工作全面展開。
除少數專業外,分數線普遍大幅上漲。與2021年相比,A區學碩歷史學、藝術學上漲15分,哲學、教育學、法學上漲14分,經濟學、文學、管理學上漲12分……
人文社科類專業分數普漲,因為相較於工科而言,人文社科專業不好就業,畢業生不得不通過提高學歷來增加競爭力。
國家線一出,34所自主劃線高校也紛紛公佈本校的複試分數線。由於名校報考人數多,競爭激烈,學校的複試線要遠高於國家線,接下來的名校入圍戰也就堪稱白熱。
教育部公佈數據顯示,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達到457萬人,較2021年的377萬人猛增80萬人,增幅超過20%。
近年來全國考研人數持續增長。2017年首次突破200萬關口,2020年突破300萬,2022年突破400萬。5年多時間,考研報名人數翻了一番。
報考人數激增,要讓更多學生“上岸”,繼續擴大招生規模最讓考研人歡心。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並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超過4000萬人。在經歷了多年的本科生擴招之後,高校也開始大規模擴招研究生。
目前,各省份2021年統計公報進入“披露季”。21財經根據已經發布統計公報的省份統計,發現多省都在進行研究生擴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比如研究生教育發達的北京,2021年研究生招生人數達到13.9萬人,較2020年增加3.73%。廣東、江蘇、山東等高教大省,研究生招生增速均超過5%。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浙江,研究生招生人數同比增長超過10%。
從全國範圍看,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2021年首度突破100萬人,達到105.07萬人,比2015年57萬人的碩士生招生規模增加了近一倍。
2021年碩士招生人數105.07萬人,若根據近4年平均招生增長9.4%的速度,2022年招生人數預估值為115萬人左右。
擴招研究生報考人數持續增加,擴招也在呼聲之中。
根據已披露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數據,2018、2019、2020、2021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數分別為85.80、91.65、110.66、117.65萬人,增幅分別為6.82%、20.74%、6.32%。
在招收的研究生中,2021年招收的碩士生為105.07萬人,相比2020年碩士生招收99.05萬人,同比增長6.08%。
擔憂研究生爛大街,倒不必過慮。相對於龐大的人口基數來説,研究生的比例仍然較低。今年全國兩會也有政協委員指出,研究生招生規模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培養的研究生尚不足千萬。當下,就業人口中研究生學歷佔比約1%,遠低於部分發達國家的10%。
雖然我國研究生在校生規模已達300萬人,但千人註冊研究生數剛超過2,遠低於發達國家7或8的水平。
如果按總人口進行計算,全國目前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僅僅是0.55%,博士只有0.057%。
即使在北京,研究生仍然是稀缺人才。北京統計年鑑(2021年)顯示,2020年北京15歲及以上人口為1930.16萬人,其中受教育程度為大學本科的人數477.14萬人,佔比24.72%。
與之相比,受教育程度為碩士研究生的數量為126.3萬人,僅佔全部1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的6.54%。博士研究生的數量為22.79萬,僅佔全部1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的1.18%。
研究生擴招並非全然盲目,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揮調節就業的功能。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邁入千萬人時代,針對當下的就業形勢,研究生教育被視為人才蓄水池。
當然,擴招-就業難-擴招,蓄水池也是有一定容量的。通過研究生擴招延遲大學生就業時間,從而來緩解就業壓力,僅僅是緩兵之計。
一方面,研究生擴招延緩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兩到三年,這種延緩是以降低研究生教育質量為代價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另一方面,擴招尤其是研究生擴招,會進一步刺激高校教育的學歷導向。以學歷為導向的辦學,極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就業難。
於是,暫時得到緩解的畢業生就業壓力,終歸還會在就業市場上暴露出供求不匹配的尷尬。
分流社會問題無法通過教育改革全然根治,大學生就業問題也非研究生擴招一招可解。
研究生整體的報錄比集中在3:1到4:1之間,457萬考研人進入考場,一部分人得以上岸,但仍然會有300多萬考生落榜。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考研人數只增不減,幾百萬考生落榜考研,將是常態。如何讓考研羣體分流,才是關鍵。“考研難”或許只是一個表象,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就業。
對上岸的考研人來説,兩三年後依然要面對就業問題。一項調查顯示,考生選擇考研的主要動機之一,是提高就業和從業的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考研人中立志投身學術研究的不到20%。即使是學術碩士,日後專研學術的也是少數。2020年學術碩士培養規模約為40萬,只有30%不到的學術碩士攻讀博士學位。
近年來,壓減學碩規模、提高專碩比例,成為高校明顯的大趨勢。到2025年,專碩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招生總規模的2/3左右。2020年研究生擴招18.9萬人,即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分會秘書長陳志文指出,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伴隨規模的擴大,碩士已經成為很多人標配,其核心目的還是就業,而不是研究,這種調整也是正當其時。
對人數居多的落榜生而言,“逃避”就業不是歸途,而應在大學期間努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這對高校教學質量提出了要求。嚴進嚴出,淘汰“水課”,取消“清考”,狠抓質量建設,混日子都能畢業的大學時代如今一去不復返。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指出,今天當人們抱怨本科生就業壓力大時,卻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20世紀80年代研究生數量少,教師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生教學上,從而保證了本科生的培養質量。
當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名校畢業生有背景加持,自然手握就業優先權。數量龐大的就業大軍,更多來自體量最大的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本科院校應當迴歸職業教育定位。隨着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大學生的培養定位也有了變化,絕大多數高校培養的是應用技術人才。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也致力於淡化高校的身份色彩,未來大學的辦學重心逐漸傾向學科建設,在辦出專業特色的過程中逐步消解“重點”。
當更多高校辦出高質量教學,畢業生就更多分流向高質量就業,不再千軍萬馬擠考研獨木橋。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新聞週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俞楊,值班編輯肖冉。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考研#